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明代河北散曲家薛论道的散曲作品具有鲜明的喜剧意味,可分为“嘲讽型”、“谐趣型”、“自适型”三类,其散曲运用白描、修辞、意境烘托等多种手法,表现了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散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新诗体,元人以“唱曲”作为曲论的逻辑思维 起点,对散曲的体裁,散曲的音律、内容和风格、散曲的传播等方面进行理性思考,用宽泛的理念把握体裁,以通俗可歌衡量作品,通过演唱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3.
散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新诗体,元人以“唱曲”作为曲论的逻辑思维起点,对散曲的体裁,散曲的音律、内容和风格、散曲的传播等方面进行理性思考,用宽泛的理念把握体裁,以通俗可歌衡量作品,通过演唱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元代散曲创作成就最高的少数民族作家贯云石散曲中景、情写气图貌的特色.有的通过景物描绘把主体情感外化、物化;有的是比较客观地模山范水,展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有的是仅供主体感情评价的自在之景,作者抒何情,直言道出,不必寄寓于景;有的直接以情、意造境.景与情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情貌无遗”,使贯氏散曲具有较强的艺术魁力,同时也使其散曲形成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不少学者以为散曲出两宋都城,时在宋金.我以为散曲肇源于燕京,时在金元.因为:首先,从散曲对音乐的依赖程度可以推断,其产生一定与燕京(今北京)及周边地区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次,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散曲也带有鲜明的以大都(今北京)语言为基本标准和典型代表的北方方言特征.第三,散曲的特点,决定其必然产生发展于商贸繁荣市井发达之地,燕京作为辽、金、元三代都城,发展这种“市井俗曲”的文化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第四,以散曲与杂剧的密切关联度亦可佐证其肇源地就在燕京的推断.同时,北散曲的繁荣发展,久远保留和广泛的传播,都依赖元大都国家首都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马致远的隐逸散曲中,很大一部分作品是以村居为背景的,其主题大都体现为对隐逸生活的描摹和歌颂,这与陶渊明田园诗在题材内容和思想主旨上具有一致性,可以说是陶诗在马致远笔下的另一种表现。而且,马致远自号“东篱”,并将此号反复写入其曲文,充分表现了他对陶渊明的推崇,以及他效法陶诗,向往“采菊东篱”回归田园的审美追求。但是否马致远的散曲仅是陶诗的散曲化,在审美趣味上并未出现新的内容呢?将陶诗和马致远的田园散曲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他们虽然同是经历了从对现实社会、特别是政治官场的厌弃和疏离,到倾心于自然田园的…  相似文献   

7.
元代咏史散曲是我国古代咏史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我国咏史诗继唐之后的又一发展高峰,但人们对它的专门研究却很少。本文分析了元代咏史散曲兴盛的三个原因:古代咏史诗体发展的结果,元代黑暗社会和高压政策的促成,唐代“温李”诗风的影响;论述了元代咏史散曲发展为继唐之后中国咏史诗又一高峰的四个特点:作家人数众多,作品数量众多,形式多样,风格多样;概括了元代咏史散曲思想内容的三个主要方面;阐明了元代咏史散曲在中国咏史诗发展史中的地位。文章弥补了中国咏史诗研究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和《朝天子·咏喇叭》,是整个初中语文教材中仅有的两首散曲。这种新文体首次出现在中学生面前,使人耳目一新。散曲是元代韵文的一种形式,是配合音乐而写的歌词。散曲由词发展而来,起初形式比词解放,比较自由活泼;到后来,散曲的各种曲牌也象词的各种词牌那样,形式严格而固定。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这两首散曲,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有代表性。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赴任途中,他凭吊古迹,以“山坡羊”曲牌作了一组小令,共九首散曲,《潼关怀古》是其中一首。作者借怀古的题材,表达了对生灵涂炭、百姓苦难的同情,抒发对历史对现实的慨叹。  相似文献   

