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16世纪以后,带着对古老中国文明的憧憬,大批西方传教士离别故土,踏上了寻找中国的旅程。这些来华传教士成为东西方两种不同文明交流的推动者和参与者。17—18世纪间,法国耶稣会士成为在华传教的主角。他们致力于对中国的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辉煌成功,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进而引发了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本文从法国耶稣会士来华传教的历史背景以及历史发展进程入手,论证了法国耶稣会士的中国研究及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即刺激了欧洲本土对中国的研究,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引发了欧洲的中国热,在法国汉学历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奠定了19世纪西方汉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文化是历史上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发生广泛交流的重要时期之一。中西文化间的冲突体现在了文化交流的各个层面,并且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文化冲突也在逐渐深入。但是,近代中西文化冲突并没有动摇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引发文化心理层面的全面崩溃。尽管如此,在大规模的文化冲突中,中西文化相互融合,并最终超越了中国的固有文化,形成了资产阶级新文化。 相似文献
5.
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由于流传年代久远,有些词语存在异文,人们对其中的一些词语的理解也存在比较大的分歧。本文对其中的“江枫”、“寒山寺”、“枫桥”等词语进行了考释,对“江枫”与“江村”、“渔火”与“渔父”、“枫桥夜泊”与“夜泊松江”等异文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6.
浅论明清时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玉琴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6):52-54,41
本文回顾了明清时代西方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认为中国人对基督教文化的吸收存在大量的误读现象,导致了中西文化撞击下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特景观。同时本文探究了产生误读的原因,认为与中国的传统实用主义哲学思想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7.
武小林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3):22-24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由于其时代久远,对诗歌内容的诠释,分歧很大。而“美刺”说与“淫诗”说是传统的对《诗经》认识的两大误区,用历史的民俗的方法,辩驳了“美刺”与“淫诗”说。指出《诗经》中许多婚姻诗情诗,反映的是当时原始乱婚遗俗的孑遗。而儒家的礼教,就是对乱婚现象的纠正。 相似文献
8.
在乾嘉史学中,赵翼独树一帜,突破了狭义的考证框框,把“经世致用”的思想贯穿于史学,从事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问题的探讨。他运用归纳综合分析的方法考察了中国历代封建社会培养人才、选才用人等情况,形成了比较全面的人才观。本文主要从人才的培养、人才的选拔、人才的使用以及人才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论述赵翼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9.
据《管子校释》原稿、任凯南所辑《读管札记——郭嵩焘遗说》、《管子校释》重新辑录郭嵩焘说272条,有50条郭嵩焘说,未见诸任凯南所辑《读管札记——郭嵩焘遗稿》,有可能是"颜先生录本"未采录,也有可能是任凯南未辑录,标注为[A]。有34条郭嵩焘说,《管子校释》未采录,标注为[B]。《管子》原文及句读全部抄录《管子校释》,以便理解郭嵩焘说未采录或未辑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11.
主要运用排比归纳法,把《中国古代孤本小说》作为主要语料,做词语札记五则:整整有条、热亲亲、樕醄、定情、厥物,补正《汉语大词典》等辞书词条(含义项)漏收、释义不确等方面的阙失。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学角度对《刮痧》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做了简单分析,论述了中美两国人对家庭关系及朋友关系价值取向的不同认识以及中美两国对事物认知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苏霍姆林斯基《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所论的有关少年教育问题进行了教育学分析,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少年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素质教育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镇江年鉴》一直在收载赛珍珠有关资料,2007年卷以前记载比较零星、分散,2008年卷起开始集中记载,资料开始系统、丰富,主要形式为条目和题录。分析《镇江年鉴》中赛珍珠作品研究、赛珍珠人物研究、作品翻译研究、研究成果、赛珍珠对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以及围绕赛珍珠举办的各类活动等资料状况,可以反映出赛珍珠研究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郭美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4)
熊十力亲身参加辛亥革命,但之后潜心哲学思考.其最初的哲学思考主要体现在《<庸言>札记》和《心书》中,二者可以视为熊氏对于辛亥革命的哲学反思.本质上,革命要造就一个真实的世界以适合于人自身的真实存在,然而熊氏的反思表明:哲学对于革命中精神缺乏的反思,逐步引向哲学与革命的分离,以及哲思者与政治现实的分离;同时,如此分离豁显出的本质在于,革命并不造就真实本身,真实的证成是由哲学及其担当者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
陈立军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27(5)
在明清之际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耶稣会的中介作用不可忽视。从西学东渐的角度看,耶稣会士虽未能把西方宗教强加给中国人,却通过文化交流开阔了中国学者的视野,使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风尚。从东学西披的角度看,耶稣会士输入的中国文化在欧洲产生巨大反响,激发了启蒙运动重要思想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8.
陈立军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9)
在明清之际的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耶稣会的中介作用不可忽视。从西学东渐的角度看,耶稣会士虽未能把西方宗教强加给中国人,却通过文化交流开阔了中国学者的视野,使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风尚。从东学西披的角度看,耶稣会士输入的中国文化在欧洲产生巨大反响,激发了启蒙运动重要思想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吴毅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8(6)
目的梳理杜环《经行记》内容及相关材料,为唐代中西科技文化交流提供依据。方法文献考证与分析。结果《经行记》记述了公元8世纪中期中亚、西亚乃至北非的地理环境,物产名俗,宗教,法律等重要内容,弥足珍贵地记载了中华文明对中亚、西亚以及对阿拉伯的浸染。结论杜环《经行记》不仅是一部单纯的游记类地理著作,更重要的它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是中华文明尤其是以纺织、造纸为主的科技文化西传的最早记录,具有凿空价值的珍贵文献,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大科技史事件。 相似文献
20.
《帝国女人》是赛珍珠以慈禧太后的生活为蓝本创作的一部作品,由于翻译的原因,在中国还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在结合中西方叙事方式的同时,赛珍珠从自身独特的中西文化互渗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慈禧传统又独立的个性,这部小说一方面描写了慈禧作为女性统治者刚强的一面,另一方面也细腻地刻画慈禧丰富的情感变化,彰显出女性意识,丰富了慈禧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