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林力 《科学之友》2002,(3):20-22
1943年到1945年,在欧洲大陆战场上,活跃着一支小小的谍报队伍。他们的任务是搜捕纳粹德国科学家、搜集重要的战略物资、刺探有关德国秘密武器的情报,这就是经常随同美军一起行动的“阿尔索斯”工作队——美国的科学间谍小组。当时他们行动极端机密,只有美军最高领导层的少数人,像国防部长史汀生、参谋总长马歇尔将军等知道。40多年后,人们才终于了解了它的内幕。  相似文献   

2.
美国科学家们相信他们已经发现了创造新的生命形式的方法。他们的研究是用植物进行的。科学家用一种工作起来有点儿象枪的工具,它能把一种植物的遗传物质发射进入到另一种植物细胞中,这种外来的基因能使细胞产生以前不能产生的化学物质。这项技术目前正在由纽约州的托马斯、克莱恩和其他科学家发展使用。他们在英国的出版物《自然》上报导了他们的一些发现。克莱恩博士描述了这项技术的操作。将取自一种植物的遗传物质与水和一些小铁球相混,每个球  相似文献   

3.
一种称为“模拟采访”的计算机新技术,最近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斯科特·史蒂文斯等人发明成功。这项技术可以把一个人变成一个视频计算机数据库,人们可以向这位数字人提出任何问题并得到回答,就像那个人坐在你对面一样。 研究人员利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作了示范性试验。他们物色了  相似文献   

4.
从1969年2月15日到4月15日,4位美国科学家住在一座“海底屋”内生活工作,前后共60天,一直没有浮出水面。每天早上醒来,他们就看见阳光穿过穿梭来往的银灰色针鱼群射下来,闪烁不定。从塑胶圆窗孔望出去,见到黄色的鲷鱼在环绕他们那座海底屋的活珊瑚花园中觅食。这4位“海洋人”吃过早餐后,背上潜水器从防鲨廊出去,进入安全潜游水域,与鲐鱼、琥珀鱼、青蓝的鲟鱼、各种鲜艳彩纹的雀鲷等邻居一同戏水。“海底屋”的结构这4位“海洋人”是在进行一项海底生活实验,叫作“玻陨石1号”。这项实验之所以取名为玻陨石,是因为在地球上发现的一种像玻璃…  相似文献   

5.
目前,全世界的科学家正在大力进行的一项科学研究是对人类大脑的研究,被称为“最后的科学尖端”。 在美国,早在布什总统执政时就通过了一项“脑的10年”的研究计划。此项计划,目前仍在进行中。与此同时欧洲各国也都将此类研究项目列为国家级科研项目,进行着持续不断的工作。 大脑研究的范围主要是认识、记忆、思考、意识、行动等“高次脑机能”生命现象。在自然科学中,“高次脑机能”一直被视为最难以接近的领城,其难度很像数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瑞士的依勒门斯(K.Illmensee)与美国的克罗西(C.M.Croce)等人培育出来的奇异动物——携带人染色体的镶嵌小鼠,首次在世界上诞生了。科学家之所以进行这项研究,不是出于猎奇心理,而是为了探索人的染色体在小鼠体内如何行动和人的基因在小鼠的分化发育中如何表达。  相似文献   

7.
(续2005.1期)四“阿尔索斯”一成立,就把绑架和俘获德国著名物理科学家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当战争打到德国本土以后,搜捕工作就成为头等重要的任务。无论如何不能让这些科学家中的任何人落入苏联手中,就是“阿尔索斯”工作的最高准则。1943年12月,“阿尔索斯”将卡耳佛特少校派到伦敦,名义上是美国大使馆的武官,实际上专门从事科学间谍的工作。他首先仔细查阅了德国现期和过期的全部物理杂志,并且询问了逃到美国的所有欧洲的物理学家,像爱因斯坦、费米和玻尔等人,然后开列出一张共有50名德国科学家的名单,他们都是可能与德国原子能计划有关…  相似文献   

8.
当人类基因组计划向着在2000年3月前完成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的一份草图的目标迈进时,三个测序小组正在到达一个不同的、也许更加有意义的里程碑:第一条人类染色体的完成图谱。在最近两周内,国际22号染色体测序协作组将宣布他们完成这项任务的好消息。与此同时,其他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也将顺利地在2003年完成其测序的预定目标。参与协作的科学家分别来自:英国剑桥的桑格中心;美国诺曼州极克拉荷马大学;日本东京的庆应大学医学院。科学家们说他们的合作堪称国际学术合作的典范,“许多人为之抛洒了血汗和泪水。”尽管作为国际人类基因…  相似文献   

9.
《世界科学》2004,(11):42-42
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索彼得·曼斯菲尔德。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成就。 2002年:英国科学家约翰·劳尔斯顿和悉尼·布雷内、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他们在研究基因如何控制器官发育和细胞死亡过程方面作出了杰出贡  相似文献   

