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文化素质的涵义 要了解文化素质的科学内涵,首先应对“素质”和“文化”这两个概念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说明。“素质”一词己广泛散见于政府文件、学术论文和人们的日常用语中。那么,素质的含义是什么呢?从不同学科和不同的视角出发,“素质”一词有狭义、中义和广义三个层次的含义。狭义的“素质”概念“通常是指人生来具有的某些生理解剖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脑、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①这一“素质”概念主要是指先天生理素质,是生理学、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中义的“素质”是指人的未来发展的主体可能性。在日常的人际评价中,当我们讲某人在某一方面素质较好时,往往是指此人在某方面有很好的潜能或发展潜力,是成为某一方面高手的“潜人才”。广义的“素质”概念是指人的全部主体现实性,是指“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②教育学通常从广义上界定文化素质的内涵。目前,教育界非常流行的“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一词,我们应从广义上加以理解。 “文化”一词更是一个众说纷坛的概念。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克拉克洪在...  相似文献   

2.
“父”,如果不作狭义的理解,即不将其看作某种具体的个人而将其看作一种文化概念,它大致可有三种含义:一是相对自然,指文化。在谈到父爱与母爱的特征时,弗洛姆曾说,母亲是我们出生的地方,是自然、土地和海洋。“父亲不代表自然界,他却代表着人类生存的另一支柱,代表思想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原则的世界,游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并指引他步入世界之路的人。”母养父教,中国和西方都如此。二是指传统,相对于儿童自己指上一代人和上一代人的文化。这里的“父”指的是父辈(不一定就是父亲)及父辈的文化。三是指某种特殊的文化类型或文化的某些特殊方面。同是文化、传统,对下一代的态度不完全一样。有的文化强调儿童的自然成长,重视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人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阐明科学、技术与人文的关系与作用.科学是“求真”,“科学用逻辑和概念等抽象形式反映世界,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技术是“务实”,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还可包括相应的生产工具和设备,以及工艺过程).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其核心是求索人类生存的意义与价值.自然科学追求的是穷尽“自然的真理”;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穷尽“人生的真谛”,两者都是人类社会发展所亟需的.科学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理想.科学活动是人的一种理性活动.科学的理性包含着批判、怀疑、创新的精神:理性发展水平标志着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人类社会谋求持续协调、全面发展需要科技为动力,人文作导向.科技为人文提供依据,人文为科技确定目标.科普的社会责任是:“解读自然的奥秘;探究人生之真谛”.  相似文献   

4.
文化研究的跨学科特点决定了文化研究和美学研究有结合的必要和可能,尤其是和实践美学的结合,将会极大地促进文化研究的发展。实践美学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概念的把握,通过对实践过程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对“自由”的追求,来理解和阐释美学根本的命题。文化研究可以从实践美学中得到思想、观点和方法上的借鉴、吸收和融合。  相似文献   

5.
公民社会概念在西方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公民社会通常是指政治共同体或城邦国家,与之相对应的是人类的自然(或野蛮)状态。现代公民社会概念的出现是近代欧洲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相分离的反映,它包括了政治国家之外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它是由黑格尔在吸收了众多思想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并由马克思予以完善的科学概念。当代公民社会理论认为经济领域已从公民社会中分离出去,主张采取公民社会-经济-国家的三分法,指出公民社会应该主要由社会和文化领域构成。当代西方公民社会概念可以说是古希腊罗马以及17、18世纪英国人和法国人代表的古典公民社会概念与黑格尔和马克思等人代表的现代公民社会概念在当代的融合及发展。  相似文献   

6.
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他已经在自己的周围创造了被称为文化的第二自然。”机械工程师正是第二自然的创造者之一,他的本身就是创造美的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文化艺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产品的美学功能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决定产品的竞争能力。技术与美学的结合,已是当今时代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美学贯穿在机械工程师工作的每个环节中,也就是说,工程师每个环节的工作效果,都体现着他的美学素质。美学素质在产品设计中的功用机械…  相似文献   

