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神经网络方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论述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承载能力关系的前提下,提出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神经网络方法。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对汉中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应用实例表明:建立的模型与其他模糊综合评价和属性识别方法相比,评价结果更合理可行和可靠。对汉中盆地来说,城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为低级,其他5个区县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为中级偏低,其中又以南郑为最高,勉县为最低。在研究的7项评价指标中,水资源利用率对可持续利用程度的影响最大,灌溉率的影响次之,生态环境用水率的影响最小,从而为提高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提供了理论依据。表3,参9。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其对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尤其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建立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运用其对车尔臣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计算与评价,最后针对车尔臣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表2,参12。  相似文献   

3.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综合评价的最佳逼近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用评价标准信息和大样本数据驱动的最佳逼近模型(OAM)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新途径,提出了一套基于格雷码加速遗传算法的OAM建模方案.作为示例,对西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OAM建模方法直观、精度高,即具有较强的分类功能,又具有较好的排序功能,评价结果可靠,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水资源问题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
水土资源承载力及其空间组合状况是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及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参考依据.分析东北地区水资源、耕地资源的总体态势,从市域尺度对该区36个地级行政单元的水资源承载力(WRCC)、耕地资源承载力(LRCC)进行了定量评价与分析,并根据各评价单元WRCC与LRCC的空间组合关系将东北地区划分为4种类型区,提出各类型区水资源及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向与调控途径.结果表明:东北地区WRCC、LRCC区域差异显著,空间组合存在"错位"现象,这种"错位"现象在北部及东部山区和松辽平原西部地区表现较为突出,其余地区二者空间组合的一致性尚好,其中松辽平原东部及三江平原地区水资源、耕地资源承载状况较好,东北沿海大部分地区水资源、耕地资源承载状况较差.图3,表3,参17.  相似文献   

5.
吐鲁番盆地为东天山山间断陷盆地,地形封闭,气候极端干旱,年均降水量16.6mm,年蒸发量达2845mm,是我国极旱荒漠区之一。开发历史悠久,尤其是近50多年以来,从传统绿洲农业经济向现代绿洲经济发展。对于极端干旱的吐鲁番盆地而言,水资源的多寡及利用方式,决定着该区域的最大承载能力,也决定着处于荒漠包围中的绿洲的环境状况,尤其是水资源的使用与分配制约着经济的生存与发展。以水资源为主线,探讨极端干旱区绿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吐鲁番盆地实地考察、历年统计资料和水资源的形成机制、基本特征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了充分剖析,探讨了吐鲁番盆地水资源合理开发的基本对策及可行的途径。图1,表7,参5。  相似文献   

6.
基于总量管理策略,以吴季松教授创立的水资源总量控制工程管理动平衡态模型为理论基础,开展北京市水资源系统管理应用研究。研究从生活用水、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方面分析了北京市水资源需求的发展特点,并从地表水供给、地下水供给和再生水供给方面分析了水资源供给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对2015~2050年北京市水资源动态供需平衡关系进行了预测评价。为实现北京市水资源动态供需平衡,应合理利用南水北调水资源,提高再生水利用规模,加大地表水资源和再生水资源的供给,并从长远考虑,建议从人口总量控制、实施渤海水淡化调水入京、实行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等方面采取措施,保障北京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绿洲灌区节水型种植模式评价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农业可持续发展受限、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现实,以武威市凉州区为例,运用综合评价方法从经济、社会、生态3个方面对现有主要种植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日光温室蔬菜、玉米/豌豆、制种玉米、小麦/玉米、大田玉米、马铃薯6种模式综合效益较好,但从水资源安全、高效利用、农业产业发展的更高层次要求来看,日光温室蔬菜、玉米/豌豆、制种玉米3种节水高效模式更为理想,适宜于西北内陆绿洲灌区应用,有利于实现节水、增收以及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8.
通过大庆油田输油管路漏油污染龙凤乡三永村渔场水质研究,对渔场水质、浮游生物和鱼类进行分析评价,选用地表水综合污染指数模式进行水质污染现状评价,结果表明该渔场水质综合评价属严重污染。  相似文献   

9.
基于AHP方法的三江平原农业水资源供需状况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农业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三江平原农业水资源供需状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多元统计中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复杂环境系统质量综合评价应用中的局限性,在对传统方法进行一系列改进的基础上,建立了主、客观指标赋权方法优点相结合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分层构权PCA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方法给出47个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污染与环保现状的评价实例.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这是一种适合于复杂系统环境质量综合定量评价、稳定性较好且切实有效的方法模型.  相似文献   

11.
区域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水土资源承载力作为水土资源紧缺地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对其进行准确的分析与评价,可以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起到现实的指导作用。对区域水土资源承载力的基础理论、计算方法以及评价指标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合论述,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为区域水土资源承载力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参36。  相似文献   

12.
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是影响颍河流域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通过水资源负载指数、水资源供需平衡模型分析了颍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和人口承载力。结果表明,颍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流域整体负载指数为19.24,约一半县市的负载指数大于20,今后进一步开发的潜力较小;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94.51亿m^3,可引用流域外水资源潜力约23.69亿m^3,以水资源的最大可利用总量计算,2008年颍河流域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约为2 732.88万人,低于常驻人口数量,超载幅度为10.88%;预测2020年水资源承载人口规模为3 590.87万人,高于预期人口11.62%。由于颍河流域地表水环境污染严重,如果考虑水质、供水保证率、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实际承载力可能远小于计算值。研究结果对颍河流域合理利用水资源、促进节水治污、制定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图1,表2,参18。  相似文献   

13.
基于SD模型的水生态承载力模拟优化与例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系统动力学和投影寻踪法的水生态承载力模拟和优选方法,以常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采用情景分析法,从节水和污染控制方面,设计了零方案,节水方案,污染控制低方案,污染控制中方案和污染控制高方案等5个情景方案. 通过Vensim DSS软件建立SD (system dynamics)模型和模拟仿真平台,模拟了2020年常州市水生态承载力,得到5种情景方案的模拟结果. 采用遗传投影寻踪法,对5种情景方案进行优选,推荐方案为污染控制高方案,在该方案下,2020年常州市可承载的人口数量为481万人,GDP总量可达到6094亿元,相应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48.8%,最大水环境容量利用率为100%,要达到以上水生态承载力目标,必须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重点污染行业增长速度,增加污水治理投资金额,提高污水处理率等. 研究结果为评估水生态承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研究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承载力的矿区生态经济系统演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顺利  周科平 《系统工程》2007,25(8):119-123
矿区生态承栽力和生态弹性力与矿区生态经济系统演化密切相关。分析了矿区生态承栽力和矿区生态弹性力的内涵,以矿区生态承栽力、生态弹性力作为矿区生态系统的状态因子,矿区资源经济开发活动强度、资源经济开发速度作为矿区经济系统的状态因子,建立矿区生态经济系统演化的动力学模型。对环境资源掠夺性经济开发、环境保护性经济开发两种开发方式进行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人类经济开发活动方式对矿区生态经济系统演化趋势具有重要影响,并提出应用技术手段、经济手段和社会手段对矿区生态经济演化系统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15.
城市水环境承载力作为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已成为水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充分理解城市水环境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了城市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分别从城市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广度、研究思路、评价指标选取、研究方法、数学模型创建5个方面分析了取得的成果,并提出了目前水环境承载力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进一步讨论了今后城市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重点。参21。  相似文献   

16.
矿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我国矿区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了矿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首先,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矿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其次,分析了矿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系统的运行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各指标的权值;再者,给出了矿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的原理和步骤;最后,将所建立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应用于我国的铁法矿区,并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了矿区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