10.
美国科学家首次报告称,把人类胎儿大脑细胞移植到猴子大脑中,他们发现70天之后移植物尚能很好的活着,这是根据最近的发现所公布的。这项探索性的试验证明,通过将胎儿细胞转移到人体中,从而治疗那些蒙受着神经混乱痛苦如象帕金森病患者的可能性。他们首次所进行的工作在任何一点上都表  相似文献   

11.
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3位美国工作的物理学家。他们是德国人施特默、美籍华人崔琦和美国人劳克林。 这3位科学家发现了在强磁场中共同发生作用的普通电子在极低  相似文献   

12.
《世界科学》2004,(11):39-39
2003年: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表彰他们在量子物理学超导体和超流体领域中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2002年:美国的小雷蒙德·戴维斯和日本的小柴昌俊,表彰他们  相似文献   

13.
目前,美军在阿富汗战场上执行的“蟒蛇行动”悄然落幕,参与行动的美军都经历了人生最惊险的一役,也面对面地感受到了基地组织英勇善战的激烈场面。然而,美军在这次行动中却遭到了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士兵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主要存在以下战略战术失误:  相似文献   

14.
美国军方正在投资研制一种远距离非杀伤性武器,能在2千米以外给人造成难以忍受的疼痛。这种武器将用在暴乱分子和聚众闹事者身上,目的是在控制局势的同时不伤人。但此事引起了研究疼痛的科学家的愤怒,他们认为旨在控制疼痛的科研工作不应该用在研发武器上。研究人员还担心,美军会用这种技术来折磨犯人。  相似文献   

15.
1962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杜威·华生和克里克·威尔金斯等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学——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阐明DNA分子结构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正是由于他们的工作,才开辟了生物学新纪元,一门称之为分子生物学的尖端学科应运而生。本文就来谈谈华生其人,和他发现双螺旋的经过。 1928年4月6日,芝加哥南郊一个贫困家庭里,降生了一位男孩,这就是日后名闻遐迩的大科学家华生。他的父亲是收债人,不过这位老华生求知欲很旺盛,有着狂热的护鸟癖,他希望自己的儿  相似文献   

16.
1972年,各国科学家都以尊敬的目光注视着美国老科学家巴丁(Bardeen),他在这一年再度获得诺贝尔奖金,成了世界上唯一的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人。这一回巴丁是和两位比他年轻得多的库柏(Cooper)和施里弗(Schrieffer)共同获得的,他们三人合作创立超导微观理论的过程,如今在科学界已传为佳话。在他们于1957年提出超导微观理论之前,许多科学工作者在这一领域中孜孜不倦地工作,积累了不少成就。若无前人的努力,巴丁等人成功是无法想象的。  相似文献   

17.
1997年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将该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美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教授及另一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法国科学家,以奖励他们在利用激光稳固原子状态项目上的杰出贡献。朱棣文教授是继李政道、杨振宁等人之后又一位获得世界科学界最高嘉奖的海外华裔科学家。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说,朱棣文教授并不是首先从瑞典  相似文献   

18.
伊拉克战争中的电子战美军先后两次在海湾作战。海湾战争期间,美国空军采用压制、阻塞、干扰、欺骗、反辐射导弹等方法麻痹了伊拉克的防空雷达系统,连续地实施大规模空袭,仅以128人阵亡的代价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然而自2002年3月美军入侵伊拉克至今已3年多,美军一直无法平息伊拉克抵抗组织的袭扰。美军已阵亡1730余人(至2005年6月26日),伤病1万人以上,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造成美军伤亡70%的攻击行动来自路边炸弹。它往往是一枚带无线电启动引信的常规炸弹和普通爆炸物。美军称之为“土造炸弹”。伊拉克气候干燥,大部分地区是沙漠,汽车队在公…  相似文献   

19.
<正>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发明诱导性多能干细胞距今已10年有余。《纽约时报》记者就这项发明的研究进展以及预期的干细胞新疗法采访了山中教授。2001年,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发布了一项行政命令,禁止联邦基金用于人类植入前胚胎发育成干细胞研究。这一禁令使得干细胞研究止步不前,也大大挫伤了科学家的研究热情。5年后,日本京都大学科学家山中伸弥和他的研究生高桥和利设计出一种能"重新编码"任何成熟  相似文献   

20.
舰艇 导弹=?     
现代导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的新式武器,其研制者是德国科学家韦纳·冯·布劳恩。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无可奈何中自杀身亡。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降下帷幕,布劳恩等一批德国高级火箭专家主动向美军投降。在布劳恩的帮助下,美国搜罗了几百名德国专家。前苏联也从德国搜罗了一批火箭和导弹专家及部分武器资料。 前苏联最先研制成功了反舰导弹,并在60年代中期将反舰导弹连同导弹快艇卖给了古巴、印度、埃及和前民主德国。1967年,第三次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