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公交出行查询系统中出行路径选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公交出行查询系统中,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出行路径的选择问题。为了帮助利用公交的出行者方便地进行出行路径、换乘路线等选择,文章首先对公交乘客出行路径的选择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分别讨论了换乘次数算法和最短路算法,最后基于组合优化的角度,在两者的基础上对它们进行了综合,针对大部分乘客的出行需求提出了公交乘客出行路径的选择模型。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道路收费路网的流量在出发时刻和出行路径上的逐日演化规律,根据时间价值差异将出行者分为3类,以历史经验学习更新出行路径相关参数,将时间价值与路段收费统一为出行成本,引入前景理论描述出行者的出行行为.以准点到达概率最大为目标,建立出发时刻的流量转移模型;以追逐路径前景值最大为目标,建立各出发时刻流量在路径间的流量转移模型;最后通过算例对模型和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处于收费路段与时段的流量较小,流量向其他路段及时段转移;异质出行者与同质出行者相比,总体流量演化表现为转移次数更多、转移幅度更平缓.  相似文献   

3.
公交网络最优路径选择算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交乘客出行路径的选择是公共交通信息查询的重要内容.依据公交线路网络的特点以及公交路径选择的需要构造了公交线路网络的数学模型,在Dijkstra算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乘客出行的乘车习惯、线路距离、换乘次数和乘车费用等因素,并考虑了多种不同的换乘方式和不同的线路类型对选路的影响,设计并验证了能够满足多种出行特点的路径选择算法.  相似文献   

4.
研究降级路网条件下的组合出行交通平衡问题。首先,基于出行者对降级路网的不同风险态度,将出行者分为3类:守时型、冒险型和平均型。其次,考虑小汽车出行和小汽车换乘地铁出行2种出行模式,分析降级路网条件下不同用户类的组合出行行为,建立相应的多用户变分不等式交通分配模型,讨论模型解的性质。最后,设计模型的求解算法,并通过算例说明模型和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不同出行时间预算的出行者在降级路网中的路径选择行为存在较大差异,路网降级程度对出行者出行选择行为影响显著;随着道路通行能力的降低,出行者更倾向于选择组合出行模式。  相似文献   

5.
分析最小换乘算法比Dijkstra算法更适合基于WebGIS的公交换乘查询.考虑交通路况对出行路径选择的影响,引入站点热度和线路热度,提出换乘次数最少、换乘站点热度最小、出行线路热度最小优先级递减的线路评价指数模型,能够给乘客提供更加合理的最优出行线路,期望在WebGIS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公众出行效率,针对城市公交线路的选择问题,提出了公众出行的任意两站点间公交线路优化选择模型,给出了相应的模型实现算法。通过设置权重因子α,综合考虑换乘车次数、乘车时间和乘车费用3个主要因素,在换乘车次数不超过两次的情况下,将乘车费用和时间融合成一个综合评价指数,建立了线路优化选择模型,并以北京公交的线路选择为实例,得出了直达、一次换乘车和两次换乘车的具体结果。给出α取值为1时的建议性线路,从而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依据此模型的每次线路选择,都能反映公众出行时需要考虑的3个主要因素,在上述条件下该模型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7.
提出基于Nested Logistic模型的轨道交通换乘自行车的方式选择预测模型。以构建双层Logistic模型来模拟出行者的交通方式选择与换乘方式选择行为,其中上层模型用于分析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选择行为,下层模型用于分析自行车、机动车、公交与步行方式换乘轨道交通方式的选择行为。模型标定与检验结果表明:出行目的、出行距离与交通方式设施的方便性与安全性是影响轨道交通换乘自行车出行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旅游出行、出行距离在3~5km之间,认为轨道交通换乘自行车方式便利与安全的出行者倾向于选择该种模式。为了更好地推动轨道交通换乘自行车出行模式,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增加旅游景点周边的租赁自行车布点,增加自行车停车设施,推广公交与公共自行车服务整合的一卡通业务,发展慢行交通设施,开辟自行车专用道。研究结果对西安及其他城市鼓励倡导自行车出行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制定符合客流的线路公交调度方案,增大公交出行吸引力,减少私家车出行碳排放,有必要提出精确的线路乘客上、下车站点识别方法,获取精确客流数据,为公交调度提供精细数据支撑。本文以福州市常规公交多源数据为基础,针对数据缺陷提出系统时间误差修正及站间缺失数据修复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乘客刷卡时间与公交到离站时间匹配的上车站点识别方法。将乘客出行行为按照是否具有出行规律,提出基于乘客出行规律的乘客下车站点识别方法及综合出行距离、换乘能力、出行吸引强度、周围土地利用性质等因素影响下的乘客站点下车概率识别方法。最后,以福州市125路公交数据为例,将识别数据与实际调查数据对比,验证识别方法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公交客流OD调查提供数据挖掘方法,减少传统调查产生的人力物力,以及为公交企业运营调度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公交乘客出行路径选择模型   总被引:85,自引:0,他引:85  
公交乘客出行路径选择模型是公交乘客信息系统的关键技术。本文通过对公交乘客出行心理的研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特点,提出了以换乘次数最少为首要目标、出行距离最短为第二目标的基本GIS的公交乘客出行路径选择模型。为提高路径搜索效率,模型中提出了GIS方向估价函数的概念。在南京市实际公交网络上的试算结果表明该模型实用、高效。  相似文献   