7.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其人格代表了华夏文化豁达大度和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给人以“悦神悦志”的审美享受。本文从苏轼人格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两方面入手,认为苏轼人格立足于坚实的文化心理基础,代表了宋人立足社会的心理归隐方式,是宋代文人群体心态的反映;它具有风流标格、随物赋形、自然萧散、诙谐戏谑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美育纵横谈     
“美育”这个词是德国浪漫主义剧作家和诗人席勒(1759——1805)在其主要的美学著作《美育书简》(致丹麦亲王27封信,也译《审美教育书简》,1793——1794)里创造出来的。顾名思义,“美育”是“美学”的派生词。美学在传统上被看作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关于美和审美的理论,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1716——1762)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给予“美学”(Aesthetics)这个名称。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是感受或感性认识的意思,鲍姆嘉通把它同逻辑对立起来;逻辑研究的是抽象的、推理的或理性思维,而美学研究的是具体的感性  相似文献   

9.
198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著名印度血统美籍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教授(S.Chandrasekhar)曾经引用过英国著名传记作家沙利文(J.W.N.Sullivan)的一句话:“因为科学理论的主要宗旨是发现自然中的和谐,所以我们能够立即看到这些理论必定有美学价值。” 广义相对论的科学价值,通过半个多世纪的验证,已为现代绝大多数科学家和哲学家所理解所评价,人们已经写得够多的了。本文仅就爱因斯坦创建广义相对论的思路和方法来谈谈它的美学价值。 至于“对称”、“和谐”、“简单”作为物理学中美学标志的一般讨论,我已在拙文《物理学的美学问题》中提及,这里不再赘述。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美丽中国”这一热词,可以说是一个十分精当的美学表述,从美学的意义上阐发“美丽中国”,不仅有助于对“美丽中国”的准确把握,还有助于对“美丽中国”的深刻理解.“美丽中国”在以竹简书、绢帛书、纸质书、电子书等为载体的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不但是形体美和线条美及色彩美等自然美、社会斗争美和生产劳动美及日常生活美等社会美、画面美和意境美及神韵美等艺术美、对象奥妙美和过程严谨美及成果新奇美等科学美的相生相谐之美,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美、思想美、情操美、德性美、心灵美、精神美的大雅大俗之美.  相似文献   

11.
《全国公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所提出的科学素质概念,是一个极其基本、极其核心的概念。这一概念不仅侧重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而且,以公民运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作为出发点和和落脚点。对于普通公民来说,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主要是指掌握和领会科学方法的精髓;树立科学态度,主要是指具有端正的科学态度;崇尚科学精神,主要是指逐渐培养普遍怀疑的态度、充分尊重事实的客观立场、严密逻辑思维的原则和继承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等等。  相似文献   

12.
(一)沼泽学无疑是研究沼泽的科学,但什么是沼泽却有不同理解。由于沼泽概念上的混乱,这门科学的正常发展与深化受到了阻碍,而且造成研究方法上的困难,任务也难于明确,甚至影响它成为一门独立科学。沼泽是一个复杂的地理综合体,许多科学都对它进行研究,并从不同科学角度赋予沼泽以不同的概念。如水文学家认为“沼泽是土壤水分过饱和的地表”(A.Д.杜巴赫),或“沼泽是指任何地区一年中大部分时间被水所饱和,土地上淹有薄层的水分”(美国H.李斯)。植物学家则把沼泽理解为一种隐域的植被型(B.B.阿略兴)。土壤改良学  相似文献   

13.
实践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一种双向对象化过程,体现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两个不同的向度。“自然的人化”是实践美学的重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重要观点,新实践美学强调长期被忽视的“人的自然化”,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意义,恢复了实践作为双向对象化过程的完整性,体现了新实践美学的发展和完善,同时又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相契合。  相似文献   

