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花蒿类型引种试验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收集广西黄花蒿类型14个,进行引种比较试验。黄花蒿不同类型的产量和青蒿素含量均有明显差异,最高公倾产干草14670.00kg,最低为8775.00kg。青蒿素含量最高达1.24%,最低为0.90%。根据产量及青蒿素含量测定结果,选出公倾产干草13155.00kg以上,青蒿素含量1.11%以上的93001号、93004号、93005号、93006号等4个高产优质的黄花蒿优良类型作为人工栽培的良种种源。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黄花蒿青蒿素含量与腺毛状毛状体密度的关系,分别利用体视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测定了8组青蒿素产量不同的黄花蒿的叶片腺毛状毛状体密度,同时利用HPLC法测定相应叶片黄花蒿素含量,再用SPSS软件对二者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植株黄花蒿的叶片腺毛状毛状体密度不同,体式荧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测的最大值均是植株4号样,所得平均密度分别是(75.7±16.0)个/cm2和(29.4±5.9)个/cm2,说明体视荧光显微镜适合检测黄花蒿腺毛状毛状体密度,而扫描电镜观察腺毛状毛状体结构的效果更好;2黄花蒿叶片腺毛状毛状体密度与青蒿素含量的关系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0.734,P=0.0380.05.这再次证明了青蒿素主要在叶片的腺毛状毛状体内产生,而相关的显著性未能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也有少量青蒿素在其它类别的细胞内产生.  相似文献   

3.
武陵山多年生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石油醚回流提取黄花蒿中青蒿素,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其含量,研究武陵山多年生黄花蒿中青蒿素含量.结果表明:武陵山多年生黄花蒿中青蒿素质量分数为0.70%~0.80%,多年生黄花蒿有望成为黄花蒿良种选育的候选亲本.  相似文献   

4.
不同栽培措施对黄花蒿产量和青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黄花在型93004号作材料,进行播种量,种植密度,营养条件,采收期及留种技术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黄花蒿施用鸡粪或混合肥作基肥作基以种子繁殖,于3月上撒播种量每公倾播种量为900g-1500g,留苗密度为15cm*15cm,在苗期和生长盛各追肥1次可提高花花蒿产量和青蒿纱产量;黄花蒿以初蕾期采收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5.
派生系统法与集团混合法相结合,对黄花蒿野生资源进行派生系统分类(F1)、植株表现性状纯合(F2-F4)、品比与高产栽培(F5-F6),选育出优质高产黄花蒿品种鄂青蒿1号;以鄂青蒿1号为基础品种材料,进行多品种多点对比试验,并根据产地自检和集中对比检测结果,对原种生产预设指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和校正,制定行业标准《青蒿原种生产技术规程》(NY/T1781-2009),建立原种生产基地.课题的实施为我国青蒿素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种源与原料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6.
采用乙醚、乙醇及水煎法提取黄花蒿的活性物质,以平板孔穴法测定不同提取液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3种提取液对单核增多性李氏杆菌、白色念珠菌、鸡源大肠杆菌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以乙醚提取液的效果最好;黄花蒿茎叶的乙醚提取液对单核增多性李氏杆菌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7.
西宁地区自然条件下,对野生黄花蒿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物候期、生长特性、开花结果习性及病虫危害等方面的观察。  相似文献   

8.
