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导了1978~1983年上海市郊区梅龙、龙华、宝山吴淞、青浦淀山湖周围等地区的谷物、蔬菜受环境污染物质及其含量的影响,以及对铅、镉、锌、铜的吸收与富集。结果表明:不同谷物蔬菜对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和富集能力是有明显差别的。同一谷物蔬菜的不同部位,对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吸收与富集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谷物与蔬菜中重金属含量的高低与距离污染源的远近呈正相关。其锌/镉、锌/铜比值具有明显差异。文章最后讨论了谷物蔬菜的重金属污染对人体的影响,蔬菜重金属污染的评价标准,以及对谷物蔬菜食用部位监测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  相似文献   

2.
采用设置不同浓度梯度,研究EM菌对重金属镉的吸收富集.通过采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的线性和非线性拟合发现,Langmuir型吸附模式能更好地描述Cd2+离子在菌体上的吸附,其线性回归系数R2达0.9992,而且EM菌对Cd2+吸附富集率达75.26%.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导了1978~1983年上海市郊区梅龙、龙华、宝山吴淞、青浦淀山湖周围等地区的谷物、蔬菜受环境污染物质及其含量的影响,以及对铅、镉、锌、铜的吸收与富集。结果表明:不同谷物蔬菜对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吸收和富集能力是有明显差别的。同一谷物蔬菜的不同部位,对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吸收与富集能力也是各不相同的。谷物与蔬菜中重金属含量的高低与距离污染源的远近里正相关。其锌/镉、锌/铜比值具有明显差异。文章最后讨论了谷物蔬菜的重金属污染对人体的影响,蔬菜重金属污染的评价标准,以及对谷物蔬菜食用部位监测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湘中地区黑色页岩土壤上种植的玉米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本次研究的意义,黑色页岩土壤玉米重金属富集特征和下一步研究设想。重点就玉米重金属元素的吸收系数(BAE)、富集系数(Ki)、与土壤含量的对比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土壤-玉米重金属富集迁移特征及秸秆还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重金属的富集与迁移特征的研究多集中在受污染的土壤区域,对未被污染区域重金属富集与迁移特征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了研究未被污染区域重金属富集与迁移特征,选取青州市南张楼村为研究区域,研究区是典型的平原村落,区域内无地表水系,以种植玉米、小麦、胡萝卜等农产品为主,远离城区与工业园区,是较为理想的研究场所.通过采集南张楼村根系土-玉米系统(根、下茎、中茎、上茎、叶、籽实)配套样品32套,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等测定配套样品各部分中的重金属元素As、Cd、Cr、Hg、Pb、Zn、Cu、Ni的含量,结合统计学方法与生物系数法,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在土壤-玉米中的富集与迁移特征.分析研究发现,重金属在玉米植株各部位中的含量存在差异,从大到小依次为根、茎、叶、籽实;Cu、Zn、Cd在玉米茎中的富集表现出了明显的顶端聚集,而Pb、Cr、Ni、As的富集则表现出了明显的底端聚集;玉米植株根中Pb、Cr、Ni、As聚集明显,茎中Cu、Cd聚集明显,叶中Hg的聚集明显,籽实中Zn聚集明显,说明不同重金属元素在玉米成长过程中的迁移存在差异;由于重金属元素在玉米植株各部位的富集程度不同,因此在秸秆还田过程中可以考虑部分还田方案.  相似文献   

6.
研究辽宁兴城松北铅锌矿化区玉米和艾草两种植物及其根系土壤系统中Cu、Mn、Pb、Zn和Ni的分布、富集和迁移特征,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生物富集系数法和迁移系数法对该地区的重金属污染、富集和迁移情况做出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受到了Cu和Zn两种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在植物的各个器官中分布不均匀,Cu在两种植物的叶片中富集明显,其他重金属在两种植物各器官中的富集均不明显。两种植物对重金属的迁移特征相差较大,玉米中重金属的迁移能力为Cu Mn Zn Pb Ni,其中Cu的迁移能力最强,迁移系数达到了2. 8,Mn的迁移系数都在1左右,Zn、Pb和Ni的迁移系数均小于1。艾草中各重金属的迁移系数较为接近,均为2左右,其中Pb的迁移能力最强,迁移系数达到了2. 5,Ni的迁移系数最小,为1. 9。虽然艾草对土壤重金属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但其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弱,与玉米相近,因此推断两种植物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无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及其在空心菜中的富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Cu、Zn、Pb、Cd在空心菜中的富集作用,并采用BCR提取方法,对盆栽土壤中4种重金属的化学形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d主要以水溶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和Fe-Mn氧化物结合态为主;Pb主要以残渣态为主;Zn主要以残渣态和水溶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为主;Cu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与土壤中Cu的含量有关.4种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表现为Cd>Zn>Cu>Pb.重金属在空心菜中的吸收富集能力与土壤中重金属的形态,尤其是水溶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关系密切.空心菜中重金属富集系数大小表现为Cd>Zn>Cu>Pb.空心菜地下部4种重金属富集系数远远高于地上部.  相似文献   

