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草酸盐共沉淀法合成BaTiO3纳米粉体,通过XRD分析、DTA-TG分析、IR分析及TEM形貌分析等分析手段,对制得的粉体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BaTiO3粉体为单纯的立方相,粒径均匀,颗粒大小在30 nm左右,无严重的团聚现象.  相似文献   

2.
将Nb2O5溶于HF酸获得Nb5 的可溶性盐溶液,并以此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ZnNb2O6陶瓷粉体.利用XRD、TG和SEM等测试手段对所合成粉体的晶体结构、显微形貌和干凝胶的分解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TG和XRD分析结果显示,干凝胶经700℃煅烧2h时可以获得单相铌铁矿相结构纳米ZnNb2O6粉体.SEM分析结果显示,柠檬酸与Nb5 比例对所合成粉体晶粒尺寸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溶胶- 凝胶前体法制备纳米ZnO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分别采用硬脂酸、柠檬酸及草酸盐Sol-Gel 法合成了干凝胶前体粉末,并以其热分析结果为依据,在指定温度下热处理2 h得ZnO粉体. 经XRD和SEM分析表明,三种方法均可制得具有六方晶系结构的纳米ZnO, 其中第一种方法所得粉体的结晶度好,团聚较轻, 粒子大小均匀,外貌呈球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钛过量对溶胶-凝胶法制备的掺钕钛酸钡粉体及其陶瓷的相组成、显微结构和介电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BaNd0.01Ti1.02O3纳米晶粉体及其陶瓷,通过TEM,SEM,XRD等对钛酸钡基纳米晶粉体及其陶瓷的相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定陶瓷的介电性能。结果溶胶-凝胶法合成出BaNd0.01Ti1.02O3纳米晶粉体(35—50nm),主晶相为立方相,在1350℃/2h烧结后为四方相细晶陶瓷,其居里温度为100℃,最大介电常数为8596,介电损耗为0.014。结论溶胶-凝胶法可制得BaNd0.01Ti1.02O3纳米晶粉体及其细晶陶瓷,钛过量可改善陶瓷的微观形貌和介电性能。  相似文献   

5.
选择B aO-F e2O3-S iO2玻璃体系,通过采用分步晶化热处理方法制备出了以B aF e12O19为磁性主晶相的无变形硬盘用微晶玻璃,并利用XRD、SEM、V SM等测试手段对微晶玻璃进行了分析和性能检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分步晶化热处理方法制备的微晶玻璃性能优于传统的1步晶化热处理方法,并且样品在分步晶化热处理过程中不会产生变形.经过700℃/5 h 850℃/10 h分布晶化热处理方法所制备出的微晶玻璃的主晶相为B aS iO3,B aF e12O19,晶粒尺寸在1μm以内,其比饱和磁化强度可达248.89 Am2/kg,矫顽力可达142.44 kA/m.  相似文献   

6.
以醋酸铅和钛酸丁酯为原料,甲醇为溶剂,冰醋酸为催化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PbT iO3干凝胶粉体,在高于450℃的不同温度下空气气氛中焙烧,得到PbT iO3纳米粉体.用X射线粉末衍射仪对粉体的晶态进行了表征,计算了不同焙烧温度下PbT iO3纳米晶的晶格常数和平均晶粒大小.分析表明:焙烧温度高于600℃时可形成单一四方相钙钛矿结构的PbT iO3纳米粉体,并且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晶粒度增加.在450℃~800℃区间时,平均晶粒大小在35 nm~50 nm左右.  相似文献   

7.
采用Ti(SO4)2水解制得纳米级水合TiO2胶粒,并在其表面通过沉积碱式碳酸锌,制备得到ZnO包覆TiO2微粒.采用了SEM、TEM、EDS以及XRD等方法对所制备的粉体进行了表征.通过实验选择了合适的ZnO包覆含量,并对含ZnO摩尔分数为10%的包覆体进行了高温热处理,利用XRD等手段确定了粉体颗粒中锐钛以及金红石的含量,进而进行了相转位动力学研究,得到转化反应的活化能E为99.7 kJ/mol,结合热处理过程以及包覆体结构,提出了可能的相转变机制.  相似文献   

8.
用Bi(NO3)3.5H2O和Fe(NO3)3.9H2O为基本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Bi2Fe4O9粉体,用XRD和SEM测试了不同制备条件下得到的Bi2Fe4O9粉体的晶体结构和形貌,XRD结果表明在650℃~750℃直接煅烧2h可得到纯相Bi2Fe4O9粉体,SEM结果表明随着灼烧温度的提高,晶粒的尺寸增加,750℃时晶粒呈片状,UV-Vis分析表明,Bi2Fe4O9在可见光区域有较强的吸收,光催化性能表明,Bi2Fe4O9粉体对甲基橙降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不同组成的Sr1-xBaxTiO3(x=0.0,0.3,0.4,0.5,0.6)粉体,分析了形成钛酸锶钡凝胶的影响因素,利用XRD,DTA,SEM手段测定了干凝胶反应阶段,物相组成以及颗粒形貌,尺寸。实验结果表明,制得的粉体晶相单一,颗粒粒径小于50nm,且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0.
碳酸盐共沉淀法合成高纯超细钛酸锶粉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TiCl4和SrCl2·6H2O作反应物、(NH4)2CO3和NH3·H2O作沉淀剂碳酸盐共沉淀法合成了高纯、超细的钛酸锶粉体.研究了共沉淀形成的条件,同时,用TG-DTA研究了煅烧反应过程;用SEM、XRD分析了钛酸锶粉体的形貌及晶相;并进行了化学分析和ICP测试.结果显示,所得粉体的平均粒径小于0.3μm,纯度大于99.8%,具有单一的立方相,锶钛比约为1.0.钛酸锶粒子形状规则、大小均匀.  相似文献   

