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膜透析法制备载药胶束,研究了载体材料用量、药物投入量、透析时间、溶剂等对胶束的载药量、包封率及粒径的影响。对所制得胶束的理化性质如粒径分布、微观形态及体外释放进行了研究。采用UV法研究姜黄素溶液对照和姜黄素载药胶束的体外释放,对其释放曲线进行拟合。结果显示采用膜透析法制备的PLGA PEG PLGA载药胶束,平均粒径26.29 nm,包封率(70.03±0.34)%,载药量(6.4±0.02)%。姜黄素对照溶液和姜黄素胶束体外释放分别符合双指数双相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2.
选用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聚乳酸-聚乙羟基醇共聚物(PLGA)为药物载体,通过水/油/油(W/O/O)新型凝聚法进行BSA/PLGA缓释微球的制备,考察PLGA的浓度、分子量、二氯甲烷(DCM)和硅油体积比、搅拌转速、固化溶剂及干燥方式等各个因素对制备过程的影响,并对其形貌、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等进行分析与表征,从而确定最佳的BSA/PLGA缓释微球的制备处方和工艺.结果表明:微球圆整均匀、平均粒度是75μm,包封率达85%;红外扫描图显示PLGA和BSA分子之间形成新的氢键,BSA被包裹在PLGA微球中;DSC图谱显示BSA被包裹在其中呈无定型状态;体外细胞活性实验中,3T3的细胞活性在80%以上,具有安全性.通过W/O/O新型凝聚法制备BSA/PLGA缓释微球的工艺较为稳定,包封率较高,载药量为4.58%.  相似文献   

3.
采用SPG膜乳化法,在PLGA微球的制备基础上,利用Sa与Ca~(2+)螯合形成难溶于水的CA-gel原理,以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体外释放行为等作为评价指标,研究制备载蛋白药物的CA-gel/PLGA复合微球的新工艺,并对比复合微球和PLGA微球的载药释药特性的差异。与PLGA微球相比,复合微球的载药量由6.94%增加至8.35%,包封率由62.47%增加至75.16%,突释率由42.32%下降至30.84%。复合微球在经历早期的突释之后以较为均匀的速度缓慢持续释放药物,与PLGA微球相比,2~40 d的累积释放量由31.76%增加至40.29%。两者的释药曲线均符合Peppas-Sahlin方程(R~20.99),表明释药机制是扩散和溶蚀协同作用。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到复合微球的结构更为致密,表面孔洞数量及面积明显减小,将其冷冻切片后观察到近表面的孔洞较少,平面孔隙率及孔隙数量均减小。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更多的蛋白药物被包裹在复合微球内部,其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表明CA-gel/PLGA复合微球能有效提高载药量和包封率,降低突释率,使微球后期释药增加。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卡马西平药物的溶出性能,基于超临界流体注入(SFI)技术,先后开展了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聚乙二醇单甲醚-聚乳酸-羟基乙酸(MPEG-PLGA)聚合物包裹卡马西平的微胶囊制备实验。结合差示扫描量热法和红外光谱分析,探讨了卡马西平在微胶囊中的形态及其与聚合物分子间的作用,同时实测了相应的药物体外溶出性能。结果表明:该文所制PLGA及MPEG-PLGA载药微胶囊中,卡马西平药物分子均呈无定形状态,均匀分散于包裹剂中;MPEG-PLGA载药微胶囊内药物与聚合物分子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其塑性优于PLGA载药微胶囊;以MPEG-PLGA为聚合物基体的微胶囊的药物溶出速率明显高于单纯以PLGA为基体的微胶囊,且外加的MPEG分子量越小、相应PLGA中n(LA):n(GA)越低越利于药物溶出速率的提高;为提高药物溶出速率,进行SFI时也可适当增加微胶囊的载药量,但不宜过高,当载药量从9.8%、28.3%升至35.8%时,卡马西平药物的溶出速率依次增大,但当载药量达45.2%时,对应微胶囊的溶出速率不升反降。  相似文献   

5.