对黄花蒿植物凝血物质基础进行了探究.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对黄花蒿植物进行浸提;采用凝血板法、试管法、血浆复钙时间测定法检测浸提物凝血药效;采用碱溶酸沉淀法及低温法对正丁醇浸提物的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进行分离并分析了黄酮类化合物紫外可见光谱及荧光光谱性质;采用理化显色反应对化合物进行鉴定,并利用TLC显色反应对萜类化合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花蒿植物凝血药效部位为正丁醇浸提物,正丁醇浸提物在不同的检测方法中均有显著的凝血药效,正丁醇浸提物主要化学组分为黄酮类化合物及萜类化合物.说明黄花蒿植物凝血药效部位为正丁醇浸提物,其化学组分主要为黄酮类化合物及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播娘蒿引种栽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在成都地区引种栽培播娘蒿,研究了不同播种期和栽培密度对播娘蒿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初步选育出了3个新品系。试验结果表明:播娘蒿在成都地区适宜的播期是10月上、中旬,适宜的栽培密度为180000株/hm^2左右。选育出的A-1和B-1品系的产量均较原始群体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为保护资源、满足需要,以播娘蒿生长点为材料,进行了生长芽培养、生长芽试管苗培养、试管苗茎段扩繁培养以及试管苗移栽与定植的研究。结果证明:1/3MS+ZT0.3mg·L-1+IAA0.1mg·L-1+蔗糖35g·L-1是生长芽培养的适宜基本培养基;1/3MS+蔗糖10g·L-1+IAA0.2mg·L-1+NAA0.1 mg·L-1是生长芽试管苗培养和试管苗茎段扩增培养的适宜培养基。试管苗移栽成活率为97.7%;定植成活率为98.8%;定植成活的试管苗保持了野生播娘蒿植物学性状。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生长在科尔沁沙地西部的三种半灌木差不嘎蒿、乌丹蒿与白沙蒿的构型特征及粗糙元密集度.结果表明:三种植物枝条的长度随枝级的变小逐渐变短.乌丹蒿减小幅度最为明显,一级枝条的长度显著短于另两个种,且总分枝率和逐步分枝率均为最小,而白沙蒿各级枝条分枝角度较大,枝条的生长能更充分地利用资源空间.以粗糙元密集度(Lc)来分析三种植物的固沙效应,研究区的白沙蒿Lc值明显为高,差不嘎蒿与乌丹蒿接近.反映出飞播到科尔沁沙地西部的白沙蒿有着很好的种群固沙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石斛滨蒿内酯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不同品种石斛滨蒿内酯的含量.方法:Kromasil C18柱(4.6mm×250mm,5μm),柱温25℃.流动相乙腈.水(20:80),检测波长343nm,流速1mL.min^-1.结果:滨蒿内酯的平均回收率为100.2%.RSD为0.9%.不同石斛品种滨蒿内酯的含量多数未检测到,球花石斛中含有0.35mg.g^-1(购于五块石药材市场).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所测样品中球花石斛中含有滨蒿内酯,可以作为控制球花石斛材质量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油蒿演替系列土壤基质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基质变化影响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群落的演替.对干旱区油蒿群落演替系列土壤基质变化的分析表明,随油蒿群落的演替进展,土壤各层中CaCO3含量显著增加,有机质和土壤全N含量也明显增加,相应各层细菌数量显著增加,油蒿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土壤脱氢酶活性显著增强.这些变化促进了油蒿枯枝落叶的分解,加速了Ca2 的释放,促进了土壤呼吸,促进了土壤中CO2的释放,进而促进了油蒿群落土壤中CaCO3的淋溶和淀积.进一步分析得知,油蒿须根是土壤CaCO3形成的重要来源.钙积层的形成使得较油蒿根系更浅的冷蒿植物得以侵入、定居,而油蒿则逐渐退出.因此,土壤基质变化尤其是土壤钙积层的形成是油蒿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以黄花蒿叶片为材料,设计离体培养不同阶段的培养基配方.通过对培养结果进行观察、统计分析,结果表明:MS 2,4-D(2.0mg/L)对叶片诱导愈伤组织效果最好;MS 6-BA(1.0mg/L)为丛生芽分化培养基的适宜配方;无菌苗在MS NAA(0.05mg/L)的培养基上生根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新疆产黄花蒿挥发油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运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新疆产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48个峰,并鉴定出峰所对应的化合物,其主要化学成分为2,5-二氢-3-甲基呋喃(68.48%);β—月桂烯(10.13%);1R,3Z,9S-4,11,11-三甲基-8-亚甲基二环[7,2,0]-3-十一碳烯(7.74%);7,11-二甲基-3-亚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2.42%);桉油醇(1.68%);圣亚麻三烯(1.52%)等,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艾蒿、臭蒿和黄花蒿三种蒿属植物挥发性物质的组成,探寻其与叶面腺毛体的关系,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分析比较,并利用体式荧光显微镜观察三种蒿属植物叶面腺毛体数量.