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昌都是茶马古道上的枢纽,是川藏道与滇藏道的交汇地。本通过敦煌藏写卷和考古资料对昌都的古代化及茶马古道的早期历史面貌进行了探讨。认为,早在唐宋汉藏茶马贸易兴起前,这条以昌都为枢纽分别通往今川、滇地区的道路就已经存在和繁荣,它不仅是一个卫藏与川滇地区古代先民们迁移流动的通道,同时也是川、滇、藏三地问古代明交流传播的重要孔道。从考古化遗迹和有关史实线索看,这条道路被开通和利用的历史至少可上溯到距今约4—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抑或更早。昌都一带则是这一明传播孔道上最重要的枢纽地区。  相似文献   

2.
茶马古道文化如同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一样,它是和而不同的。清代咏藏诗证明:北、中、南茶马古道文化丛是涵化了的唐、蜀和藏文化丛。循文化地理学阐释,形成三种文化丛的缘由大致可归纳为民族类聚、区域方位、主地标、区域政治文化主阵地四大因子。清代咏藏诗的纪行游踪特征与茶马古道文化线性特征趋于一致,说明两者之间渊源颇深,这为着力打造“茶马古道文化长廊”提供了除地理学、考古学等传统方法之外的另一种视角,即文学路径。底蕴丰厚的清代咏藏诗,无疑会令茶马古道陡增几分书香气息,为茶马古道文化赋予诗书气质。  相似文献   

3.
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与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由于唐宋以后在这条古道上贸易的代表性商品是茶和马,故称之为茶马古道。这条古道上的茶马贸易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衰于清。它把西南地区的许多民族紧紧地系在了一起,加强了彼此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彼此的团结和友谊,巩固了祖国西南边疆,文章试图从多角度去把握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发展历程,挖掘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所具有的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爱上丽江     
狄华 《科技潮》2001,(5):72-73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末)。到明朝初年(公元14世纪中叶),城镇渐成规模。丽江古称大研镇,它的形状象一方碧砚,砚研谐音,乃取名大研。纳西语叫它“金古堆”。由于它地处云南、四川和西藏的交通要道,清代以来(公元17世纪中叶)这里就是云南西北部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在历史上,丽江曾一度是印度经西藏、云南通往内地的古代马帮商路——著名的茶马古道上的一所重镇。说是重镇,周围却没有城墙,这在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地方都不曾有过。熟悉历史的老人们说:管辖大研镇的土司姓木,他认为如在自己的领地筑上城  相似文献   

5.
藏猕猴     
《科技潮》2002,(8)
俗称大青猴、藏酋猴、灰猴。这种猴子是猕猴家族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长可达700mm以上,体重为25~30公斤左右,分布在西藏东南、四川、贵州、湖南、广西和云南东北部,生活在2500米海拔的高山峡谷地带,以素食为主,比较易于接近人。  相似文献   

6.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西藏日喀则市仲巴县境内的杰玛央宗冰川,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其中,墨脱段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为世界第一深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主体部分.墨脱县地处西藏东南部,平均海拔1200米,为亚热带湿润气候,这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墨脱藏语意为“隐藏的莲花”.  相似文献   

7.
2013年以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已引起我国最高决策层的重视,即将成为我国和中亚各国共同推进的跨洲区域合作。西藏从唐代起就通过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等古商道、驿道或贡道与古丝绸之路相连接。改革开放以后,西藏经济北向、东向发展步伐加快,通过青藏经济一体化,融入“大西南经济圈”,可以说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融入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文章通过阐述西藏和丝绸之路的关系,试图说明西藏加入或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意义及可能性,并对西藏借助该经济带促进自身外向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与旅游开发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内地农业地区和边疆游牧业地区之间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它作为内地汉族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往来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沟通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方面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本文试图在认识茶马古道历史的基础上,探讨这条古代驿道的历史线路,并由此讨论对古道的旅游开发在旅游经济和旅游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茶马古道历史线路与旅游开发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内地农业地区和边疆游牧业地区之间进行茶马贸易所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它作为内地汉族地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往来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沟通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方面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本文试图在认识茶马古道历史的基础上,探讨这条古代驿道的历史线路,并由此讨论对古道的旅游开发在旅游经济和旅游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境内,破土动工,昔日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从此9月7日上午10时,在康定县城西北在一块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占地2.1第一块土石,开始了世界第二高海拔机康定机场为4 C民用支线机场,跑到4242.56米,其海拔最高点为4280米, (4300多米)的西藏昌都邦达机场矮了客A319等同等机型的起降要求。  相似文献   

11.
神州杜鹃红     
在万紫千红的春花中,最出色的是杜鹃,最震撼人心的是滇、川、藏等西南地区的高山杜鹃。它们红似火、白若雪、黄如金、蓝似天,漫山遍野绵延起伏上百千米,用“花海”两字形容再恰当不过。当你如痴如醉欣赏杜鹃美色时,也许你会和古人一样“醉卧花丛”。不仅人(陶)醉,据当地人说,当杜鹃花盛开的  相似文献   

12.
一曲《天路》,唱出了青藏铁路通车给高原人民带来的喜悦。其实很久很久以前,为了打破阻隔,先民们硬是用自己的双脚,在崇山峻岭、冰川雪原趟开一条条连接外部世界的通道。文成公主进藏的“唐蕃古道”,香客络绎不绝的“朝圣通道”,被称为抗日生命线的“茶马古道”,菠菜的传入和荔枝的传出……  相似文献   

