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3,6-二氯吡啶-2-甲酸和三聚氯氰为原料经过几步反应合成了一种新配体:6-苯-2,4-双(3,6-二氯-2-吡啶甲酰胺)-1,3,5-三嗪.通过UV1、HNMRI、R1、3C NMR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稀土离子Eu3 、Tb3 配合物在不同有机溶剂(甲醇、乙醇、1,4-二氧六环)中的荧光光谱进行了测定和对比.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1,4-双肼屈嗪和乙酰丙酮为原料分别采用微波、常规法经过环合化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双吡唑配体:1,4-双(3,5-二甲基-吡唑)屈嗪,其中微波法产率为59 %,常规法产率为63 %.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稀土离子Eu3 、Tb3 配合物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荧光光谱进行了测定和对比.  相似文献   

3.
用PM3方法研究了2-氯吡啶光氯化取代反应的过渡态.研究结果表明,生成2,6-二氯吡啶、2,5-二氯吡啶、2,4-二氯吡啶、2,3-二氯吡啶不同产物的每一个反应通道都存在两个过渡态;反应体系沿反应坐标的变化为反应物→反应物络合物→第1过渡态→中间体→第2过渡态→产物络合物→产物;第2过渡态为主过渡态,生成2,6-二氯吡啶反应路径主过渡态的能量及活化能最低,分别为-139612.06和135.39kJ/mol,反应优先生成2,6-二氯吡啶.生成二氯吡啶反应过程中吡啶环反应部位CCl键的形成主要与共轭双键断裂同步,而CH键的断裂主要与共轭双键的重新形成同步.  相似文献   

4.
用PM3方法研究了2-氯吡啶光氯化夺氢反应生成不同氯代产物的两个主要基元反应过渡态,并计算比较了不同反应路径活化能的高低.结果表明,不同产物以生成2,6-二氯吡啶的活化能最低.生成2,6-二氯吡啶两个连续的基元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9.43和15.56kJ/mol,反应优先生成2,6-二氯吡啶.  相似文献   

5.
以2,6-二氯吡啶为原料,经亲核和亲电两步反应,采用FeCl3/I2催化的新工艺合成了3,5,6-三氯-2-羟基吡啶,获得了89%的高产率.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及质谱对最终产物进行表征,从而证实了合成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1,4-双肼屈嗪和乙酰丙酮为原料分别采用微波、常规法经过环合化反应合成了一种新的双吡唑配体:1,4-双(3,5-二甲基-吡唑)屈嗪,其中微波法产率为59%,常规法产率为63%.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稀土离子Eu^3+、Tb^3+配合物在不同有机溶剂中的荧光光谱进行了测定和对比.  相似文献   

7.
以白屈氨酸为原料,经酯化反应得到4-羟基-2,6-二乙酯基吡啶(化合物1),然后酰胺化得到4-羟基-2,6-双(N,N-二乙基甲酰胺)吡啶(化合物2),再与1,2-二溴乙烷进行反应得到4-(2-溴乙氧基-2,6-二(N,N-二乙基甲酰胺)吡啶(化合物3),最后用NaBH4和I2混合物对酰胺进行还原反应,得到目标产物4-(2-溴乙氧基)-2,6-二(N,N-二乙胺基甲基)吡啶(化合物4)。产物通过红外光谱(IR)、元素分析和核磁共振氢谱(1H-NMR)确认结构。当NaBH4与I2的摩尔比为3时,目标产物的产率可以达到32.3%。  相似文献   

8.
以2,6-吡啶二甲酸为原料,浓硫酸为催化剂,微波辐射条件下合成了2,6-吡啶二甲酸二乙酯,并研究了催化剂用量、醇酸摩尔比、辐射时间和微波辐射功率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微波功率为200W,辐射时间为30min,醇酸摩尔比24∶1,浓硫酸为2mL时,收率可达79.3%.  相似文献   

9.
为满足市场需求,对2,3-二氯吡啶的合成工艺进行了研究。以2-氯烟酸为起始原料,经酰胺化、霍夫曼(Hofmann)酰胺降解、重氮化和Sandmeyer 4步反应,得到2,3-二氯吡啶,对影响产率的因素(如PCl3用量、NaOH浓度、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酰胺化中,n(2-氯烟酸)∶n(PCl3)=1∶0.45;霍夫曼降解反应中,NaOH质量分数为18%,反应温度为75~80℃;Sandmeyer反应中,n(2-氯-3-氨基吡啶)∶n(氧化铜)=1∶0.3。在此优化条件下,反应总收率为70.33%(以2-氯烟酸计),纯度达98.5%,通过1 H-NMR进行了结构表征。此法产品纯度高,操作简便,原料易得。  相似文献   