11.
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合成了稀土铕 [Eu(III)]-苯甲酸[HL]二元发光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分析(ICP-AFS)、红外光谱分析(FT-IR),推测其化学组成为EuL1.5(OH)1.5.X线衍射分析(XRD)结果表明,配合物是与配体结构完全不同的新的晶体物质.扫描电镜分析(SEM)结果表明苯甲酸铕配合物为微小粒子,晶粒大小约为50~100 nm.热分析(TG-DTA)结果表明,配合物在470 ℃以下稳定性较好.荧光光谱分析(PL)结果表明,配合物在紫外光的激发下发出铕的特征荧光.  相似文献   

12.
利用微乳液法制备纯的Fe2(MoO4)3催化剂,并通过TG、XRD、SEM对产物进行表征.以Fe2(MoO4)3为类芬顿催化剂,探讨不同pH条件下对结晶紫的催化降解性能.结果表明,在中性条件下,结晶紫的降解率依然能达到91.00%.并且,当pH在3.0~9.0时,pH对结晶紫降解率的影响都不大.同时详细探讨了Fe2(MoO4)3催化剂可能的催化降解机理.  相似文献   

13.
溶胶-凝胶-水热法制备Na0.5Bi0.5TiO3单晶纳米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水热法在一定条件下合成单晶Na0.5Bi0.5TiO3纳米棒.该方法能够很好地控制产物的组分,避免高温晶化过程中Na或Bi离子的挥发.利用XRD、SEM、TEM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等分别对产物的物相、形貌、微结构以及光吸收等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获得的产物为三方相钙钛矿结构,NBT纳米棒与NBT粗晶材料...  相似文献   

14.
采用溶胶—凝胶技术,以草酸铌为原料、乙二醇为酯化剂来制备钛酸锶(SrTiO3)掺杂铌酸钾钠(Na0.5K0.5)NbO3无铅压电陶瓷粉体。应用TG/DSC技术对干凝胶的成分及溶胶形成过程中的机理进行了研究,使用XRD和SEM对掺杂SrTiO3的纳米粉体进行了物相结构和表面形貌的表征,并研究了SrTiO3的最佳掺杂比例和烧结温度及其对压电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纳米级四方相ZrO2(t)为反应物,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在高温下可直接吸收CO2的Li2ZrO3材料。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分别分析了所合成材料的表面与结构特征,使用热重分析仪(TG)研究了Li2ZrO3材料吸收CO2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吸收温度影响材料吸收CO2的性能,500℃下Li2ZrO3材料具有最佳的CO2吸收性能。此外,CO2气体流量、Li2ZrO3材料样品重量以及升温速率均影响材料吸收CO2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溶胶制备方法对玻璃表面TiO2膜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胶体凝胶法和聚合凝胶法在玻璃表面制备出了TiO2 膜 ,并对膜进行了XRD、SEM、UV -Vi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亲水性的表征和比较 .结果表明 ,两种不同方法制备的TiO2 膜 ,其晶粒尺寸、膜的生长方式、表面形貌、光学性质及亲水性都有所不同 .  相似文献   

17.
缓凝剂对石膏刨花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改变石膏水化过程中缓凝剂品种以及添加量,借助扫描电镜(SEM)法,观察石膏结晶形态.再利用原子吸收光谱(AAS)测量不同pH条件下石膏水化体系中游离态Ca2 浓度变化曲线.综合电镜图像以及石膏刨花板各项性能数据,从而建立石膏水化过程中Ca2 含量变化和石膏结晶形态与石膏刨花板各项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以五氧化二铌和钾、钠及锂的碳酸盐为原料,以柠檬酸为螯合剂、乙二醇甲醚为添加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0.94(K0.5Na0.5)NbO3-0.06LiNbO3无铅压电陶瓷粉体.研究了各种工艺条件对前驱体溶液和凝胶形成的影响,利用TG—DTA、XRD及SEM等技术研究了凝胶焙烧温度、焙烧粉体的粒度及晶形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柠檬酸与金属离子的物质的量比[n(CA)/n(Mn^+)]及pH值是影响前驱体溶液和凝胶形成的主要因素.用溶胶-凝胶法合成KNLN6粉体,具有合成温度低,合成的粉体晶粒细小,分散均匀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海藻酸/淀粉/羧甲基纤维素共混膜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新型共混膜:海藻酸/淀粉/羧甲基纤维素共混膜,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原子吸收光谱、扫描电镜、热重分析和差示量热扫描等对共混膜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不同配比共混膜的透光率、抗张强度、断裂伸长率、水蒸汽透过率和吸水率.结果表明:共混膜中海藻酸、淀粉和羧甲基纤维素之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和良好的相容性.共混膜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在生物材料领域有潜在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A位掺Sr,B位掺Fe的纳米级LaMnO3微波吸收材料粉体,用XRD和SEM表征该材料样品的晶体结构、颗粒形貌与尺寸,测量样品的微波吸收特性和电阻率。结果表明,于800℃煅烧的样品晶体结构为钙钛矿型;颗粒形貌为棒状,长度约100 nm,直径约20 nm;电导率在半导体的电导率范围内;当样品厚度为2 mm左右、Fe含量为0.12和0.14,Sr含量为0.2时,在2~18 GHz范围内,10 dB以上吸收带宽达6.2 GHz,最大吸收峰达34 dB;样品厚度为2.21 mm时,8 dB以上吸收带宽达8.5 GHz。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