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素质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教育。心理素质是民族素质的重要方面,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其知识掌握与品德水平的心理条件。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导。一个人小事不做,何以做大事?己身不修,何以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2.
儒家要求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倭仁在修身方面被当时奉为楷模。在齐家方面,也被奉为楷模。在治国、平天下方面,受到洋务派的群疑众谤,作为清流派的精神领袖,因为落后于不断前进的潮流,终于被进步潮流所淘汰。  相似文献   

3.
儒家要求士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倭仁在修身方面被当时奉为楷模。在齐家方面,也被奉为楷模。在治国、平天下方面,受到洋务派的群疑众谤,作为清流派的精神领袖,因为落后于不断前进的潮流,终于被进步潮流所淘汰。  相似文献   

4.
修身在齐家指出,只有通过修身培育道德感,才能营造道德的家庭生活,为个体实现其人生价值提供立足点。治国在齐家表明了儒家家国同构的基本内容,即,伦理理论上家国同理;社会观上家国一体;在政治生活中必须以大家为重,以恕道为行为指导。平天下在治国则突出了家国同构的文化含义,即,文化价值观的合理化对于实现一个德风开放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社会把政治伦理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在长期的发展中,壮族人民也用自己的方式传承这种理念。《传扬歌》与《布洛陀经诗》这两部在“那”文化圈广大壮族地区流传的经典著作,就记载了壮族先民的政治伦理之治平思想,主要包括天命观、民本观、抗争观、公平观、民权观。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的伟大号召和一系列讲话为重新研究儒家经典文献指明了方向。重温《大学》,喜得新解:修身,乃自强不息日新其德建设个人精神家园;齐家,即在修身的前提下,加强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自觉履行家庭责任;治国,基于建设好的家庭精神家园,从而建设好的国家精神家园;平天下,是在治国的基础上进而努力建设普天之下的明德、亲民、至善的美好精神家因。  相似文献   

7.
论在广告专业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晓玲 《甘肃科技》2009,25(10):167-168
通过对广告专业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他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继承仁爱孝悌的精神,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深入理解和实践以诚做人、以信立世的处事准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德标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进而提高广告作品的文化内涵和品位。  相似文献   

8.
综观曾国藩的一生,我们发现他在"治国、平天下"方面的政治建树,是与其在"修身、齐家"方面的努力密不可分的.他从维护封建纲常礼教的伦理道德出发,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湖湘文化中吸取营养,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庭教育观和教育方法,并对他的部属和弟子的成长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周敦颐之“诚”与现代商业竞争陈荣俊(91中③)“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素来是儒家哲学人生目的。宋代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的著作《太极图说》、《通书》,对“诚”意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阐述。周子的诚论涉及宇宙、性、道德等范畴。他认为诚是体现人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关于教育的目标以及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等,有不少深入人心的言论.比如层次低点的把目标定位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层次高点的信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11.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前苏联美学家奥夫扬尼科说:“教师不但应该熟悉了解所教的课程及其教学方法,而且应该掌握包括行为美在内的审美文化领域的丰富知识、素养和能力,并且善于把这些学识修养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们。”从这段精辟的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美学教育是何等的重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在修身。历史作为一门综合性和跨度广阔的学科,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的奏议书启中多见针贬时弊、预识忧患、力阵改革举措、筹谋致治之本之论,处处闪耀着瞻前意识的绚丽火花。究其成因,一是缘于他历史知识渊博,具有进步的历史观,能以史为戒,鉴古知今;二是缘于他社会经验丰富,对时代背景、社会现实、形势走向洞若观火,了然于心;三是缘于他学养有素,忠于职守。欧公的瞻前意识蕴蓄着深厚的人生哲理,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各方面,无论是对时人或后人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3.
受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影响,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多崇尚儒教,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京、治国、平天下为最高抱负,想的是做官,注重的是社会、人际关系,社会主体文化不重视、不尊重科技。知识界的核心价值观是官本位文化,当然不客置疑性的思维,致使科学知识不能普及,科学精神、态度和方法难以产生。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支柱。集中反映孝文化的《孝经》,强调以孝治国、以孝为“德之本”。历代统治者视“孝”为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中国孝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中日趋合理的,有一些不合理的行孝方式方法受到淘汰,如割股疗疾已销声匿迹;靠父母之命以定终身已为自由恋爱所取代;三年之丧早已无人遵守。中国孝文化内涵丰富,其核心意义有四:一为孝是人人应尽的义务;二为执政者应以身示范,并为百姓行孝提供条件;三为孝是立身行道的守则;四为孝是成圣成贤的要道。“孝”的精神实质是“仁”,“孝”是“仁”的演绎与实践,“仁之实,事亲是也”;“孝”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与生命活力,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齐家则家齐,以之修身则身修。  相似文献   

