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常把眼睛誉为“心灵之窗”,借助眼睛,我们可以看到多姿多彩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但你知道吗?构成人体生命大厦的细胞,也长有极为灵敏的“眼睛”呢! 长在细胞上的“眼睛”,就是细胞膜上的受体。包裹着细胞的一层薄薄的细胞膜,是由脂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构成的,好像是细胞穿的一件“衣裳”。在这件外衣中的蛋白质和糖蛋白,专门负责识别和接受外来的抗原、激素、毒素等大分  相似文献   

2.
大数之谜     
“天”外有“天”!这是人们常用的一句口头语.但是,“天”外果真有“天”?在我们观察到的宇宙(或曰总星系,以下简称宇宙)之外,果真还有其他的宇宙吗?如果有,表征这些不同宇宙的,又应该是什么?物理学能有助于我们回答这些问题吗? 要讨论这些问题,得从物理学最基本的特征谈起.  相似文献   

3.
《科学通报》1965,10(4):283-283
目前,一场轰轰烈烈的设计工作的革命运动正在全国广泛展开。设计工作人员在党的领导下,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既为国家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中重大的工程技术问题,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又接受了锻炼,提高了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我们现在发表“自力更生方针的又一重大胜利”和“设计工作上的一场革命”两篇文章。它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一些问题:正确的研究课题从那里来?科学研究工作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我们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呢?还是打破常规,突破框框,使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跃居世界的前列?这两篇文章,虽然讲的是设计工作,但考虑问题的思想、方法,对我们科学研究工作者来说,也是很有启发,很有教育意义的。  相似文献   

4.
吕斌 《科学之友》2006,(8):68-68
妞妞,4岁。妞妞妈妈最近很心烦。原来,阿姨在妞妞4岁生日时送给她一件粉色的连衣裙,穿上后像小公主。妞妞特别喜欢,天天吵着要穿公主裙,更让妞妞妈妈心烦的是:一旦妞妞穿上这条裙子,就死活不肯换下来。妞妞妈妈疑惑了:妞妞是不是得了恋物癖啊?同样4岁的丽拉,每天形影不离的不是她的妈妈,而是她的一块白色小毛巾。毛巾的白色已经被漂洗得没有光泽,而且由于长时间使用,已有些破旧。丽拉没事干的时候,就咬着她的小毛巾。有人好奇地问丽拉妈妈“:你女儿是不是有恋物癖啊?”妈妈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她从小就这样。”  相似文献   

5.
杨家将确有其人乎?杨家将的故事确有其事乎?对于这两个问题一直以来专家学者总是争论不休。其实对于这两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待:一是历史上的杨家和杨家事,二是传说中的杨家和杨家事。  相似文献   

6.
未来的建筑物将能“穿上”可变形而且能够产生能量的“外衣”,看起来就像是穿上了蓝色粗斜纹棉布。发展这种“外衣”的加拿大公司说,“外衣”可以根据建筑物的形状随意变形,这样的设计大大增加了能产生太阳能的有效区域面积。发明者希望这种可创造能量的材料能使建筑师在设计复杂、有“曲线”的建筑物时,建筑物的表面仍然能够携带太阳能电池。我们可以想象有这么一天,像音响和手机电池这样的个人消费品可能也会利用“粗斜纹棉布———动力”来充电。与传统的太阳能电池不一样的是,这种新式又价廉的材料并不是以刚硬的硅板为基础。实际上,它…  相似文献   

7.
海燕 《科学之友》2007,(17):32-34
杨家将确有其人乎?杨家将的故事确有其事乎? 对于这两个问题一直以来专家学者总是争论不休.其实对于这两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待:一是历史上的杨家和杨家事,二是传说中的杨家和杨家事.  相似文献   

8.
正你听说过太平洋中巨大的“垃圾岛”吗?它的存在提醒着我们,海洋的塑料污染已经相当严重。那么,海洋中的塑料到底有什么危害?我们又该如何治理塑料污染问题呢?可怕的“垃圾岛”太平洋中分布着星星点点的岛屿,其中有一座“岛”十分特别:它面积广阔却很难被发现,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位置,更奇特的是,这座“岛”竟是由垃圾构成的。这座“垃圾岛”并不是真正的岛屿,而是被称为“太平洋垃圾带”的垃圾聚集区域。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神话故事中,许多都有着关于隐身术的描写。那些神通广大的神仙凭借着隐身术来无影,去无踪,着实令人羡慕。其实,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肉体凡胎的普通人依靠科技手段也能实现“隐身”。2003年1月,日本的一位教授就向人们展示了他研制的“隐身风衣”。人们只要穿上这件“隐身衣”,身体便会瞬间消失。原来,这件风衣是用一种特殊的反光材料做成的。风衣里面安装有无数的摄像头。这些摄像头能够将穿风衣者身后的景物拍摄下来,然后投影到风衣的前面,这样就使人眼睛产生错觉,以为穿风衣者变成了透明人,我们能够透过他的身体看到他身后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一所知名大学创新思维研究中心的王教授,在一次演讲中,几句开场白后,拿出一个苹果,一根塑料管,问大家:“用什么方法可以将塑料管穿过苹果?”会场顿时活跃起来,有人说用钢条将苹果打通后在将塑料管穿过去,有人则讲先将苹果煮熟了再用塑料管穿过去……王教授将大家提出的各种方式逐一排除后,又问大家:“还有什么办法能将塑料管穿过苹果?”听众面面相觑,大惑不解,都以为根本无法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将塑料管穿过苹果。这时,王教授意味深长地笑了笑,众目睽睽之下,直接用塑料管去穿苹果。而且没有花多大气力,就顺利地将塑料管穿过了苹果。大家正瞠目结舌时,王教授再一次发问:“在没有尝试一下的时候,你凭什么就认定塑料管不能穿过苹果呢?”  相似文献   