10.
徐炽 《科技咨询导报》2014,(26):195-196
该文针对目前我国城市公交查询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便于乘客进行路线选择的优化枚举算法,并探讨了以换乘次数最少为目标的公交查询方案。对n次公交换乘算法进行改进,引入紧邻站点和站站快表,提高公交查询系统的实用性和查询效率,从而吸引出行者优先选择公交车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结构方程的公共交通换乘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行者对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换乘公交出行的关键环节,对公交服务水平的提升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出行者的安全和舒适性公交~公交和公交~地铁两类典型换乘接驳形式为对象,结合社会心理学等理论并通过实地问卷调査,分析出行者特征。并从计划行为理论和服务质量、顾客满意等方面别用AMOS21.0软件构建基于结构方程的公共交通接驳换乘影响理论模型,把得到的模型采用拟合优度指数等指标进行评价检验。并利用Modification indices结果,应用最大原则进行修正得到最终模型。最终,从规划设计、运营管理和乘客感知三个层面确定了影响公交換乘服务水平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权重。论文成果可为公共交通接驳换乘优化提供决策支持,对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及运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识别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线路及车站动态瓶颈,给实时有效的运营组织策略实施提供依据。以容量不受限制为前提,以乘车时间、换乘时间及换乘次数为乘客出行路径选择影响因素,进行了理想化的网络客流分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服务水平的车站动态瓶颈识别方法以及基于交通流客流密度模型并加以改进的线路动态瓶颈识别方法,最后以算例验证方法的可实施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施性较强,能有效识别网络中车站及线路动态瓶颈,在实际运营中应以动态瓶颈为依据指导瓶颈疏解措施的有效实施,以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城市客运枢纽作为综合客运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内容就是研究枢纽的换乘需求. 将交通网络抽象为分层网络,在随机用户网络均衡理论基础上,分析城市交通网络中出行者的出行方式选择行为,构造出行费用函数,提出了相应的变分不等式模型和枢纽换乘流量的计算方法. 根据城市出发地目的地数据,通过外部变量的变化,得到城市客运枢纽换乘需求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加以分析,以期改善客运枢纽的换乘能力. 最后结合一个算例,研究了外部变量的变化对城市客运枢纽换乘流量需求的关系,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 研究结论为城市客运枢纽换乘需求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乘客满意度出发,针对公交线网布设和公交调度,对传统众多且复杂的公交评价指标进行筛选、综合和优化。为了克服主观因素影响,选取换乘时间效率、平均换乘次数及线网平均满载率3个指标,分别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元非线性函数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以上海55路公交为中心线路的公交线网进行评价,得到上述2种方法的综合指标值分别为0.843、0.705,该结果说明从乘客角度,公交线网整体运行状况良好;另一方面,当55路发车间隔增加5min,相应综合指标值下降为0.823和0.675,该结果表明,增大发车间隔延长了候车时间,会提高线路满载率,但也降低了公交服务乘客满意度。