15.
家学传统是在新安理学家中普遍具有的一种学术文化现象,新安理学家的家学传承方式多样;传承内容多为朱子“论定”之经学;其家学传统对新安理学和徽州社会具有一定积极影响,同时,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在历史社会中,道德被看作是为调节群己关系和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古代思想家甚至把从政者的道德修养提升到“治国平天下”的高度来认识。在法治社会中,道德作为法制的必要补充,对行政行为具有重要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代进士家庭作为一种新兴的家庭类型,其家庭教育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唐代进士家庭的教育既有一般家庭教育的共性,又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重视科举教育。以其家风教育和家学教育为切入点,观照唐代进士家庭教育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其在家庭教育上对思想文化的态度明显迥异于其它的家庭类型。  相似文献   

18.
懦家向来强调“华夷有别”与“不事二主”,以继承儒家道统为己任的理学家当然十分重视这事关名节的大义。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是怀抱济世之志,力图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的。当两者不能兼得之时,就要权衡轻重而作出抉择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管理让我们从问题开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搞清中国式管理,首先要搞清什么是“管理”?其次什么是“中国”?再有什么是中国“式”?管理是本原,中国是地域、民族和文化的范畴,而“式”是模式,搞清这些问题才有可能搞清中国式管理的来龙去脉。什么是“管理”?搞清中国式管理首先要对西方现代管理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负责部属工作的人”到“负责知识的应用和绩效的人”,管理者的定义几经变迁;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管理的重点也在应时而动,中国式管理首先要把握的就是管理的发展规律。什么是“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看,更趋向于个人道德修养而不是什么组织管理体系。“管理家庭”与“管理企业或组织”,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孔子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把它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了管理上的事实标准。中国式管理需要对传统管理思想条分缕析。什么是中国“式”?中国式管理可以从两个层面加以分析,一是从“人”的角度看,中国人的哪些本质特性决定管理的特点?二是从“物”的角度看,或者说从管理规律的角度看,中国人的哪些本质弱点需要加以改善?在探讨过程中我们需要防止“走偏”,一是把写在“故纸堆”里的所谓中国人本质当作目前的真实;二是把转型期的暂时现象看成本质规律;三是缺乏全球视野闭门总结中国管理特点。中国式管理的前景如何?对中国企业而言,在管理上一要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二要吸收中国传统管理智慧,三要创新、发展,这没有退路,也没有捷径可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支柱。集中反映孝文化的《孝经》,强调以孝治国、以孝为“德之本”。历代统治者视“孝”为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中国孝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中日趋合理的,有一些不合理的行孝方式方法受到淘汰,如割股疗疾已销声匿迹;靠父母之命以定终身已为自由恋爱所取代;三年之丧早已无人遵守。中国孝文化内涵丰富,其核心意义有四:一为孝是人人应尽的义务;二为执政者应以身示范,并为百姓行孝提供条件;三为孝是立身行道的守则;四为孝是成圣成贤的要道。“孝”的精神实质是“仁”,“孝”是“仁”的演绎与实践,“仁之实,事亲是也”;“孝”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与生命活力,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齐家则家齐,以之修身则身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