13.
《大自然》2021,(2)
正雅鲁藏布江发源于西藏日喀则市仲巴县境内的杰玛央宗冰川,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其中,墨脱段位于雅鲁藏布江下游,为世界第一深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主体部分。墨脱县地处西藏东南部,平均海拔1200米,为亚热带湿润气候,这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墨脱藏语意为"隐藏的莲花"。  相似文献   

14.
七十三岁高龄的布根先生是一位生活在康区察瓦龙乡的老人,他自十九岁以来,就跟随当时的几位藏族富商往返于茶马古道,过着传统意义上的马帮生活,达七年之久。在此期间,老人以一个马夫的身份跟随商队先后去过内地五次,印度一次,拉萨两次,昌都四次等。老人家既熟悉茶马古道上过去的道路状况,又对行走于茶马古道上的马帮生活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是目前健在的茶马古道的历史见证人之一。作者受《西藏大学学报》编辑部的委托,对布根先生进行了专题采访。  相似文献   

15.
"百越古道"是连接中国西南至南亚"茶马古道",是通往中国东南出海口和东南亚的古老通道。这条古道不仅是经贸之路,也是民族迁徙和交流往来之路。历史上,中国南方民族通过这一古道向东南亚扩散。我国南方与东南亚有20多个民族是"同根生的民族",还有很多民族是"跨境民族",这一民族关系格局的形成与这一古道密切相关。百越古道源远流长,先秦时期,西南、华南与东南亚和大洋洲交往频繁,为古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汉时期,百越古道初成格局。三国至唐宋,是百越古道大发展和鼎盛的时期。元至民国时期,百越古道继续发展与变革。解放后,百越古道获得了新生和繁荣。百越古道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中国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追溯历史,考察百越古道在上述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16.
在云南西部横断山系的崇山峻岭之中,有一片面积37.5万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它跨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三条气势磅薄,逶迤南行的山脉,以及夹在三山之间渲泻奔腾、汹涌南下的独龙江和怒江,这就是为保护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温性、寒温性针叶林以及栖息于其中各种动物而建立的怒江自然保护区。怒江自然保护区行政区划上隶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跨贡山、福贡、碧江三县,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山两江形成的高山峡谷,江面海拔不足2000米,而两岸山峰的海拔高度大多在4000—5000米。如此悬殊的相对高差,形成的立体气候,使森林植被垂直变化十分显著。复杂的气候和植被类型为各种动物的栖息、繁衍和分化提  相似文献   

17.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顾名思义,是指历史上中原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相互进行茶马互市时所形成的商路。历史上进行过茶马交易的地方遍及我国西北、西南地区以及辽东、晋北等地。茶马交易的古道几乎  相似文献   

18.
西藏亚高山暗针叶林的分布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西藏东南部拥有极丰富而特异的地貌类型、生态类型、生物种群和森林植被类型。藏东南林区有大面积古老,健康而完好的天然森林生态系统。其中亚高山暗针叶林是分布广、面积大、稳定性强、生物生产量高的森林群系。 二,西藏亚高山暗针叶林是寒温带暗针叶林分布最南、最高的林区之一。由于地带三向性的分异,亚高山暗针叶林有明显的水平分区和垂直分带。在各区,带中,森林群系,建群种,林型及其生长状况都有明显的差异。 三,西藏亚高山暗针叶林的水平分布可分为三亚区:(1)三江流域峡谷、山原块状暗针叶林亚区;(2)喜马拉雅山南麓高山峡谷湿润暗针叶林亚区;(3)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沟谷暗针叶林亚区。 在分布区的海拔2700—4300米的垂直带内,分布有云杉林群系、冷杉林群系和圆柏林群系。各群系的分布带内,随水热状况的变化组成有规律的林型垂直分布带谱。 四、西藏亚高山暗针叶林的生长特点为;立木高大,生长持续期长,林分蓄积量高。在喜马拉雅山南麓湿润区,云杉林分的蓄积最高达每公顷3500余立方米,平均胸径111厘米,平均高67米。立木最大胸径162厘米,最大树高72米。 五、不同海拔高度与坡向的暗针叶林林分生长差异显著。在喜马拉雅山南麓湿润区,云杉的最适分布带在海拔2700—2800米,冷杉的最适分布带在海拔3600—3700米。北坡的林分生长远优于南坡。  相似文献   

19.
曾兴盛于史的川藏茶马古道,作为潜在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与多样性、古老性和民族性、集中性与组合性等独特优势.文章提出开发利用川藏茶马古道的旅游资源,需整体规划、分段打造,突出重点、树立精品、发掘亮点、酿造绝品;凸显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特色,实现专线旅游和专题旅游良性互动;针对区位资源现状,打好“组合拳”,充分实现川藏茶马古道沿线旅游与周边风景名胜区旅游的有机结合;建立并逐渐完善古道沿线交通、食宿等配套服务设施;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域外影响,不断拓展国内、国际“两个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20.
"五尺道"是秦朝七大工程之一,是古代一条重要交通线路。自古就有"滇黔锁钥"与"入滇门户"、"入滇第一州"之称的沾益,是云南通往内地的"咽喉"。历史上云南与巴蜀、中原的联系都是通过这段古道来完成。因此,五尺道沾益段的开通,对于秦朝及以后历代王朝政权的巩固,中央王朝在边疆的统治地位的加强,郡县制度的确立,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吸收和传播中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