结果表明:1黄花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最多,艾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其次,臭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最少,三者主要成分均为单萜类化合物与倍半萜类化合物;2三种植物均含有顺-3-己烯酸乙酯、蒈烯、桉树脑、大根香叶烯、β-石竹烯;3艾蒿挥发性物质还含有罗勒烯、2,6-二甲基-1,5,7-辛三烯-3-羟基、樟脑、β-榄香烯、丁香烯、桉叶稀、杜松烯、E-环氧法尼稀,臭蒿挥发性物质还含有羟基脲、β-蒎稀、β-榄香烯、丁香烯,黄花蒿挥发性物质还含有3-己烯-1-醇、2-辛烯-4-醇、5,5-二甲基-1-乙基-1,3-环戊二烯、邻异丙基甲苯、莰烯、D-柠檬稀、β-蒎稀、E-β-法尼烯;4三种植物中黄花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最多,其腺毛体密度也最大;艾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其次,其腺毛体密度也处于其次;臭蒿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最少,其腺毛体密度也最小.  相似文献   

17.
将大籽蒿和茵陈蒿用无水乙醇浸泡,浸泡液依次用正己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制成不同溶剂萃取物。用细砂为介质分别对大籽蒿和茵陈蒿不同溶剂萃取物对玉米、白菜等几种植物种子萌发的抑制活性及对玉米生长抑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籽蒿和茵陈蒿萃取物对多种植物种子萌发显示很强的抑制活性,大籽蒿正己烷和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通过抑制玉米根部生长影响玉米生长。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鄱阳湖湿地藜蒿的食用安全,采集了鄱阳湖湿地不同入湖河口区土壤及藜蒿样品,测定了土壤及藜蒿中 Cd 含量,并对其食用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经藜蒿与对应土壤样品中 Cd 含量比较发现,藜蒿对 Cd 具有较强富集能力,富集系数为0.95~2.54;转运系数结果显示 Cd 在藜蒿植株内易转运到地上部(茎叶),即居民采食部分,其迁移系数为1.34~5.47.通过对照国家食品(茎叶类蔬菜)安全标准,发现藜蒿地上部 Cd 含量平均超过食品标准值约13倍,故采食藜蒿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9.
铅(Pb)与镉(Cd)是土壤中常见的有害重金属污染物,其中Cd是毒性最强、污染最为严重的重金属元素之一,在自然界往往与Pb伴随出现。Pb与Cd极易蓄积于土壤,难以彻底清除,并可沿食物链“生物放大”引起健康危害。为评估不同种质藜蒿资源修复Pb与Cd污染土壤的潜力,以江汉大学汉南基地种植的78个藜蒿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石墨消解-石墨炉原子吸收光度法来消解,检测其茎叶和根部中重金属Pb与Cd的含量,并加以对比与分析,筛选黎蒿重金属超富集种质和不富集种质,以期通过植物修复技术降低土壤中Pb与Cd污染。研究结果显示:15号种质的根部中重金属Pb与Cd含量均最高,分别达到了0.508、0.293 mg/kg;而6、7、9、67、75号等5个种质茎叶和根部中Pb含量均≤0.02,其含量仅为蔬菜食用标准的1/10。生物富集系数(biological concentration factor,BCF)与转移系数(biological transfer factor,BTF)的评价结果表明:15号种质根部中Pb与Cd的BCF分别达到了0.047、1.067,说明该种质Pb与Cd的富集能力最强;而28号种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浸泡预处理提取伊朗蒿精油的最佳条件及精油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浸泡预处理,并试用不同的条件对精油进行提取,同时采用滤纸片扩散法来检测精油对于毕赤酵母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浸泡预处理提取伊朗蒿精油的最佳工艺是料液比为1∶15;浸泡预处理24h后回流5h,得到的精油量为12.0ml/kg.结论:伊朗蒿精油对于毕赤酵母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