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山东半岛城市群是我国东部沿海乃至全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引擎,是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桥头堡,在与日韩的合作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实力强劲,产业基础好,与日韩合作区位优势明显。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山东自贸试验区叠加作用的影响下,山东半岛城市群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实现与日韩的高质量合作,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城市流强度的定量分析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流强度及其结构进行系统分析,揭示山东半岛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与定量联系,可为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规划、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结合智慧城市群的现有成果,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的战略规划,对山东半岛智慧城市群建设发展的影响指标进行分析.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定量地对2012—2016年样本城市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分析.依据提取的主成分因子得分系数对样本城市进行排名,对比不同城市的综合排名以及城市间不同因子的排名分析当前发展山东半岛智慧城市群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宜发展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加快山东经济的发展,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宏伟目标,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半岛城市群’的战略构想。推动半岛城市群与日韩产业协作区建设,要率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积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全省向‘科技强省’迈进。同时,以国际产业转移为契机,开创全国第四次‘人才虹吸’,以人为本,打造制造业高地。”留美博士生、山东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王乃静如是说。王乃静刚刚主持完成了一项山东省软科学重大招标课题——-“山东半岛城市群与日韩产业协作区发展战略及模式研究”。在该课题中,王乃静和有关研究人员历经一年多调研,深入考察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内各城市发展的现状,并在分析、借鉴国内外大城市群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而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核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
山东半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综合测度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山东半岛城市群资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人口发展状况,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构建可持续发展综合测度体系,并进行定量评价;在聚类分析基础上呈现量化结果的空间分异特征,即山东半岛东、西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高于中部城市,并在空间上表现为分区群聚分布特点.最后,对半岛城市与省内其它9城市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横向比较,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城市群形成动力因素出发,选择城市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分析指标;利用社会经济统计分析软件SPSS作为主要的分析手段,建立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经济支撑模型;揭示了山东半岛城市群动力因素结构及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形成动力机制与竞争力提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从现代服务业各行业的行业结构偏离份额和竞争力偏离份额两个角度,对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主要城市现代服务业的9个具体行业的产业竞争力从行业整体、具体行业及增速方面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现代服务业除威海外增长趋势显著,各行业均为区域性增长型部门,产业发展门类和增速水平基本一致.从动态的角度阐述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的优势和劣势行业,并从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和市场需求、政策方面提出了提升半岛城市群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半岛城市群的自然因素、区位优势、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综合交通、市场竞争、环境、能源、发展政策、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分析了推动山东半岛城市群物流业发展的直接和间接动因,并对相关因素间的互动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对各城市群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时空测度,结过显示,六大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排名依次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中南、海峡西岸,该文认为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的差异主要受城市群原有基础、核心城市辐射作用、外资依存度和产业结构四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 基于该区域2005—2017年人口变化、经济优化、社会发展以及水资源利用等数据, 通过构建城市化综合评价体系, 对该区域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 利用改进的水足迹计算方法, 对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 量化及验证城市化水平与水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 从城市化发展水平来看, 可将珠三角城市群划分为4个等级, 其中广州市和深圳市处于高水平城市化等级; 2) 通过水足迹计算方法, 得出2016年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水足迹总量为580.58 亿m3, 显著大于根据《2016年广东省水资源公报》中数据计算得到的结果(289.90 亿m3); 3) 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 水足迹总量变化趋势不同, 阶段性特征明显; 4)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水资源利用效率将会提高。  相似文献   

11.
城镇供水工程的经济规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还很低,因此,城镇化建设将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而作为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和基础支撑的城镇供水工程项目大多处在空白或初期阶段。文章根据现阶段国家的政策、经济、技术以及评价要求,结合城镇供水工程的自身特点和属性,在对城镇水资源需求与承载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镇供水工程的经济规模确定及经济评价方法,将对合理评价供水工程的经济效果,促进城镇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大连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大连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采用相关分析理论分析大连市产业结构与用水量的关系,结果显示大连市第二产业与用水量的相关度最高,而第三产业与用水量的相关性较低,认为调整第二产业是解决大连水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浅析城市水资源管理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水利设施不完善、水资源管理缺乏经济学观念的状况,提出一系列强化城市水资源管理及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水资源的恶化与短缺已经成为全球问题,而城市水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仍不断遭受污染,有机污染、重金属污染、富营养污染充斥着供水水源,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水污染的现状及原因,指出了产业、意识、制度及污染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并从经济、教育、监管制度、法律法规、排水及雨水系统、污水处理工艺及供水系统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为今后城市水环境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水危机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针对北京市水资源短缺和近年来水供需矛盾加剧问题,在总结北京市近20年水资源量和用水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市水危机发生的原因,探讨了北京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途径。研究表明,开源与节流并重,保护与利用并举,最大限度地挖掘当地水资源潜力,是解决当前和今后几年北京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临沂市为例对城市水土流失问题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城市水土流失的危害,如破坏土地资源、污染水体、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分析了引起城市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城市水土流失的防治对策,如编制城市水土保持规划方案、合理进行城市地面硬化、提高城市绿地面积等.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城市化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水资源短缺、供水工程设施不足、水污染严重、用水浪费、防洪问题严峻、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完善等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约束下的乌鲁木齐绿洲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在探讨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主要利用前人通过运用SD模型对乌鲁木齐进行中长期进行人口、粮食需求和农业生产能力预测,预测乌鲁木齐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结果。提出了在水资源约束下乌鲁木齐绿洲城市发展的节水型城市发展模式、产业结构优化模式、新亚欧大陆桥绿洲经济带型模式。为实现其社会经济、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松辽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与安全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松辽流域水资源虽然较西北、华北地区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衡、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利用效益低、浪费严重,水污染问题较严重,水土流失面积日益扩大,水资源承载力较低.为了保证松辽流域水资源安全应明确缺水类型,对资源性缺水地区努力做到以供定需,实现需水量零增长,并满足生态用水需求;对管理型、设施型、水质型缺水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控制水资源的污染;要特别重视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设完善的水市场;加强全流域的信息化管理;加强全球变化下的水安全研究.  相似文献   

20.
将水资源系统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并对各自的水量进行了统计计算,根据系统的观点,建立了地表水一地下水联合数学模型,利用最优化理论方法进行了水资源优化调度研究,结果表明,地表水一地下水联合数学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水资源系统的真实情况,优化算法所得结果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