以戊唑醇(TBA)为模型药物,可生物降解的乙酸纤维素(CA)为载体材料,利用高压静电技术,制备了载药微球和载药纳米纤维缓释剂,并对载药微球和载药纳米纤维的释放过程进行了研究,同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对载药微球和载药纳米纤维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缓释剂制备过程中,CA溶液浓度对载药缓释剂的形貌有较大的影响,CA溶液质量分数为4%时,制得的缓释剂为球形结构; CA溶液质量分数为15%时,制得的缓释剂为纳米纤维结构。载药微球和载药纳米纤维均具有一定的缓释性能,对白色念珠菌具有明显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6.
载带姜黄素的卵磷脂/果胶锌凝胶球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滴制法制备载带姜黄素的卵磷脂/果胶锌凝胶球,以粒径、粒质量、载药量、包封率以及体外释药性能为评价指标,讨论工艺参数对评价指标的影响.实验制备的载带姜黄素的卵磷脂/果胶锌凝胶球成球均匀,平均粒径1.34~1.59,mm,平均粒质量1.74~3.45,mg.当卵磷脂与果胶的质量比为5∶4、药胶质量比为16∶20、氯化锌质量浓度为70,g/L、果胶质量浓度40,g/L、NaOH质量浓度为30,g/L时,载药量为18.03%,包封率为85.81%,模拟小肠液中8,h累积释药率为1.64%,再进入模拟结肠环境36,h累积释药率为68.72%.结果表明,卵磷脂的加入改善了果胶锌凝胶球对姜黄素的载带效果以及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抗肿瘤药物姜黄素载药效率,以姜黄素为单元合成新型姜黄素二聚体(CUR_2-TK),并以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EG-PLGA)为载体,通过单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姜黄素二聚体缓释纳米粒,研究不同药物CUR_2-TK与聚合物PEG-PLGA的质量比(m(CUR_2-TK):m(PEG-PLGA))等对纳米粒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姜黄素二聚体构建的载药纳米粒具备极高的载药效率,在m(CUR_2-TK):m(PEG-PLGA)为3:1时,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达到(61.9±2.9)%和(80.1±3.8)%,且纳米粒形貌规整均一,粒径可控在50~100 nm之间,释药时间达4 d以上。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利用蒸发溶剂法、反溶剂法和超临界流体技术将阿维菌素包埋到空心多孔纳米SiO2载体中的工艺过程,并利用热分析仪、智能溶出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对其整体载药量、载体内、外载药量分布以及载药后的缓释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超临界流体包埋法制备的阿维菌素纳米控释剂(Av-PHSN)的整体载药量和内部载药量均为最大,缓释效果最好。反溶剂法和蒸发溶剂法制备的Av-PHSN载药量虽然不如超临界包埋法高,但工艺流程简单,能耗小,在最优操作条件下也能获得较满意的整体载药量和载体内部载药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农林害虫防治过程中阿维菌素(AVM)因光解性易造成药效损失,为此开发阿维菌素/乙基纤维素(AVM/EC)载药纤维,以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的AVM抗光解剂型。【方法】以乙基纤维素(EC)为载体,甲醇为溶剂,按AVM与EC质量比(mAVM:mEC)分别为1:10、1:8、1:6、1:4、1:2,采用溶剂共混-加水析出的方法制备AVM/EC载药纤维,并测定了载药纤维产率、AVM利用率、载药量、光稳定性及热贮稳定性,同时对AVM/EC载药纤维进行X射线衍射(XRD)分析。【结果】通过溶剂共混-加水析出法,可将AVM以无定形状态均匀地负载到EC中; 当mAVM:mEC为1:10~1:6时,载药纤维产率大于91. 85%,AVM利用率大于81. 18%,紫外光照射12 h光解率小于15. 80%,(54±2)℃热贮14 d后,89. 14%以上AVM未降解。【结论】通过溶剂共混-加水析出的方法制备AVM/EC载药纤维,可以将AVM以无定形状态均匀负载到EC中,提高AVM光稳定性及热贮稳定性,这可为AVM剂型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药物的长期稳定释放并提高药物利用率,提出了一种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LGA)为载药基体的新型植入式药物控释系统。该药物控释系统可埋植在病灶附近进行长期释药,在药物释放结束后药物载体自然降解。