研究结果验证了所选取的评价指标、建立的评价模型对公交线网的设计和修正以及公交运营调度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公交换乘识别的精度,将IC卡和GPS数据融合推断得到乘客上车站点和下车站点及下车时间,在此基础上根据居民公交出行的特点及过程,从时间角度和空间角度来判断公交换乘行为。时间角度判断是从乘客站台候车时间及乘客站台候车时间段内是否乘坐第一辆目标线路车辆两个方面进行换乘行为识别。空间角度判断通过两个参数即迂回系数和直达系数来进行换乘行为的判断。最后,与只从时间角度识别的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考虑空间因素的识别方法更为合理全面。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公交线路发车时刻优化问题,本文以相交且发生换乘的两条公交线路作为研究对象,在考虑乘客滞站的前提下,以候车总时间、换乘等待时间和非换乘乘客候车时间最短为目标函数,构建公交时刻表优化模型。并选择了呼和浩特市4路公交“金隅环球中心至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段、78路“呼市公交公司至赛罕区教育局”段两条线路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构建的优化模型通过遗传算法进行求解。结果显示:应用本文提出的公交时刻表优化方案,乘客换乘等待时间和乘客总候车时间分别节省了18.1%和10.7%。可见,本文提出的优化模型可以有效提高相交线路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7.
出行者对出行方式的主观评价和出行者异质性对出行选择行为都具有重要影响.文中利用潜在类别选择模型研究这些因素对出行选择行为的影响.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到出行者对出行方式的舒适性评价和可靠性评价等潜在心理变量.将潜在心理变量带入潜在类别条件Logit模型中,研究出行者可以划分的潜在类别数量,并研究不同潜在类别的出行者在时间价值、拥挤度评价、可靠性评价方面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出行者可以划分为Class1、Class2两类群体,其中Class1在出行行为选择时,考虑出行方式的舒适性和可靠性,时间价值较低;而Class2在出行行为选择时,不考虑出行方式的舒适性和可靠性,时间价值也显著高于Class1.文中定量化的研究结果可用于公共交通设施的规划设计与评价.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西安地铁北大街站导向系统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乘客需求信息的研究,分析北大街站导向标识系统设计的现状问题。同时以乘客进站、出站、换乘需求为出发点,对导向系统设计提出优化建议并对导向系统进行改造。旨在进一步改良和完善现有的换乘车站导向系统,解决西安地铁换乘站导向系统识别性及形象性的问题。为后续线路轨道交通换乘车站导向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提升乘客出行效率。  相似文献   

19.
曹永春  马明 《甘肃科技》2009,25(4):54-56
建立了在仅考虑公汽线路选择情况下以换乘次数最少和途经站数最少为首要目标,出行耗时、出行费用为次要目标的优化模型,设计出以Dijkstra为核心的模型求解算法,并在考虑公汽地铁混乘和步行换乘的复杂情况对模型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20.
研究信息条件下单线路公共汽车交通服务水平评价指标及方法,信息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公布的公交车辆运行数据,二是公交出行乘客出行经验积累的数据.通过对公交营运公司提供的公交车辆AVL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取公交车辆运行信息,将乘客划分为四个类别,以调查问卷及车内统计的方式采集各类乘客的出行信息.通过建立信息条件下乘客出行行为模型,并结合建模方法,在自主开发的仿真实验平台上,对上海市49路公交车服务过程进行仿真实验,以公交服务可靠性为评价指标,对公交服务水平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