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脱空路面板压浆处治前后板底力学行为变化,本文通过建立ANSYS三维有限元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底脱空及压浆处治模型,并模拟不同形式和程度的脱空与处治,对比分析压浆处治材料前后路面板弯沉及弯拉应力的变化,研究压浆前后各项相关指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本文建模和模拟条件下,板底脱空可演化为三阶段:脱空尺寸在200~400 mm内为突变阶段,400~800 mm内为发展阶段,800~1 000 mm内为加速扩展阶段。经不同形式压浆处治后弯沉及弯拉应力均大幅度下降。当处治厚度较小时,其对路面板的影响程度较处治尺寸大;而当处治尺寸较小时,处治尺寸对路面板的影响更大。压浆材料模量的选择与基层材料模量相差在0~200 MPa范围内是合适的,否则将影响处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旧水泥砼路面板脱空等砼路面主要病害的分析,简述压浆技术来解决病害,并对脱空的确定、压浆加固机理、实施等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为进行压浆处治后水泥混凝土面板力学响应分析,使用三维有限元软件建立板底压浆处治模型,根据数据绘制应力和挠度与其相关影响因素的变化关系图,系统分析了压浆尺寸、压浆厚度和压浆模量三个压浆参数,以及面层厚度、基层厚度、基层模量和荷载大小四个结构参数对压浆处治路面板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压浆厚度和压浆尺寸较小时,对水泥混凝土面板力学行为影响较大且占主导地位的是压浆尺寸;当荷载从100 kN增加到180 kN时,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应力增幅在80%以上,说明荷载大小的变化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影响显著;在压浆处治过程中,当压浆模量大于基层模量时,其处治效果较好,但当压浆模量逐渐达到1 000 MPa,压浆处治效果作用缓慢,材料性能得不到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4.
自补偿式水泥路面板底脱空处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脱空处治技术和压浆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为了提高脱空处治的效果,在系统分析国内部分道路浆体材料配合比的基础上,引入补偿收缩原理改良了水泥类和有机类压浆材料,针对轻度、中度、重度脱空路面提出了合适的自补偿式压浆材料,并推荐了配合比,给出了基于灌浆饱和度和弯沉的压浆效果评价标准,并通过试验路验证了压浆效果。结果表明:推荐的压浆材料处治效果良好,为压浆后的水泥路面或沥青加铺层提供了良好的承载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和延长了路面使用性能和寿命。  相似文献   

5.
板底脱空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一种常见病害,本文分析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常见的板下脱空产生的原因,重点介绍了目前广泛采用的压浆加固技术对脱空路面进行修补,它具有施工工艺简单、附属设备少、施工方便等特点。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地指导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底脱空处治,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水泥混凝土路面因进入使用的中后期,再加上超重车辆的反复作用,板底出现脱空等路面病害。采取科学分析后尝试用面板下封堵压浆的技术进行处理,效果良好。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预防性养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勇 《广东科技》2007,(10X):221-222
本文在国道323线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改建工程实践中,分析路面板底出现脱空区的原因,寻求判断脱空区的方法,根据压浆补强原理提出压浆材料的选用、压浆工艺、压浆质量控制要求与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分析了水泥混凝土路面板脱空现象的原因入手,研究了它的不利影响及处理方法,总结了处理砼板脱空的压浆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9.
砼路面板底脱空压浆材料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底脱空是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的主要原因,也是当前我国水泥路面养护的重点。通过某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底压浆加固工程实例,阐述压浆材料技术的性能要求,着重分析压浆材料配合比设计思路和试验方法。针对常规试验仪器无法测定的大流动性浆体问题,提出相应的试验装置和坍落直径指标,推荐压浆材料配合比。通过项目实施前后板角弯沉测量和1a后弯沉跟踪测量,表明所使用的压浆材料和压浆措施对处理板底脱空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唧泥程度与路面板底脱空相关关系国内外研究较少以及常用压浆材料处治板底脱空存在“二次脱空”的情况,以烟台-威海高速公路试验段为依托工程,通过对试验段唧泥高度观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结合钻孔实测板底脱空量,提出基于唧泥高度的路面板底脱空程度判定标准;并引入自膨胀补偿收缩理论,改良有机类和水泥类压浆材料,推荐分别适用于处治路面板底轻度、中度和重度脱空的自补偿式压浆材料.试验段钻孔复核与弯沉检测结果表明:基于唧泥高度的路面板底脱空判定标准准确度可达80%以上;板底脱空路面板经推荐的自补偿式压浆材料处治后弯沉小于0.2 mm.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深汕高速公路东段(简称深汕东)大修工程旧水泥砼路面断板、唧泥、脱空等砼路面主要病害的分析,提出压浆技术处治旧水泥砼板底脱空病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对脱空的确定、压浆处治、实施等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供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层间接触对沥青加铺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选取古德曼模型,基于弹性层状体系理论对不同层间接触情况下沥青加铺层受力及变形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了考虑水平力时层间接触对加铺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层间接触不良会导致加铺层弯沉、拉应力变大;不同界面的层间接触变化对加铺层表弯沉影响程度相差不大,但对拉应力影响程度不同;水平力大小对加铺层底拉应力影响不大.但对加铺层表拉应力影响较大;不同层间接触对加铺层剪应力影响与水平力大小有关.在进行加铺设计、施工时候必须考虑层间接触对加铺层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呙润华  张海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25):11203-11211
为了研究不同层间接触状态的沥青路面力学性能,借助ABAQUS构建路面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路面温度场下不同的层间接触状态对路面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建立了考虑层间接触状态的疲劳性能预估模型。研究表明:当深度路面在0.68 m以上,路面温度与深度呈三次多项式关系、路面深度在0.1 m以上时,路面温度与外界环境气温呈二次多项式关系;层间接触状态对沥青路面拉应力影响最大,剪应力次之,对竖向变形影响最小,低速、重载的车辆能使路面最大拉应力、最大剪应力、最大竖向位移分别增大90.0%、70.0%、63.2%;与完全连续状态相比,随着层间接触状态的劣化,沥青路面的疲劳寿命最大降低了75.6%。可见为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施工时应连续铺装压实,严格控制层间黏结质量。  相似文献   