8.
在昌化铅锌矿尾矿库区内采集优势自然生植物及其根系周边的土壤,分析土壤样品重金属含量特征,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进行重金属污染评价,并通过富集系数评价自然生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研究结果表明:(1)尾矿库区内四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CdPbZnCu;(2)昌化铅锌矿尾矿库区整体处于极强生态危害水平;(3)尾矿库区内的不同种自然生植物对同一种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种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4)仙人掌是尾矿库区内富集系数最高、最稳定的自然生植物。研究结果对昌化铅锌矿尾矿库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18种杂草对重金属的超积累特性研究   总被引:60,自引:1,他引:60  
针对目前植物修复中Cd—Cu—Zn—Pb复合污染的超富集植物缺乏研究,采用小区试验方法,对东北沈阳地区9科18种田间杂草植物进行其积累特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狼把草(Bidens tripartite)、龙葵(Solanum nigrum)地上部Cd和Zn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且地上部Cd和Zn的含量大于根部Cd和Zn的含量,具备了重金属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杂草植物地上部重金属含量与植物地上部生物量的相关分析表明,这些植物对重金属的积累量与植物地上部生物量的大小无关,它们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天津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1997~2007年天津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5种重金属(铜、锌、铅、镉、汞)的含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并对2007年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大部分年份各重金属的含量相对稳定;各种重金属空间分布差异性不大,差异性大小依次为汞>镉>铜>铅>锌;5种重金属的富集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锌>铜>铅>汞>镉,其中锌为中污染水平,其他均为低污染水平.天津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对海域生态系统表现为轻微生态危害,其程度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汞>铜>铅>镉>锌.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矿区农田土壤-玉米系统中重金属的富集迁移,以安徽省淮北煤田临涣矿区为例,对该区玉米地中Cd、Ni、Pb、Cr、Zn和Cu的含量、玉米植株富集转移系数及健康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Cd超过国家土壤二级标准的28.57%,其余均未超过相应标准;地累积污染评价结果显示,Cd和Cu属于无污染-轻污染,其余几种重金属都属于无污染;除Cu外,其余几种被吸收到玉米体内的重金属大部分都积累在根部,且Cd的富集转移系数最大;运用目标危险系数法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六种重金属对儿童引起的健康风险均大于成人,且健康风险指数的大小为PbNiCuCdZnCr。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水生植物菖蒲和芦苇对复合重金属(V、Cr和Cd)的富集能力及对重金属的生理响应,以考察这两种植物对重金属污染水体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水体中重金属污染浓度的提高,两种植物的耐性系数均有所下降,但菖蒲的生长状况优于芦苇.在不同重金属污染浓度下,菖蒲和芦苇均表现出对Cd的富集能力最强,其次是Cr,而对V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弱.在相同重金属浓度下,菖蒲对三种重金属的富集总量大于芦苇,在重金属质量浓度为15mg·L-1时,菖蒲对三种重金属的富集量分别是1065.02、1754.80和4372.40mg·kg-1,且菖蒲地下部分对V、Cr和Cd的富集系数分别是芦苇的2.1倍、1.5倍和1.8倍.综合考虑得出菖蒲比芦苇更适用于V、Cr和Cd复合重金属污染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典型工业区杂草对土壤中重金属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沈阳冶炼厂厂区及其附近周围分布的一些常见植物为研究对象,探明其对重金属的吸收特性。结果表明,马齿苋、龙葵、艾蒿和酸浆的地上部分对Cd的吸收能力较强,Cd含量均接近或超过20mg.kg^-1,富集系数接近或超过1,其中艾蒿对Cd和Zn的转运系数分别为173和2.09。植物中Pb的含量均未超过130mg.kg^-1,且富集系数均在0.15以下。20种植物的地上部分Cu含量都在65mg.kg^-1以下,富集系数最大值也仅为0.15。水芹地上部分Zn含量为647.57mg.kg^-1,且富集系数为0.81,转运系数大于1。研究发现的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植物,均是在自然环境采样分析测试的结果,其对重金属的最大忍耐浓度还需在实验室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土壤-小麦系统重金属污染状况与吸收富集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文霞  赵秋义  秦岭 《河南科学》2004,22(6):870-872
对广利灌区两市一县土壤和小麦中镉、汞、铅、砷重金属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利灌区土壤和小麦受镉、汞、铅、砷污染程度较小,土壤属于清洁,小麦食用安全。土壤中重金属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武陟县和济源市土壤中砷含量高,沁阳市土壤中铅、镉含量高。小麦籽粒对镉的吸收积累能力大于铅,对砷和汞的吸收富集能力较小。  相似文献   