11.
关而 《科学之友》2004,(12):66-69
出租车是由上世纪50年代零星散布在街头的人力三轮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机动三轮车演变而来的。改革开放不久,一种名为“天津大发”的面包车以其容量大、价格低的优势迅速代替了三轮车,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任真正意义上的出租车,它就是后来占领很多城市,为出租业作出很大贡献的“黄面的”。上世纪90年代,一种排放量达到欧Ⅱ标准、外形趋向于卧式的夏利车开始风靡崛起。一时间,出租业有了车型的竞争。显然以夏利上一个档次的优点在这次竞争中大获全胜,结局以政府封杀黄面的而告终。随后而来的是出租车的繁盛。捷达、富康成为很多城市的新风景线。时尚的外形和较高的配置让人们对夏利刮目相看,甘心情愿地让出大股,于是捷达、富康堂而皇之地做了出租业老大。江山代有新车出,各领风骚五六年。出租车又迎来了新一轮的改革,前景如何,也许将会三分天下或是百家争霸各显其能吧!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但是对于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还得从我们进化成人的过程中讲起。教育—从特权走向大众人类之所以能够在数百万年的演化竞赛中胜出,成为有史以来最聪明的物种,是因为我们拥有一颗相对于我们的身体来  相似文献   

13.
《镜花缘》中,唐敖、林之洋、多九公到了岐吞国,费了千辛万苦,得来一张音韵表反复研读,居然弄明白这张表的道理。林之洋用“空谷传声”之法先拍12拍,略停拍1拍,又略停拍了4拍。于是就猜出这是音韵表的第12行、第1字,是“方”字,再4拍是方的第4声,所以是“放”字。 这就像一个密电码的传递,与今天的电报相比有十分相似之处。“空谷传声”是古代传递信息的方  相似文献   

14.
42岁的女交警孙瑞难得周末有机会穿高跟鞋,但每次她都痛苦异常。因为龟裂的脚后跟不仅让她的脚看起来又粗又脏,而且开裂的伤口比刀割还难受。而她才17岁的女儿也有相同的困扰。这是怎么回事呢?脚跟龟裂是由于角质厚我们的脚跟由于支撑了全身的质量,又必须经常活动,这些摩擦常会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证明了在气功师施放“外气”30分钟这一条件下,学习大鼠海马组织中的cAMP含量产生了变化,其结果令作者得出了气功“外气”有抑制学习的作用。这一结果无疑应该引起各方面的注意。但如果发功时间是20分钟、10分钟,又会如何呢?如果气功师在发功时加上了不同的意念,又会得到什么结果呢?  相似文献   

16.
瀚空夜谭     
刘伟 《科学之友》2002,(3):42-44
(一) 睡得正酣,铃声大作。迷迷糊糊摸到闹表,狠压止闹开关。铃声依旧,又赶紧抓电话。是谁非要半夜吵人? “喂——”我拿起听筒,有气无力。“喂,丁娜!”电话另一头的声音响亮而兴奋——是在空间探测局工作的纪恩。我们一同在南方小镇长大,上大学后才各奔东西。“哎——,你这家伙,几个月没消息,大半夜突然来个电话,什么意思?”这个爱制造惊喜的男孩儿,准有好事要讲。  相似文献   

17.
又见三月天     
人间三月天,正草长莺飞,烟柳满城。在地球这个季节转换、变化纷繁的三月,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发现也令人惊喜重重,用高科技的手段又一次揭开了神秘宇宙的一角面纱,让我们得以窥见其又一面瑰丽的景象和扑朔的容颜……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天文望远镜再现了地球诞生的范本;太阳系是否还存在着第10颗行星,长期以来太阳系9大行星的定论是否开始面临挑战?已经进入迟暮之年的“哈勃”望远镜为人类捕捉到了宇宙中早已寿终正寝的星系始祖;超越天文学理论上限的新型“黑洞”被“钱德拉”望远镜推到科学家面前;火星上有过水的迹象一次又一次地显露,那么到…  相似文献   

18.
“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器登陆火星已经一年多了。它们在火星上还好吗?它们在火星上发现了什么?它们会在火星上一直“漂泊”下去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勇气号”和“机遇号”在火星上的一年。  相似文献   

19.
舟野 《科学之友》2003,(10):23-24
近一个月来,人类与火星进行了空前的亲密接触,又是6万年来的“兄弟相会”,又是火星大冲,又是“火星穿月”。地球人的眼睛被吸引到了遥远的火星。可你对火星又知道多少呢?本刊编发《为什么选择火星》一文,也许能有益于你。  相似文献   

20.
Haze.  RM 《世界科学》1996,(1):19-21
超高压和新材料──新时代的“炼金术”RobertM.Hazen著朱雄摘译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每天感受到的身体上的压力是相对适中的。从地球表面向上延伸到超过48千米的空气柱会对每个人或每件事物施加每乎方厘米1千克的力,这个力被定义为1个大气压或压强的单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