为研究该药物控释系统的释药性能,建立其药物释放模型、模拟释药过程是有效方法之一,但在建立药物释放模型过程中,不断降解的PLGA材料特性难以量化。文中提出了一种使用扩散系数来表征PLGA材料的降解溶蚀程度的方法,在37℃下使用生理盐水模拟体液,对50/50、65/35及75/25三种单体比例的PLGA材料进行吸水实验和降解实验,并制备全封装药物控释系统进行了体外释药实验。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并基于物质守恒与传递定理,推导了封装药物在PLGA载药基体中释放时扩散系数的分段表达函数。基于该扩散系数表达函数,建立了药物通过该给药系统释放的有限元模型;使用有限元模型模拟药物的释放过程,并将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该药物控释系统体外释药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药物控释系统累积释药量呈线性变化,有限元模型模拟结果与体外释药实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药物在PLGA材料中扩散系数分段表达式及有限元释药模型的正确性。该研究为后期建立药物释放的解析模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高聚物聚己内酯(PCL)溶解在三氯甲烷中作为油相,水溶性盐酸四环素(Tet)溶解在蒸馏水中作为水相,加入不同质量的失水山梨糖醇单油酸酯(Span 80)作为乳化剂,利用乳液静电纺丝制备皮芯结构的PCL/Tet载药纤维.观察纤维形貌、纤维内部Tet的分布情况和皮芯结构形成,计算纤维载药量和包封率,研究Span 80对纤维担载Tet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加Span 80的乳液制备的PCL/Tet载药纤维膜具有很低的载药量和包封率,Span 80质量分数在0.5%~2.0%内,纤维具有完整的皮芯结构,药物被包裹在纤维芯层;随着Span 80质量分数的增加,纤维的皮层厚度有增加的倾向,芯层的药物减少,纤维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则下降.  相似文献   

12.
改良法在复乳法基础上结合了海藻酸钠与Ca2+螯合形成缓释凝胶的原理。分别用上述两法制备蛋白药物干扰素α-1b的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微球,以包封率、载药量等为指标,评价其理化性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内外形态,软件计算其结构参数;用表面蛋白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蛋白在微球表面及骨架内的分布情况;考察微球体外释药行为。与复乳法相比,改良法所得微球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61.85%,0.724 3%),表面孔洞少、孔隙率低;内部孔洞大而少,孔隙率无显著差异;蛋白更多地分布在微球内部孔洞壁上而非表面;突释显著降低,缓释时间延长至20 d以上,30 d累积释药约70%。表明改良法所得微球载药释药性能较好,释药符合缓释制剂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主要考察了多柔比星(Dox)微球的理化性质、释放特性及其对荷瘤小鼠的抑制作用.以乳酸羟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材料,用复乳法(w/o/w)制备载Dox长效注射微球;考察粒径大小、外观、包封率、载药量等理化性质;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了体外释放溶液中的药物含量,以荷Lewis肺癌小鼠的肿瘤质量和体积为指标观察Dox微球(Dox-MS)瘤内注射给药后的抗肿瘤活性.制备得到的微球球形圆整、分散性好,平均粒径为82.94 μm,包封率为92.67%,载药量为9.12%.微球体外第1天释放30.24%, 20 d累积释放91.85%.给药8 d后,Dox微球瘤内注射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肿瘤平均体积明显减小,抑瘤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但与Dox溶液静脉、瘤内给药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因此Dox微球对小鼠体内Lewis肺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抑瘤效果与瘤内注射相同剂量的Dox溶液相当,但局部刺激性较小.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分别制备聚己内酯(PCL)、苯丙氨酸基聚酯脲(PBP)/PCL和PBP/PCL/姜黄素(Cur)纳米纤维膜,通过对比分析PCL、PBP/PCL和PBP/PCL/Cur 3种静电纺纳米纤维膜,探究了PBP/PCL/Cur静电纺纳米纤维膜形貌、纤维直径、力学性能、姜黄素释放行为、抗菌性能、细胞毒性。