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试图在20世纪中西方文化全面碰撞、对话和整合的世界存在境遇中,以反思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文化走向为轴心,寻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图景。文章在人的世界性存在的文化层面上,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美学学科两个方面,把反思的基本问题展现为中国人的世界性存在的面貌是怎样的。文章认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展现了20世纪中国人的“历史创造者”的世界存在态势;在美学自身的学科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则呈现出多维阐释的文化态势,尽管二者还存在着人的世界性存在状态与人的世界性存在性质之间的内在矛盾,但是,二者的历史方向都在于建立文化美学,这正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在20世纪中西方文化全面碰撞、对话和整合的世界存在境遇中,以反思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文化走向为轴心,寻求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图景。文章在人的世界性存在的文化层面,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美学学科两个方面,把反思的基本问题展现为中国人的世界性存在的面貌是怎样的。文章认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展现了20世纪中国人的历史创造者的世界存在态势;在美学自身的学科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则呈现出多维阐释的文化态势,尽管二者还存在着人的世界性存在状态与人的世界性存在性质之间的内在矛盾,但是,二者的历史方向都在于建立文化美学,这正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西方传统哲学发展的历史,是理性为世界立法的历史。这种哲学以求真作为自身存在的第一目的,由此衍生的美学偏离其学科特性,将追求客观性放在第一位,将美作为现象的残余。但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把握固然具有说言的特质,而理性同样不能提供关于世界的真实图景。在这种背景下,以求美为目的的美学与其信任理性,还不如特而重视常识性的审美经验。美学在当代的救赎之路只能是一条下降的通道,即关注美的当下存在,以常识性的审美经验作为审美判断的第一根据。  相似文献   

4.
21世纪高等院校美育的新课题,就是在施行艺术美教育的同时,增设科学美的教育。传统美育以传统美学为根基,造成审美观念的落伍和审美领域的残缺。  相似文献   

5.
人性是人的先天自然因素与后天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塑造出来的属性。人性可以分为五个层面,即物性、感性、理性、德性、灵性。由美的对象引发的愉悦感就是美感。美的本质就是审美对象的审美特征与审美主体的审美理想二者之间的契合性。如果用更加形而上的语言来表达,那么美的本质就是存在的合理想性。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的自我欣赏,起源于对人类在模仿、表现、巫术、劳动、游戏等多种活动中显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欣赏。艺术的本质是人类人性升华的感性方式。艺术的根本任务就是用艺术品的感染力去推动人性的丰富完善,推动人性自由和谐发展,以艺术品之美激活人性之美。  相似文献   

6.
“家园意识”不仅包含着人与自然生态的审美关系,而且蕴涵着更为本真的人的诗意栖居之意,是生态存在论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作为生态美学的重要范畴首先由海德格尔提出并阐发,并成为“同一个地球”这一现代生态观中的必有之意。而从源头上来说,它则是中西方文化的母题。在古代希腊神话与圣经中就有人类回归家园的内容,而中国古代《诗经》、《周易》与诗词中也包含浓郁的家园意识。“家园意识”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与意义,需要加以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美学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然而,20世纪以来的"百年美学"却是西方美学体系直接影响下的产物.作为一种知识背景、学术资源,西方美学对建构20世纪中国美学确实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体验方式.一味地用西方美学的逻辑与体系来套用中国美学,而忽视中国古典美学自身的特点,必然会丧失其独特魅力.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必须以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为学术基点,有选择地利用西方的学术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8.
胡塞尔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意向性理论与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形式价值论与审美价值论;主体问性理论与审美主客体关系;生活世界理论与艺术的审美功能。考察胡塞尔对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的影响,可以见出胡塞尔对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围城》与现代主义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叶,非理性主义在西方哲学,学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受其影响,揭示现代明的弊端和现代人生存在的困境,成为西方世界自19世纪以来的现代哲学,心理及现代主义学思潮的基本主题。钱钟书坎坷的经历和他所接触的西方现代哲学及学思潮,不仅使其加深了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认识,而且也促使他在创作中把这种意义进一步提高到普遍的形而上的高度,《围城》中所充分表现的人生努力的徙劳,选择的偶然性,人与人关系的相互牵制与束缚等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形象阐释,与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学的主皆是一脉相承,殊途同归的。  相似文献   

