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近年来,HgCdTe材料在红外领域的应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成为继Si和GaAs以后最为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之一。在发展过程中,由最初的采用体材料直接制作器件,发展到目前利用薄膜技术来制作器件,并通过灵活运用各种薄膜的制备和掺杂技术,采用不同的器件结构,使器件的性能取得了极大的提高。由单元到多元到焦平面,由单色到双色,由低温到高温,由短波波段到长波波段,HgCdTe红外探测器已发展成为了种类最齐全,应用最广泛的一类红外探测器。  相似文献   

2.
制备了叠层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采用电荷生成层将两个发光单元串接起来,各个发光单元之间互不影响,由两个发光单元分别发出的光叠加,得到高效率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相似文献   

3.
制备了叠层结构的绿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采用电荷生成层将两个发光单元串接起来,各个发光单元之间互不影响,由两个发光单元分别发出的光叠加,得到高效率的绿光发射.  相似文献   

4.
高Tc超导薄膜红外(光)探测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报道了近年来关于高Tc超导薄膜红外(光)探测器的研究成果,先后进行了单元分立器件、2×2、2×4集成式阵列器件以及约瑟夫逊结型红外(光)探测器的研究。器件经过10多次的液氮温度至室温的冷热循环,并在室温下保存两年以上,所得测量结果基本不变。采用具有约瑟夫逊效应的高Tc超导双晶晶界结的光探测器具有量子效应,其响应速度快于6.35×10-7s。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对高阶光立方的显示控制,建立了32阶光立方控制系统模型,对该系统的原理、技术、系统架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由上位机进行图形化编程,编译动态图像写入存储单元.介绍了显示驱动芯片的各个信号处理单元,实现对大型光立方的静态显示以及动态调试.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光立方显示驱动器件,可以更快速、稳定地显示文字图案,满足显示系统的需求,相较于由单片机控制实现的光立方,具有多达32 768个显示单元,并能通过上位机方便地动态显示和设计图形.  相似文献   

6.
碳纳米管(CNT)具有优异的电学特性和独特的一维纳米结构,是制作光伏器件的良好材料.文中介绍了单根/多根CNT光伏器件、CNT薄膜光伏器件、CNT 有机光伏器件、杯状叠层CNT光伏器件等典型CNT光伏器件,并阐述了这些CNT光伏器件的结构及特性,分析了CNT在器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太赫兹(THz)光子晶体的研究在近些年得到快速发展,对其传输性质和相关功能器件的研究都有广泛报道,但现有研究很少从器件微加工和实验要求出发讨论器件的结构设计问题.通过数值模拟,明确了THz波段光子晶体基本几何参数的尺寸范围,重点分析了器件高度和传播方向上周期性单元个数对THz波传输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光子晶体的通带透过率随着光子晶体柱或孔高度增加而显著增加,保证柱或孔高度大于入射光波长是THz光子晶体加工中的一个重要要求;光子晶体沿传播方向行数越多,光子禁带内的透过率就越低,消光比越高,通带边沿就越陡峭,但通带的透过率会随着器件长度增加而下降,设计器件时需要折中考虑这两个因素的相互制约关系,确定最佳器件尺寸.研究结果为THz光子晶体的器件结构设计和微加工工艺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从行业和技术的角度概述了光通信器件的发展现状,介绍了中国光通信器件的发展水平,分析了中国光通信器件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分析表明,光集成技术是未来光器件的主流发展方向,Ⅲ-Ⅴ族材料和硅基材料被业界普遍看作未来光集成技术的两大阵营,将改变光器件的设计和未来。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以MEH-PPV为发光层发光器件的光输出特性进行了研究,在考虑发光层的吸收及不同的波长情况下对器件的光输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对器件进行改进.经过比较,改进后的器件提高了光的透射率和最大发光角.将此方法与Garbuzov等人设计的器件进行结合,计算得出结合后的器件比原器件的光能输出提高了约30%.  相似文献   

