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的工作原理,设计了具有微位移可控特性的驱动器。为了探究驱动器内部磁场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超磁致伸缩驱动器的磁感应强度与激励电流之间的关系,应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超磁致伸缩驱动器的内部磁场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超磁致伸缩驱动器磁场设计合理;随着电流的增大,超磁致伸缩材料中的磁感应强度也随之增加并且磁感应强度逐渐趋于饱和。 相似文献
2.
针对超磁致伸缩位移驱动器(Terfeno1-D棒6mm×80mm)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考虑输入电流、预压力、温度与位移输出特性之间的变化关系。通过己有设备构建实验平台,在不同的条件下对驱动器输出特性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揭示了输入与输出的特性,为驱动器的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基于磁致伸缩逆效应原理,以超磁致伸缩棒为敏感元件研究了一种具有高灵敏度的新型超磁致伸缩力传感器,通过集成在结构内部的霍尔传感器测量磁通密度来实现静态力的测量.同时,为了提高传感器的测量灵敏度,提出了一种安装在霍尔传感器周围的不锈钢钢环的特殊结构.给出了超磁致伸缩力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和设计过程,并通过实验研究确定了偏置磁场、预紧力和超磁致伸缩棒的尺寸等因素对传感器输出特性的影响规律,分别得到了传感器工作的最佳偏置磁场和预紧力,为超磁致伸缩力传感器的深入研究和精确控制提供了一种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超磁致伸缩材料(giant magnetostrictive material,GMM)正逆耦合效应以及能量转换特性,提出一种集驱动、传动及传感于一体的新型自感知谐波驱动器构想.利用ANSYS分析谐波减速器运行过程中波发生器应力分布情况,结合波发生器尺寸结构求解GMM棒的尺寸参数.基于毕奥萨伐尔定律推导驱动线圈内部磁场求解方法并设计驱动磁场和偏置磁场布置方式.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驱动器电磁机三场耦合模型,分析在不同条件下驱动线圈内部磁场分布情况以及驱动器的位移输出特性.结果表明:在永磁体总长度不变情况下,对永磁体实行内置均匀布置,随着永磁体片数逐渐增加,磁场均匀度从44%降低到26%,输出最大位移从0.123 mm下降到0.114 mm,GMM棒应力分布均匀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执行器的工作原理,并给出了其磁化、磁致伸缩模型;建立了一个执行器在低频驱动、准静态领域应用的、忽略磁滞效应、从输入电流到输出位移/力之间的用于位移控制的控制模型。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的非线性特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建立了超磁致伸缩换能器的等效动力学模型,应用Green函数得到了换能器的固有频率值,导出了超磁致伸缩换能器非线性振动响应的近似解析式·通过数值模拟,发现了超磁致伸缩换能器振动系统具有复杂的分叉和混沌行为· 相似文献
11.
12.
一种大容量IGBT的驱动和快速保护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的大容量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器件的驱动和快速保护方法能满足各种容量的IGBT器件和功率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器件对驱动和短路保护的要求。介绍了驱动电路和快速保护电路的原理,及保护电路响应时间的测量方法。给出了在不同基准电压下,模拟不同退饱和的集射电压下的保护响应时间。短路试验证明了保护电路的快速性。此驱动保护电路已用于由50A/600V IGBT模块构成的逆变器和由400A/600V IGBT模块构成的直流斩波器。工业运行结果表明保护方法响应时间快,抗干扰能力强。 相似文献
13.
本文聚焦以电润湿显示像素单元为代表的复杂非开放式油/水电润湿系统,通过理论建模与实验结合的方法对该两相微流体系的电流体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本文基于COMSOL仿真环境,提供的两相流相场与静电场,建立了包括油水动力粘度、界面张力、润湿性等重要参数的二维动力学仿真模型,并研究了该微流体系的光电响应特性。对比结果表明,通过层流两相流相场与静电场耦合方法成功模拟电润湿显示像素单元内的电流体动力学特性。导电液体的动力粘度值与油膜的光学响应时间正相关,但对像素最终的开口率大小影响较小;油/水界面张力值与油膜破裂时间正相关,且主导油/水界面的运动速度。该模型对深入理解和预测非开放式电润湿系统的动力学性能,加速相关的研发进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全悬挂多点啮合柔性传动动态响应的数字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数字计算机仿真技术引人全悬挂多点啮合柔性传动的动态分析,用状态空间法将二阶运动微分方程组降为一阶微分方程组,然后用龙格一库塔一费尔伯格方法进行求解;从而获得了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及其与系统参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针对感应电动机串级调速系统转子位置检测器存在的缺点,提出了基于近似积分原理工作的转子位置检测器的工作原理,其幅值系数、附加相角变化小,实验效果及工业运行实验结论可靠。 相似文献
16.
根据CaO-ZrO_2陶瓷渗氧实验结果,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渗氧诱导期固体电解质吸氧(或放氧)的行为,发现用非守常的化学扩散系数计算的渗氧速率曲线与实验结果符合,吸氧流量及达到稳定态渗氧的时间随杂质氧化铁含量增加而增加,不含氧化铁的样品可减小极化并缩短电池电动势的响应时间。 相似文献
17.
以气水合物形成过程中的诱导现象为基础,借助于微观和宏观概念对各种理论模型提出的诱导时间定义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分析了其中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明确了诱导时间及其相关时间间隔段的含义及特殊状况下诱导时间的确定方法.为使诱导时间的测量更具操作性和定义具有普遍适用性,切实将其作为判断促进剂或抑制剂影响水合物形成动力学的依据,建议将诱导时间定义为从反应开始到系统某状态参数发生急剧变化所经历的时间,即系统从水合反应开始到产生大量可视晶体所需要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