10.
蒋国良 《江南学院学报》2001,16(3):12-15,28
美与人生是个永久的话题,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通俗地分析了美的对象与动植物的人的关系,确证了美的产生和存在意义。美是人创造的对象,美与人生相伴相生,对美的追求,是人生前进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生的审美理想影响着的实现,人生之美,在于不断地创造美,美的实现应该是人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美学发展的前景是文化美学。从文化美学视野反思中西方古典美学的文化特征,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作为一种思辩美学,西方古典美学的终结,根源在于其文化母体内部包含个体认识与历史价值之间的矛盾;而中国古典美学则是一种古典形态的文化美学,它以人生存于其中的世界是如何存在的为基本问题,以“道”(气)、“有”、“无”、“情”、“景”、“和”及“象”等为基本范畴,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这一古典文化美学源于老子、孔子、《易经》,成熟于王夫之、叶燮、终结于19-20世纪西方异质文化的介入。它的终结是21世纪文化美学的诞生必须付出的历史文化代价,它曾经存在的境界则是迎接21世纪文化美学诞生的一个神奇的预言!  相似文献   

12.
一代文坛巨匠欧阳修用词书写自己的别样人生,体现出他独特的审美意蕴追求。欧阳修词的审美意蕴表现在:以缠绵、细致、多情的婉约词风为主,同时兼有豪放的美学风格,二者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开放、多元、立体、动态的的审美风格。欧阳修词审美意蕴的价值表现为:文人雅词的典范之作;其深刻之处在于:他通过个人体验观照女性群体的命运、心理和存在方式,进而追问人如何“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女性的存在是合情、合理的,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真善美。关注女性的命运、心理、精神和存在方式是为了更好地思考人自身的尊严、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触觉美感是一个被美学忽视的问题。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美学错误地认为触觉只是本能的官能感觉。而其宗教视之更不在话下。中国审美文化也避讳或忽略这个问题,但从其整体思维与全面体味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上看,似乎隐隐地透露出触觉美的一些信息。马克思关于整体的人和人的本质力量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工具等重要思想是我们思考触觉美感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人之为人、审美之为审美、美学之为美学曾经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在20世纪,这个神话已经破灭,并开始了人性自觉、审美自觉与美学自觉.这意味着美学的生命论的转向.美学开始了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注,并且从对于主客关系的关注转向了对于超主客关系的关注,从知识论的美学转向了智慧型的美学.  相似文献   

15.
庄子的玄珠喻与柏拉图的太阳喻都是在人类早期的文明源头以譬喻的形式对形而上学的本源所作的探究。通过对言辞辩论、机智、感官等认识方式的考察,他们认为这些不能够达到最高的道。由于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他们对于理性、物象、譬喻等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出于对感性事物的排斥和对以逻各斯为代表的辩证方法的推崇,从柏拉图开始,西方哲学逐渐走上理念思维或者说相思维的理性思维道路,而中国哲学则因为"尚象"的传统,逐渐走向以象思维为中心的诗性思维道路。  相似文献   

16.
邵雍的哲学思想是典型的儒道互补的架构。其世界观和认识论具有道家哲学形式,其人性论和伦理学却以儒家观点为内核。邵雍极端重视艺术的社会道德功效,这秉承了儒家美学传统。但他又醉心于“吟咏性情而不累于性情。”这又带有深深的道家美学思想的烙印。他的美学思想既有重道崇实的一面,又有怡情悦性的一面。他深邃而复杂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美学思想有两个不同层次:诗的美学和乐的美学。诗的美学来源于礼,服务于社会,乐的美学根源于仁,关注人生。乐的美学高于诗的美学。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儒家遭到亘古未有之灾难.其内部原因是儒家的实际生活化特质和儒学的原发思想能力的丧失.儒学在21世纪的复活和复兴,要靠思想方式的复原和时中化,既拒绝西方中心论,又要在与当代西方哲理对话中再激活自身之长,批判高科技生存形态的非人-仁倾向,开发儒家六艺的哲理潜能,应对西方现代科学与民主的挑战,做出不失自家本性的调整,以求在全球化格局中的独立生存和适时发展.  相似文献   

19.
牡丹与寒梅:以两种花卉阐释唐宋士人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古代,历来有花卉鸟兽抒情明志的传统。在特定历史时期中,某种自然物象同特定的情感和意义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固的关系,经过社会的认同,物象便转化为人的情感符号而失去了自身客观性质的特征而成为时代的一种标志。牡丹与寒梅就是唐宋两代士人给予充分观照的审美对象,前者艳绚丽、神采外放,代表了唐代建功立业、开张扬厉的时代精神;后者瞿瘦淡雅,外枯中膏,可与宋人淡泊收敛,质朴深微的心态相契合。唐人爱牡丹,宋人重寒梅,从两种花卉的分析中,可对唐宋的时代精神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