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贾湖骨笛和河姆渡骨哨等史前乐器的出土将中华民族的音乐史提升到了七千多年前,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史前音乐文明的一系列思考,诸如:最早出现的笛是骨笛还是竹笛;为何在早期史前文明的考古中少有发现竹笛,而在后期文明的考古中却没有再发现骨笛等.文章通过笛子的选材、制造工艺、本身承载的社会信息等角度对骨笛和竹笛作了对比分析,指出在音乐史的发展历程中,从骨笛到竹笛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唐诗是唐朝社会生活的文学记录,从唐诗有关乐器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窥见唐代主要乐器的使用、演奏、演变等情况,为我们研究唐音乐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藉由这些提及乐器的唐诗,我们可以对乐器的人文世界与艺术在不同的时空中有进一步的了解,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隆林壮族八音是壮族北路八音的典型代表,与南路八音遥相呼应,两者共同组成了独具特色的壮族八音。文章从隆林壮族八音的历史渊源、组织形式、活动场合及社会功能、表演形式及音乐特征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为壮族南北路八音的比较研究以及更深入挖掘壮族音乐文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壮族民歌种类繁多、千姿百态、绚丽多彩,世世代代流传在壮族人民之中,伴随着他们的一生,融汇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这些壮族民歌,孕育了在祖国戏曲百花园中风格迥异、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云南壮剧;壮剧音乐也在长期的、不断的、有机的与壮族民歌的互渗和融合中使云南壮剧形成了"以本土腔为主要特征,融合其他剧种声腔的多声腔少数民族剧种。"  相似文献   

5.
王鑫安 《科技资讯》2012,(19):246-247
邕宁壮族八音是壮族南路八音的典型代表,与北路八音遥相呼应,它们共同组成了独具特色的壮族八音。文章从邕宁壮族八音的历史渊源、组织形式、活动场合与社会功能、表演形式及音乐特征等多个侧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为壮族南、北路八音的比较研究以及深入挖掘壮族音乐文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化间性是国际各民族不同文化的可交流性即文化的开放性。文化间的开放性并不表示对话是平等的,壮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本土文化,寻求文化共性是其对外传播并融入国际主流文化的关键。文化间性主义对弱势传播的壮族本土文化进入强势文化领域,进而张扬本土文化的个性,与国际主流文化平等对话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土音乐具有独特的人文生态结构以及音乐本体结构,越来越受到自国内甚至是国外音乐领域或者是相关领域人士的重视。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有一定的责任将本土音乐进行不断的完善创新,加强地方音乐教育的理论构架以及学科构建,不断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加强对本土音乐文化的实践和创新。本文从本土音乐文化的概念界定以及分类概述入手,本土音乐文化融入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以及问题,以及本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研究周代文化的重要史料。本文通过对《诗经》中乐器名称分类和分布的统计,对音乐活动在周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渗透和影响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异化”策略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文化为归宿,提倡“存异”而非“求同”,在译文中体现源语文化特色,从而丰富译语表达。壮族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形成了意象丰富的壮族文化负载词,体现了鲜明的壮族文化的本土性、宗教性和民俗性。采用“异化”策略对壮族文化负载词进行英译,有助于弘扬壮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交流,丰富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10.
徐昶楠  陈瑜 《科技信息》2009,(30):I0274-I0274,I0276
为了充分发挥传统体育文化在壮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开发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功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需要我们深入壮族人民生活中去,认真研究壮族体育文化发展源流,努力探析壮族体育文化思想的历史足迹并在当代社会、文化变迁的现实中寻找壮族族体育文化思想变迁的社会动因,揭示其民族发展的社会、文化价值是本次调查的研究宗旨。  相似文献   

