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师培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其学术成就覆盖多个学科,尤以文学成就最为受人瞩目。在中古文学研究方面,对骈文理论关注较多,见解精深,成就斐然,影响深远。其骈文理论的内涵主要包括:重视辞藻、对偶与音律,推尊骈文的文章正宗地位;提倡情文并重,清晰梳理六朝骈文的发展脉络,客观评价其得失;准确分析并高度称赏任昉、庾信等各家骈文之长,推阐发明颂、赞、诔、碑四体的演进与撰写规范。其所阐发的理论旨趣意蕴深厚,识见不俗,体现出著名学者所特有的敏锐洞察力与非凡思辨力。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中,刘师培积极致力于中国近代伦理道德重构,批判改革“三纲之说”,倡导改良家族伦理,崇尚功利,追求自由、独立、平等的资产阶级伦理道德、体现了浓厚的时代性,转向无政府主义后,他又明确提出了根除家庭伦理、破“功利之谈”,倡导绝对平等的无政府主义伦理观,与前此迥然不同,具有明显的超前性。  相似文献   

3.
刘师培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政坛人物、国学大师.他在伦理学领域有其独特的见解,其伦理学显现出新旧伦理学过渡转型时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刘师培论汉代今古文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师培是晚清很有影响的经学大家,在经学研究领域成绩斐然.他对汉代经学的出现及其内部的分野有独到的认识.刘认为古今文之争实为利益之争,并不存冰炭不相融,从汉初今文家不废古文、今古文同出一源、今古文学兴衰的内在理路三个层面分析汉代经学的演变.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刘师培的地理学研究成为鼓吹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内容,他满腔热情地歌颂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励人们的爱国思想和反抗精神;科学地揭示地球和生物的起源,解释自然现象,批判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说;按照近代西方地理学理论、体系、体裁,编写《中国地理教科书》,为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刘师培的国粹研究服务于反帝救亡、反清共和的革命大业.西学,特别是近代西方的进化论,是其研究活动的灵魂.他通过对传统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伦理学、地理学的研究,多侧面地阐明社会进化论原理,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然性、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他的国粹研究虽然存在着贬低西学、美化传统文化的效应,但总的说来是与时俱进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前五四时期积极倡导白话文学和文学的启蒙工具论的思想者,刘师培语言-文学观的形成一方面依赖于他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学经验的考察分析,另一方面也与他的革命者身份及相关的政治诉求息息相关.但刘师培对中国历史上语言-文学演进现象所作解释的意义,主要地并不是在实践意义上,而更多是在学术和理论认识意义上.无论是他对历史上各种文体之间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形态的分析,还是对方言俗语、外来语等对汉语发展影响的分析,大体上反映出其语言-文学观仍然属于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语言-文学观.  相似文献   

8.
刘师培是近代著名学者,他对《文心雕龙》、《文选》都有深入的研究。刘师培在《文心雕龙·诔碑》篇讲解中对《文选》“诔”与“碑文”两类作品进行了具体分析,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可以对其作进一步的阐述。学习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历史的经验,是当代《文选》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刘师培是晚清民初重要的经史学家、文学家。刘师培著述颇富,包含了系统的文章学理论。刘师培的文章学理论具有一定的传播学意义,表现出对文章传播功能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提出文章源起于记诵之学;其二,认为文章之美在于音节;其三,肯定文章传播形式因时适变。  相似文献   

10.
“正名”问题贯通了刘师培“变节”之前的思想脉络。刘师培一方面看到中国的意义系统在西方冲击之下需要依照“公例”来修正,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在西方所主导的世界格局中,此一公例只会将中国置八这一霸权性关系,因而他的“正名”冲动意在同时“克服”中西弊端.也引导他走向无政府主义革命。刘师培的“正名”冲动呈现出晚清知识分子回应中西古今冲突的独特方式.此种冲动的兴衰起伏正相符于刘前后变化的轨迹。“正名”可以说激发出一个新的“起源”瞬间名物之间的关系的重新整理与确认,而且这一“视野”的边界不单是中国,甚至涵括进整个世界。刘师培激进的“乌托邦”政治观正是更大的“正名”问题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刘师培、章太炎和鲁迅关于“语言”问题思考的同异也暗示着他们对于中国未来的不同设想。  相似文献   

11.
南朝序体文数量颇多,篇幅长短不一,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创作意图各异。从内容上来看,诸作或为帝王歌功颂德,或诠释文学批评观,或褒扬某些作家的为人为文,或自述志趣好尚等。从形式上来看,这些序体文以骈、散两体并行于文苑,骈体序文讲究形式技巧,藻采纷呈,用典繁密,音律协畅,对偶精工;散体序文句式灵活多样,言志抒情明确深刻。  相似文献   

12.
说古文今译     
从上世纪早期初兴时起,古文今译就不乏反对者。百年来的今译实践虽然产生了大量今译书籍,然鲜有如人意者。特别是最近二三十年来,古籍今译呈现一哄而起的局面,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人们认为的古文今译的几种功用或者不能成立,或者不那么有效。今译固然有其功用,但实际上它主要是译给自己看的,不是供给别人读的。就现状而言,将今译公开出版多数情况下并不合适。  相似文献   

13.
开启白话文运动新声的人物是黄遵宪 ,但是白话文运动超出文体革新的拘囿 ,与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运动相契和。因此 ,近代白话文运动是“文体革新”“思想启蒙”“文学革命”三者的结合体 ,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了我国初创期话剧语言具有讨论化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语言在话剧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阐释了话剧语言在白话文运动中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乔春雷 《菏泽学院学报》2006,28(4):16-19,30
借助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理论视角,通过对九十年代女性写作中的西方形象的文本解读,展示中国女性作家在女性视角的影响下,怎样逐渐摆脱社会集体想象的束缚,摆脱西方与中国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的制约,描述、想象和重建西方形象。  相似文献   

16.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的客观存在。胡适是中国白话译诗的第一人。胡适的翻译思想,诗歌翻译实践中的主题选择、音节突破和语言革新等几方面都有体现其译者主体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一生在撰写多本文学、美学论著时,也发表有关语言应用的众多观点。他对思想和语言的这密不可分、对白话文的运用(尤其是中西白话、文言比较)、对理解修辞、对恰当安排字句等均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由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的创造而转化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传递是指以意象为载体传达独特情感活动的过程。作为词这一艺术形式发展的巅峰,宋词以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的明喻方法,赋予词极强的情感表现力和审美意义。柳永词将风、月、酒、泪、柳、云、黄昏等作为意象符号,在意象传递中注重情与景的融汇、虚与实的结合,注重对韵与味的追求,对整个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尉氏刘家是清末民初河南首富。刘耀德去世之后,他的这份财产落到了妻子刘马青霞的手中。刘马青霞后来成为辛亥时期的女革命家、慈善家、教育家,刘氏遗产对河南省新学、女学的兴办,对河南辛亥起义的爆发以及河南省慈善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