9.
元代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治体制、民族大融合的社会背景、城市经济的繁荣、思想禁锢的松弛,为散曲的广泛传播和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机缘。遍及城邑的勾栏歌楼,既是散曲创作、演出的平台,更是散曲传播的"集散地";文人雅士广泛参与散曲创作,且与艺人关系密切,成为散曲传播的重要"媒介";而散曲作品及相关史料的整理与出版,决定了散曲这一"卑体"持久传播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元曲包括杂剧与散曲,散曲包括套数和小令,“小令为曲体之本”。它短小、抒情,是元代一朵极佳的文学新花。现存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余首,有名可考的小令作家一百四十人。其中有张可久等既写套数又写小令的作家,也有徐再思等只写小令的作家。前期作家以“书会才人”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等为代表,风格质朴清新;后期作家以张可久、乔吉等为代表,风格趋于典雅。这里就小令艺术特色的几个方面,作些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戏曲音乐豫剧新歌作为一个新兴、独立的艺术品种,其与古典戏曲音乐形式“散曲”有首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是源于散曲传统基础上的新形式和新成果。在其真正形成和发展的现、当代,又经历了萌芽、影响与奠定基础、初步形成和逐步发展四大阶段。豫剧新歌得以兴盛的现实条件是十分优越的。它的繁荣将会为当今传统豫剧的音乐创作提供新的尝试和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朱载堉散曲创作的历史背景,即家族的内部矛盾和明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剖析,认为它们是朱载堉散曲作品创作的动力和基础。同时,本文对朱载堉散曲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分类剖析和客观评价,指出了朱载堉的散曲是明代散曲中市井性强、受民众欢迎的且具现实意义的曲作。  相似文献   

13.
经梳理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元代少数民族散曲研究在50-70年代受特殊政治气候影响形成沉寂期,从80年代开始,伴随着学术观念的更新以及文献资料的丰富,研究有了更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作家群体的建构、散曲文献的整理、研究内容的拓展、研究模式的转变等四个向度上的推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案头化研究倾向非常严重,以及最近几年“炒冷饭”式的重复研究较多等。  相似文献   

14.
阿鲁威是元代蒙古族散曲家的优秀代表,其散曲存世虽仅19首,却体现出深厚的汉文化底蕴,有"鹤唳青霄"之誉。其中,[蟾宫曲]前九首是以屈原《九歌》拼成的散曲,别开生面,在元代散曲中绝无仅有;其他怀古、羁旅、怀友题材的散曲,豪放稳健,悲婉蕴藉,均属上乘之作。阿鲁威以学问和才华闻名当时,流传后世,被尊称为"学士东泉鲁公"、"元室文献之老"。  相似文献   

15.
咏史怀古类散曲是卢挚最具个性特征、也最有价值的散曲作品。与元代其他作家不同,在卢挚留存下来的咏史怀古散曲中,很少描绘官场的肮脏,揭露官场的险恶;更多地表现了他对朝代兴废盛衰的冷静反思,和功名利禄、富贵荣华的虚无与无常的感悟。同时,他的情志也通过咏史怀古散曲含蓄体现,流露出浓重的向往隐逸、乐山乐水的情趣。以曲写心,以心鉴史,是卢挚咏史怀古散曲表情言志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咏史怀古类散曲是卢挚最具个性特征、也最有价值的散曲作品.与元代其他作家不同,在卢挚留存下来的咏史怀古散曲中.很少描绘官场的肮脏,揭露官场的险恶;更多地表现了他对朝代兴废盛衰的冷静反思,和功名利禄、富贵荣华的虚无与无常的感悟.同时,他的情志也通过咏史怀古散曲含蓄体现.流露出浓重的向往隐逸、乐山乐水的情趣.以曲写心,以心鉴史,是卢挚咏史怀古散曲表情言志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初提出的“陌生化”理论本为诗学命题,后经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者什克洛夫斯基和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发展成为西方美学中的重要概念。“陌生化”的要义在于通过艺术手法使得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新鲜陌生的奇异感受。用“陌生化”理论看待元散曲,近千年前的诗歌无论从叙述角度,人物形象还是意象表现方面都清晰地展现出“陌生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元代散曲是元代文学的重要形式,元代歌妓是元代社会的特殊群体。元代散曲中的歌妓和歌妓创作的散曲都反映了她们的生活和心理。本文立足于此,通过具体散曲的分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突出歌妓与文人及其作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诗、词、曲之类韵文,主要是用来抒情,以短小的只曲叙事者较少见.而陈铎散曲,则大量运用小曲叙事,且所叙多为市井百态.这不仅强化了散曲的叙事功能,而且拓展了散曲涉及生活的广度,对以<金瓶梅词话>为代表的世情小说的产生,也起到感染、促发的作用.从整个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陈铎散曲的文学史意义需要重估.  相似文献   

20.
明代以前,没有正式的民歌理论。受金、元散曲传播到民间的影响,明代的民歌空前发达,引起文人们的高度关注,民歌理论应运而生:王叔武、李开先、冯梦龙等作为民歌理论的奠基者,在“真诗”观念基础上建立的民歌理论,实是中国诗学之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