11.
新课改提出改革课程管理,开发本土课程资源,音乐教育也要顺应改革需求,开展本土音乐教学,促进音乐教学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惠州东江客家歌舞文化是存在于东江流域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惠州地区中学音乐教育的独特而重要的课程资源。本文从实践研究出发,探讨了对开发惠州东江客家歌舞资源的意义,并进而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教育资源,提出推动教学实践的途径和方法,推动惠州地区音乐教育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技在不断发展,社会在日新月异,我们的本土文化却越来越在社会进步的光环下慢慢退却了,世界文化一体化的趋势使多元文化受到强烈地冲击,作为一名音乐教育者应尝试和探索,将本土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融人到高校的音乐素质选修课中,并能传承和弘扬本土民族音乐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2,29(2):137-140
蒙古地区藏传佛教是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后,与固有的蒙古文化相撞、融合而逐步形成的。蒙古地区传佛教的音乐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质点。“经箱乐”即是其器乐文化诸多形式中的一种,它形成于蒙、汉民族宗教音乐相互交流的历史进程。“经箱乐”是喇嘛乐师班在民间丧事上演奏的器乐曲,使用的乐器有笙、管、笛、唢呐、鼓、镲、钹等,有一套固定的演奏曲牌。  相似文献   

14.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是一处早期蜀文化古遗址群,在七十余年的发掘历史中,先后出土文物数千件。其中出土的具有音乐声学性能的器物,与战国时期蜀乐器和商代乐器之间有相似之处,并表现出蜀音乐文化自身的特征。通过考证与分析研究,这些器物的乐器功能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5.
为了继承和弘扬壮族服饰文化,剖析和解读壮族传统服饰的文化特质,以广西民族博物馆馆藏壮族服饰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标本和文献二重考证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标本的上衣、百褶裙、胸兜在服装结构上测绘、数据采集与比较分析,并且进行结构图和排料图的复原实验,发现在壮族服饰结构文化中充满了壮族人的节俭智慧.壮人的节俭智慧体现在壮族服饰的制衣方法中,反映着布幅决定服饰结构的形态.同时,对布幅完整使用的思维也影响着壮族服饰主结构之外的细节处理.通过对标本的研究表明壮族服饰结构属于"十字形平面结构",与中华传统服饰结构文化一脉相承;壮族人对服饰的节俭意识是在生产资料产生不易的状态下产生的,并且这种节俭的思维影响了壮族服饰结构形态的形成.通过对现存博物馆标本的研究,以实物的数据对壮族人服饰结构的节俭智慧进行有效的物证.  相似文献   

16.
富宁土戏〔哎依呀〕腔调是在本地壮族民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具有本土特征的壮剧曲调。通过对〔哎依呀〕腔调结构程式、曲调程式、伴奏程式的分析,"类似板腔体"的结构形式实际也就是〔哎依呀〕腔调的音乐形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产生了绚丽多姿、特色各异的民族民间音乐,这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也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与多元文化的形成,许多具有民族特色与地域特点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也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正逐渐萎缩或濒临消失。广西平果县在保护和传承当地壮族民歌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民族文化发展策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近年来当地壮族歌圩的重新盛行,给我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文化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如何传承的问题带来了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民族学人类学学者 ,在进行民族文化的研究时 ,首先是调查它 ,弄清楚它的文化现象 ,然后来解释它 ,在这个解释中 ,要注重本土解释。重视本土解释有着重要的意义 :可使我们对一个民族的文化 ,尽量做到研究的客观性 ,获得客观的资料 ,尽量克服本民族文化或其他一些文化观念给自己带来的一些偏见和影响 ;做本土解释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各民族的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19.
陈誉之 《科技资讯》2010,(9):207-207
纵观整个音乐文化的发展过程,弦乐艺术的作用颇为重大。作为中提琴,一种独立乐器,无论在演奏方法还是其他方面,都占有显要的地位。要掌握好这门乐器,首先要掌握好中提琴练习过程中的基本方法,本文从空弦练习,左手练习、肩垫问题、音乐中呼吸等问题进行分析,深入浅出的对中提琴练习过程中的基本问题进行讨论阐述。  相似文献   

20.
正它与仁怀县的茅台酒、大方县的漆器齐名,并列为"贵州三宝"。它不但畅销全国,还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地。近期,铜仁市玉屏县印山民族小学就围绕它开展了演奏比赛,而它就是——玉屏箫笛。玉屏箫笛也称"平箫玉笛",是一种民族乐器,也是一件工艺品,因箫笛上多雕刻有精美的龙凤图案,又称"龙箫凤笛"。它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箫笛的典型代表,在中国乐器中独树一帜,是中国最先获国际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