14.
如同歌德(1749—1832)是启蒙时代欧洲最优秀的诗人一样,索尔·贝娄(1915—)被公认为当代美国文坛最优秀的作家。歌德创造的浮士德形象是欧洲启蒙精神的象征,贝娄创造的赫索格形象是当代西方社会知识分子的代表。因而,对比浮士德与赫索格的精神与命运,可以大致透视出资本主义文化精神的嬗变。在此,我采用狭义的文化概念,即指由文学、艺术、宗教和思想组成的负责诠释人生意义的部门。 一、从“有为”到“独白”  相似文献   

15.
理性的能力——主要指抽象和概括能力,是人类创造文化的前提。但是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理性的活动又常常是富有“个性”的,对于不同的民族说来尤是如此。 人文科学的究成果表明:在远古时代东西方的原始初民都是以神活、占筮、图腾壁画、文字等具体的形象来表示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值得提及的是,在当代的条件下东西方是难以互通的。但是在今天,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变得小”了,于是又开始了“新的综合”东西方文化开始了撞击。只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才发现:东西方的思维性格是那样的不同(限于论题,只在美学思维特点上展开讨论)。在西方,严密的概念系统、范畴格局以及超功利的逻辑运演等等构成了极抽象的思维品格。在东方,则是具象的会意、模糊的非确指以及由此导致的不能运演的板块性,这些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的思维品格——“悟性”。那么,东方的这种思维特性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影响如何?对艺术实践的指导作用如何?以及价值如何?这些正是本文要讨论的论题。  相似文献   

16.
“诗意地栖居”是生态美学的重要命题之一。在广义的生态美学概念下,它是指在生态平衡的立场上,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审美地生存”。《丁登寺旁》和《前赤壁赋》作为东西方山水作品的代表,都表达了人与自然“诗意地栖居”的生态美学观念。但前者受“泛神论”的影响,而后者受到“佛老”思想的影响,在实现“诗意地栖居”的方式上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中一个最基本、最常用的概念——所有制,其实际意义往往是含混或被曲解的。与此相关,所谓“私有制”和“公有制”概念更常常张冠李戴或似是而非。在马克思看来,所有制就是人们现实存在着的社会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所有制不是对社会生产关系某一部分的概括,而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从斯大林以后,流行的观点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看作所有制的主要甚至全部内容。但世人依此理解了多少有关所有制的问题呢?让我们认真看看“公有制”和“私有制”问题。如果说“公有制”是指从几个人乃至整个社会共同财产的一个长长的系列,那么“私有制”无论如何不能被认为仅指社会个人的财产所有关系。  相似文献   

18.
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马尔库塞的艺术政治理论是其“批判的社会理论”的逻辑归宿,是其晚年思想的核心。马尔库塞晚年之所以从政治上的激进主义转向文化艺术的批判,是因为他认为“心理上的压抑、哲学上的理性、美学上的表现和高级文化的优越感,都是资产阶级社会统治的对应表现”。这种在深层革命结构上的对应性,促使马尔库塞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  相似文献   

19.
当今的文化有三大系统,即美国文化、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美国文化是当今西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文化保留了原有的特色,但又具有新的时代精神内涵;日本文化则代表中西文化的融合与结合。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伦理(人文)精神,西方文化的核心是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充分发扬人性的崇高,从而造成一个美与善的社会,但“见人不见物”。科学发扬人的智慧与知识,在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了肯定。但“见物不见人”。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整合,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纯文学”自产生以来就存在着颇多的争议,这些争议既包含有纯文学本体上的论争,也涉及到与纯文学相关的文化、哲学、美学、语言学、历史甚至宗教、心理学等诸多方面的异议。本文把纯文学具化为“内环境”和“外环境”两部分,并试图从美学(狭义上而言)、语言学、哲学、历史(广义上而言)和社会等五个范畴入手来粗略地考察其在当今中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