10.
以2,6-二氯-3-硝基吡啶为起始原料,在合成2-氨基-3-硝基-6-氯吡啶(AFP)时,反应时间在10 h、反应温度在26℃时原料反应最完全;用AFP合成2-氨基-3-硝基-6-(4-氟苄基氨基)吡啶(ANFP)时,用10倍水、1.2倍对氟苄胺、1.1倍三乙胺,原料反应最完全,同时又能保证溶剂的绿色化减少污染.  相似文献   

11.
1-(2,6-二氯-4-三氟甲基苯基)-3-氰基-5-氨基吡唑经碘代反应合成4-碘-1-(2,6-二氯-4-三氟甲基苯基)-3-氰基-5-氨基吡唑(N-芳基-4-碘吡唑).以N,N'-二甲基乙二胺为配体,在CuI催化下,N-芳基-4-碘吡唑与芳基二硫醚偶联反应,制备了N-芳基-4-芳硫基吡唑,产率75%-82%.最后通过1H NMR、13C NMR、IR、MS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2.
配体(Dipp) N(Li) SiMe3(Dipp=2,6-iPr-C6 H3)与苯腈进行亲核加成反应,再和溴化镁进行复分解反应,得到了五配位金属镁化合物[2,6-lPr2C6 H3 NC(Ph)N(SiMe3)]2Mg(THF) (1),该化合物通过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并用X-ray单晶衍射进行了结构分析.其晶体呈扭曲的三角双锥结构且属于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a=11.759 (6)(A),b=28.216 (15)(A),c=14.875 (7)(A),β=96.913(8)°,V=4 900 (4)(A)3,Z=4,R1=0.0871,GOF=0.985.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二苯基氧化锡与2,6-吡啶二羧酸反应,合成了新的二有机锡杂环二羧酸酯[Ph2Sn(2,6-pdc)(H2O)]。(pdc=吡啶二羧酸),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该化合物进行了袁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通过配位水分子和羰基氧原子间的氢键作用,形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14.
本论文通过2,6-吡啶二甲酸与二甲基二氯化锡的反应,合成了两个新型的有机锡化合物[M2Sn(2,6-C5H3N(COO)2)]3(1)和[M%Sn(2,6-C5H3N(COO)2)]2(MeOH)2(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核磁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锡原子的几何构型都为畸变的五角双锥。化合物(1)是一个具有环状鲒构的三锡杖的化合物。化合物(2)却是一个具有梯形结构的二聚物.  相似文献   

15.
以苯并咪唑与2,6-二溴吡啶为原料,经过Ullmann反应合成了2,6-双(1-苯并咪唑基)吡啶.目标化合物经IR、1 H NMR、13 C NMR和元素分析表征.对所合成目标化合物的紫外及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它们的最大紫外吸收峰及荧光发射峰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而发生了红移.  相似文献   

16.
以2,6-吡啶二甲酸为原料经酰氯化后与KSCN反应生成2,6-吡啶二甲酰异硫氰酸酯,再与芳香胺加成反应合成了10种2,6-吡啶二甲酰硫脲衍生物(4a~4j),其结构均通过1H NMR、LC-MS、IR和元素分析测试进行了表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合成的化合物部分具有较好的除草活性.  相似文献   

17.
分别以环己酮、4-甲基环己酮、4-叔丁基环己酮为起始原料,经二氯亚砜氯化得到4,4-二氯环己酮及其衍生物中间体,不经分离,继而将其分别与苯酚及其衍生物进行取代反应,通过“一锅、二步法”制得了1,1-二(4-羟基苯基)环己烷、1,1-二(3-甲基-4-羟基苯基)环己烷、1,1-二(3,5-二甲基-4-羟基苯基)环己烷、1,1-二(4-羟基苯基)-4-甲基环己烷和1,1-二(4-羟基苯基)-4-叔丁基环己烷等5种含环己基的双酚化合物,产率为82.5;~86.0;.用FT-IR、NMR 和元素分析对其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该合成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将2,6-吡啶二甲酸二甲酯与乙酸乙酯混合发生缩合反应,得到2,6-二乙酰吡啶(DAP)Ⅰ,将Ⅰ与2,6-二甲基苯胺发生缩合反应,获得2,6-二乙酰吡啶缩2,6-二甲基苯胺双希夫碱化合物Ⅱ.并通过元素分析和核磁共振氢谱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Ⅱ的晶体结构.晶体结构表明,两个芳环与吡啶环没有通过两个亚甲胺基(CN)形成π键共轭体系.  相似文献   

19.
以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五唑为研究对象,借助文献报道的合成路线,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M06L/6-311g(d,p)方法,进行了反应机理分析.在3,5-二甲基-4-羟基苯基五唑分子结构全优化的基础上,对其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NM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进行了量子力学计算.根据反应机理的计算结果,讨论了各反应步骤的特点;根据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谱(NM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的计算结果,对谱图数据进行了简要分析及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