14.
刘建伟 《科技信息》2010,(31):350-350,377
以连霍高速郑州段改扩建工程旧路处治为例,通过水泥压浆和高聚物注浆两种压浆技术应用,阐述了处治方案选择、压浆工艺和质量检测等内容,以期为今后压浆技术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稀浆封层路面层间黏结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稀浆封层层间黏结性能进行评价,自行设计了以改进的剪切仪为基础的试验方法,能较好地模拟路面真实受力情况.试验结果说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稀浆封层与沥青碎石下面层之间黏结强度在减小;不同的路面层间处理措施对黏结强度均有明显的影响;采用较大公称粒径的沥青混合料,或者对路面做凿毛处理均可以有效提高层间黏结强度.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基于弯沉的路面板底脱空判定方法研究的不足及常用压浆材料处治板底脱空存在“二次脱空”的情况,以烟台一威海高速路试验段为依托工程,通过对试验段路面板同板板中心、板边中点和板角弯沉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结合钻孔实测,提出路面板底脱空同板弯沉差判定标准,并引入自膨胀补偿收缩理论改良压浆材料,推荐分别适用于处治路面板底轻度、中度和重度脱空的有机类、水泥类和掺砂类自补偿压浆材料.试验段钻孔复核与弯沉检测结果表明,路面板底脱空同板弯沉差判定标准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可信度,推荐的自补偿压浆材料处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水泥砼路面断板、唧泥、脱空、沉降等主要病害的分析,提出了采用灌浆处治进行解决的技术方案,从实用性及经济性等角度充分肯定了灌浆技术在地方公路路面工程大修中的地位及作用。  相似文献   

18.
简要介绍了桩底压力灌浆施工工艺的类型,总结了桩底压浆灌注桩的优点,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设计此类桩型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9.
蔡业茂 《科技信息》2008,(34):147-147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诸多病害,本文通过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板唧泥、脱空等混凝土路面主要病害的分析,提出采用灌浆技术来解决此类病害。并对脱空的确定、灌浆加固机理、实施等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从经济的角度评价了灌浆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桩底后压浆桩实验结果表明,当灌浆块体厚度d与桩的半径ra比,即d/ra≥2时,表现为劈裂破坏;当d/ra<2时,表现为冲切破坏。冲切破坏的承载力较劈裂破坏的承载力小,在工程实践中应该避免发生冲切破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桩底压浆桩桩端承载力计算的劈裂破坏模式,通过极限分析,给出了桩端极限承载力的上限解,并把理论解与模型桩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为确定桩端承载力提供了科学的估算依据,同时研究了压浆块体几何参数变化对承载力的影响,获得了压浆块体最优几何参数,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