10.
锑化物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随着超晶格概念及后来能带工程的出现,锑化物在红外探测领域的潜力逐渐显露.基于现实的需求,锑化物材料的生长外延及工艺处理技术取得了快速进步,这也得益于之前对Ⅲ-Ⅴ族材料的大量研究.Ⅱ类超晶格(T2SL)的发展主要源于两个主要原因:首先相对于HgCdTe材料,Ⅱ类超晶格具有低成本、可重复性、可操作性、高均匀性等优势,尤其在长波红外及以上波段,Ⅱ类超晶格相对于HgCdTe的优势更明显.其次与HgCdTe材料相比,Ⅱ类超晶格具有很低的俄歇复合概率,这意味着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具有比HgCdTe探测器更低的暗电流或更高的工作温度,提高长波焦平面的工作温度对于降低成像系统的功耗、尺寸及重量至关重要.另外,大气窗口在8–14μm有最高的透射率,同时温度为室温(300 K)的物体所发射的红外辐射波长大约为10μm.因此,长波红外探测对于InAs/GaSbⅡ类超晶格极具价值.理论上Ⅱ类超晶格红外探测器在等效截止波长下能提供同等或超越HgCdTe探测器的性能.但由于Ⅱ类超晶格材料在少子寿命上与HgCdTe存在很大差距,导致Ⅱ类超晶格探测器在耗尽区有很高的产生复合电流.为了抑制产生复合电流及其他机制暗电流,提出了各种结构并应用于Ⅱ类超晶红外探测器上,如PπMN结构、CBIRD以及单极势垒型等,极大地降低了长波器件的暗电流,同时增加了器件阻抗及探测率.此外,InAs/InAsSb超晶格的提出,避免了由Ga在禁带引入复合中心,有效地提高了少子寿命.随着Ⅱ类超晶格技术及理论的不断完善,锑化物超晶格长波焦平面在可操作性、均匀性、稳定性、可扩展性上的优势将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中小型电机维修过程中轴承噪声及振动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第一次提出了电机维修过程中也应控制电机振动及噪声的概念。这对控制或减少环境的污染有一定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仅对电机机械噪声的主源-电机轴承噪声控制展开理论。提出了模型,给出了一般中小型电机维修过程中控制轴承振动及噪声的安装方法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纯金属电阻率的两个简化模型:一个统计模型,一个电子一声子耦合模型。由统计模型可得出:纯金属电阻率与声子浓度及声子平均动量的平方成正比。由电子-声子耦合模型得出:电子的散射几率不仅正比于声子数,而且正比于电子-声子的耦合强度。由这两个模型皆能得出纯金属电阻率在高温时与温度T成正比,低温时与T5成正比的结果。由电阻率—温度曲线的比较表明,两模型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13.
以圆锥形导体为研究对象,从求拉普拉斯方程在边界条件下的解出发,得到尖端导体附近的电势分布和等势线方程。利用场强与电势的关系,导出尖端导体表面附近电场强度的数学表达式及其表面面电荷密度。用计算工具软件M athem atica作出相应的等势线簇图形。  相似文献   

14.
聚烯烃化合物电老化中的电子动力学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一级陷阱和复合方程、聚合物裂解反应,在聚合物电老化过程中推导了单体和自由基产生率的表达式;假定单体和自由基达到一定浓度作为击穿的临界条件,导出了聚烯烃化合物电老化的寿命公式,给现有的电老化经验公式赋于了物理化学意义;进一步发展了聚合物击穿的陷阱理论.文中以聚丙稀薄膜为试样,在真空中加速电老化,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和电子顺磁共振仪,研究了击穿场强、化学结构变化与电老化时间的关系,验证了上列的理论推导.  相似文献   

15.
对电接触铜合金材料作固溶、时效的不同热处理,对铸态、固溶和时效三种不同金相组织下进行电学性能对比分析。结果发现:1160℃×8 h固溶+500℃×4 h时效处理后,合金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并保持较高使用次数,同时此材料的导电性能和机械强度有良好配合,这种处理工艺有望使此功能材料获得替代银氧化镉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导了用改进的水溶液酸化沉淀法制备非晶态三硫化钼。并对该材料的导电特性、用作锂电池阴极材料的放电特性以及循环伏安特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金属导体在不同介质中的电爆炸机理及放电规律,进行了不同起爆电压作用下,铜丝在水和空气两种介质中的电爆炸实验.采用罗果夫斯基线圈和高压探头分别测量了铜丝电爆炸过程的爆发电流及电压,获得了铜丝电爆炸的电性能参数.分析了起爆电压及放电介质等因素对铜丝电爆炸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同起爆电压作用下,铜丝水中电爆炸的爆发时间滞后于空气中的爆发时间,水中电爆炸的能量沉积率高于空气中,且当起爆电压较低时铜丝在水中电爆炸较难发生二次放电.  相似文献   

18.
根据地方电力系统小水电多、火电少的特点,采用动态规划法制定出这类系统火电机组的经济组合。并以四川省某县地方电力系统1995年有功功率电源优化组合作为本方法的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9.
从理论上分析了电气传动系统参数对要反坯弯曲的影响,给出了抑制板坯弯曲的方案并给予实施,实践表明用电气传动系统参数的非对称来抑制板坯弯曲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The electrical resistance-pressure strain sensitivity of carbon nanotube network (NTN)/polymer composite is investigated. In this research, 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 is used as the polymer matrix. The composite of NTN embedded in PDMS matrix has been fabricated by using filtration and transfer process. The thickness of NTN/PDMS composite can be controlled. Electrical resistance and pressure strain of the NTN/PDMS composite are measured simultaneously. Electrical resistance of NTN/PDMS composite has been obtained as a function of pressure strain. The NTN/PDMS composite exhibits linear change in electrical resistance as a result of pressure strain and has improved electrical resistance-pressure strain sensitivity. The NTN/PDMS composite has 90.6% resistance change at 6% pressure strain. The electrical resistance-pressure strain sensitivity of NTN/PDMS composite using filtration and transfer process is 2.13 times of the traditional NTN/PDMS composite. The characteristic in electrical resistance change implies that NTN/PDMS composite can be used as pressure strain sensors and applied to sensor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