15.
苔藓植物是一类重要的环境指示植物,在环境监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从苔藓档物富集重金属的富集特性被发现以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陆续展开。从苔藓植物的重金属富集作用、生理生化机制等方面评述了苔藓植物重金属富集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采用生物富集因子和重金属污染指数等方法研究乐安河-鄱阳湖段水土或底泥环境中Cu、Pb、Cd等重金属的含量及不同生境中自然生长的18种水生植物植株内的富集积累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植物长势良好,未发现受害症状,一些植物的根区土壤Cu、Cd含量超过土壤环境质量3级标准,18种水生植物对Cu、Pb、Cd等3种重金属污染物中的1种或2种表现出超富集能力,其富集系数均大于l,其中苦草、青葙、金鱼藻对重金属Pb、Cd具有共富集特征,箭叶蓼对Cu、Cd具有共富集特征.植株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及其水土环境中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物及其根区环境中的重金属含量呈现出显著性或极显著的相关性.重金属污染指数(MPI)结果表明:以旱苗蓼的MPI值最高,达到2 102.25,反映出旱苗蓼生境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最高,MPI值能综合反映植物生境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18种水生植物对鄱阳湖湿地在Cu、Pb和Zn等重金属复合污染的生态修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安徽省境内的长江主要支流采集了枯水期和丰水期的悬浮物样品,测定其中重金属质量比。结果表明,这些河流的悬浮物中重金属元素富集现象明显,相对于流域土壤平均含量,悬浮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系数为Cd>Cu>Zn>Hg>Pb>Ni,其中Cd的富集系数超过30倍。这些悬浮颗粒在下游冲积平原成为成土母质的重要成分,使之具有较高的重金属背景含量。沿江地区土壤Cd的富集较其他元素更为显著,与Cd在悬浮物中的富集系数大于其他元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西南某矿区土壤植物体系中重金属分析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土壤和植物中重金属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已受到Cu、Pb、Ni、Zn和Cd的重污染,Cr为安全级,其综合污染指数为Cd>Pb>Cu>Ni>Zn>Cr。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富集系数为:Zn>Cu>Cd>Pb>Ni>Cr。重金属在蒿(Cr、Cd元素除外)和臭蒿不同器官的富集系数为:叶>根>茎。植物对重金属的转运能力为:臭蒿>肾蕨>蒿>紫苏,臭蒿和蒿叶部的转运系数大于1。  相似文献   

19.
铅锌冶炼厂周边蔬菜对重金属的吸收与富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一铅锌冶炼厂周边蔬菜对重金属的吸收与富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被检测蔬菜中Pb和Cd含量严重超标;根类、葱类和叶菜类蔬菜中Zn含量有所超标,其它种类蔬菜一般未超标;蔬菜中的Cu含量未超标.不同种类蔬菜对同一重金属元素,同种蔬菜对不同重金属元素以及同种蔬菜对同一重金属元素在不同采样区的吸收存在一定差异;同一重金属在不同蔬菜中含量大小相对秩序在不同采样区有比较一致的规律.蔬菜类对Cu的富集系数以叶菜类最大,瓜类最小;对Zn的富集系数以根类最大,其次是葱类,茄果类最小;对Pb的富集系数以根类最大,其它种类蔬菜因采样区不同而有所不同;对Cd的富集系数多数表现为:根类>葱类>叶菜类>茄果类>瓜类>豆类.  相似文献   

20.
螺蛳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不同地点的水体和螺蛳体内的铜、锌、铬、镉、铅5种重金属的含量,结果显示水体中锌的含量最高达到17μg/L,其次是铜为3μg/L,铬和铅在1μg/L左右,镉的浓度最低,只有0.2μg/L,除了一个公园池塘水体中重金属浓度随季节夏、秋、冬的变化升高外,其他水体中重金属的浓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水体中重金属浓度相比较、螺蛳对这5种重金属都有富集作用,其中对锌和铜的富集可达到数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