研究表明:PBP/PCL/Cur静电纺纳米纤维膜呈多孔的三维结构,纤维直径为400 nm左右;能够在72 h内释放姜黄素,姜黄素的累计释放率达85.1%,具有很好的抗菌性能和细胞相容性。因此,PBP/PCL/Cur静电纺纳米纤维可用于感染性伤口的修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开环聚合合成了PTMC-LLA共聚物并采用PLGA纤维增强制备了新一代生物可降解心血管支架材料.使用1 H NMR、GPC和DSC等仪器分析了PTMC-LLA共聚物的化学结构和性能,采用静力拉伸测试了共聚物及其增强材料的拉伸强度.力学测试结果显示,通过PLGA纤维增强,得到了拉伸强度为46MPa的复合材料,可作为支...  相似文献   

16.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载体材料,牛血清蛋白(BSA)为蛋白模型药物,采用复相乳化溶剂法制备PLGA载药微球,探索载药微球制备过程中囊芯比、初乳水油比、分散剂浓度、超声乳化时间对微球粒径大小、载药率、包封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载药微球的制备条件为:囊芯比1:1,初乳水油比3:5,分散剂质量分数0.5%,超声乳化时间2 min。在此条件下,所得PLGA微球的粒径为268.7 nm,载药率30.88%,包封率46.95%; 电镜照片表明微球表面连续光滑,粒径分布较均匀。采用静电吸附法用阳离子聚电解质壳聚糖对最佳条件下的PLGA载药微球进行表面修饰,扫描电镜表明复合后微球粒径变大,能谱分析表明复合后微球中有N元素存在,即复合微球中存在壳聚糖,电荷测试表明微球表面带正电; 体外释放实验表明PLGA-CS复合载药微球的缓释时间延长,释药初期的突释性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为了开发绿色安全的壳聚糖载药基材,尝试以食品级肉桂醛为交联剂,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壳聚糖载药微球。本研究采用FTIR、SEM、UV-VIS等手段探究该微球的结构及载药性能。 结果表明:载药微球SEM形貌圆整,表面致密;FT-IR光谱证实壳聚糖的氨基与肉桂醛的醛基发生交联反应;载药性能良好,其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可达22.3%和91.2%。与甲醛、戊二醛相比,肉桂醛是制备壳聚糖载药微球的一种新型安全的交联剂。  相似文献   

18.
纳米微晶纤维素是一种制备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在功能材料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可再生新兴纤维素功能材料。然而纳米微晶纤维素的制备存在得率低、水耗大、对设备要求严格等缺点,限制了纳米微晶纤维素的大规模生产;因此寻找纳米微晶纤维素的绿色、高效制备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原料和化学制备方法上综述了制备纳米微晶纤维素的研究进展,并对纳米微晶纤维素制备及纳米微晶纤维素基功能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抗癌丝裂霉素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及体外释药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人血清白蛋白为载体材料,精制棉籽油为油相,采用乳化热固法制备了抗癌丝裂霉素C白蛋白微球,对丝裂霉素C白蛋白微球的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以及药物的体外释药等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乳化热固法制备的白蛋白微球平均粒径为500 nm;丝裂霉素C白蛋白微球的平均载药量为2.98μg/m g,包封率为61.2%,在体外具有明显的药物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20.
采用油/水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了洛伐他汀聚乳酸缓释微球,通过正交试验筛选最优制备工艺;考察了微球的粒径,形态,及载药量、包封率等特征,采用透析法进行微球体外释药研究。结果表明由最佳工艺制备的洛伐他汀聚乳酸微球形态圆整,粒径分布较为均匀。分子量5万聚乳酸制备的微球,载药量32.28%,包封率81.81%,平均粒径65.8μm ;分子量3万聚乳酸制备的微球,载药量27.66%,包封率60.84%,平均粒径63.3μm。二者在10d内体外累积释放率分别为34.81%和40.96%,释药动力学符合Higuchi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