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确定氮肥对不结球白菜生长及品质的作用效果,采用室内盆栽的方式,以不施用任何氮肥为ck,研究了施用CO(NH2)2,NH4HCO3,(NH4)2SO4,NH4Cl,NH4NO3等氮肥对不结球白菜生长状况及品质作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比较,施用氮肥使不结球白菜的鲜重、叶绿素含量、硝酸盐含量、氨基酸态氮含量均有所增加;使V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有所降低。其中,施用(NH4)2SO4能显著提高不结球白菜鲜重和叶绿素的含量;施用NH4NO3显著提高不结球白菜的硝酸盐含量,并使不结球白菜的Vc含量降低得最少;施用CO(NH2)2使不结球白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的最少;施用NH4Cl对不结球白菜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施用不同的菌糠复合剂,定期测定不结球白菜的株高、鲜质量、干质量等指标,收获时测定不结球白菜体内硝酸盐含量,研究菌糠复合剂对不结球白菜生长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相比,施用链霉菌(Streptomycessp.)、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herium)+菌糠处理可显著增加不结球白菜的株高,提高鲜、干质量,硝酸盐含量极显著低于施用尿素处理。  相似文献   

3.
菌糠复合剂对不结球白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确定菌糠复合剂对不结球白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施用不同的菌糠复合剂,定期测定了3茬不结球白菜的株高、根长、叶片数及产量。结果表明:菌糠复合剂可以促进不结球白菜生长、增加产量。其中,以含有链霉菌(Streptomycessp.)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herium)的微生物组合1 菌糠处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不结球白菜种质创新及资源信息管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Makino)抗性育种、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克隆和转基因育种、遗传图谱和DNA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以及种质资源信息管理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不结球白菜种质创新和管理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分子标记的分类和特点,以及在不结球白菜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数量性状座位(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s)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领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分子标记在不结球白菜遗传改良和辅助育种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对该研究领域提出了一些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不结球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chinensis Makino)"矮萁苏州青"子叶为外植体,研究了激素浓度和AgNO_3浓度组合对不结球白菜离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导不定芽形成的最佳培养基为MS+0.3 mg/L NAA+5 mg/L 6-BA;在此基础上添加5 mg/L AgNO_3可显著提高不定芽的诱导频率,芽诱导频率高达31.3%;生根最佳培养基为含有0.3 mg/L NAA的1/2MS培养基.该研究初步建立了"矮萁苏州青"的植株再生体系,为用基因工程手段开展不结球白菜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描述了结球白菜苗瑞细胞中淀粉粒的含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是: 结球白菜苗端在分化和形成叶原基的过程中,淀粉粒主要积累于肋状分生组织细胞中,且随苗端产生叶原基活动的加强而增多;随营养苗端向生殖苗端的转化,其淀粉粒的含量明显减少,转化完成后的生殖苗端细胞中,极少见到淀粉粒。由此可见,淀粉物质的积累和变化与叶原基的分化形成及白菜包心结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结球白菜组培再生苗玻璃化问题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培养基组份和培养条件两方面对结球白菜玻璃化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初步认为激素浓度和琼脂浓度是影响结球白菜玻璃化的主要原因,在一定范围内,降低BA、NAA浓度、提高琼脂浓度,不会影响芽的分化率,却有利于正常芽的分化形成;而改用通气性好的一三角瓶或降低AgNO3浓度,对抑制玻璃芽的发生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结球白菜SSR引物的高效开发及其通用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改进的ISSR-PCR分离不结球白菜基因组微卫星,进行两步PCR,分别设计出SSR两端引物IP2和IP3(即SSR引物对),SSR引物产率为12%,明显高于传统方法.不结球白菜SSR序列以(GA)n为主,占70%.将69对SSR引物用于芸苔属其它8种作物的扩增,97%引物有显著扩增,扩增率最高的为四倍体白菜和甘蓝(85.5%),最低的为青花菜(49.3%).10对为通用引物,在所检测的8种作物中片段大小一致,其余的扩增片段和数目差异较大,表现出较为丰富的多态性.尤其是在C基因组的甘蓝和花椰菜上,最多可检测到5个位点,表明运用lSSR-PCR开发出的引物多态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以不结球白菜耐热自交系‘高华青’、‘苏州青’和热敏自交系‘矮脚黄’为试验材料,利用RACE技术克隆得到不结球白菜BcPLDγ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基因进行信息学分析,并采用qRT-PCR技术对热胁迫处理条件下不结球白菜叶片BcPLDγ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BcPLDγ基因的cDNA全长为2736bp,其中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905bp,共编码634个氨基酸.该蛋白不存在信号肽序列,预测相对分子量为71.59kD,理论等电点为6.73.BcPLDγ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由α-螺旋、延伸直链、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4种形式构成.该蛋白含有一个植物PLD特有的C2结构域和一个PLDc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BcPLDγ蛋白与同属植物的进化关系相近,其中与甘蓝型油菜进化关系最近.热胁迫处理条件下,3份试验材料中BcPLDγ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并于12h时达到峰值,且上调趋势与试验材料的耐热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镉铅对泥鳅组织转氨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了镉(Cd^2+)、铅(Pb^2+)以及两者联合(Cd^2++Pb^2+)作用对泥鳅肝胰脏、肾脏及鳃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2+或Pb^2+暴露量的增加,肝胰脏、鳃GPT和GOT活性先升高后下降,而肾脏转氨酶活性则随Cd^2+质量浓度的升高而明显下降(P〈0.05或P〈0.01),随Pb^2+质量浓度的升高而极显著升高(P〈0.01).Cd^2++Pb^2+各质量浓度处理均引起组织GPT活性极显著下降(P〈0.01);而GOT被低质量浓度Cd^2++Pb^2+诱导,暴露量增加时又被明显抑制(P〈0.01).Cd^2+对泥鳅组织转氨酶活性毒性作用大于Pb^2+,Cd^2++Pb^2+联合抑制作用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低质量浓度处理条件下,肝胰脏和鳃GOT及GPT活性受抑制明显;高质量浓度处理条件下,3种组织的转氨酶活性受抑制情况相似.  相似文献   

12.
应用半静态双箱式生物模型,考察Pb2+对柄海鞘代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0.01mg/L的Pb2+可促进柄海鞘的氨排泄,高浓度则使柄海鞘排氨率降低;0.01和0.05mg/L的Pb2+可以提高柄海鞘的清滤率,0.2mg/L则抑制其滤水作用;Pb2+对柄海鞘的氧氮比表现出与浓度相关的抑制作用.Pb2+影响柄海鞘几种代谢酶的活力,对碱性磷酸酶和Na+-K+-ATP酶活力均表现出与浓度相关的抑制作用;暴露于Pb2+溶液后,其SOD活力先降低后回升.以柄海鞘的代谢指标:氧氮比、碱性磷酸酶、Na+-K+-ATP酶和SOD活性作为海域污染的生物指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以鱿鱼墨黑色素为吸附剂,分别研究鱿鱼墨黑色素添加量、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和溶液pH对Pb2+、Cr6+清除率的影响,并测定静态吸附等温线方程。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添加鱿鱼墨黑色素能有效吸附Pb2+和Cr6+,吸附15 min时,鱿鱼墨黑色素对Pb2+和Cr6+的清除率均大于85.00%。鱿鱼墨黑色素对Pb2+清除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是对Cr6+的吸附作用在35℃最强。当溶液pH 5.0时,Pb2+的清除率低,溶液pH 4.0~6.0时,鱿鱼墨黑色素能有效地吸附Cr6+。鱿鱼墨黑色素对Cr6+吸附作用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线方程,而对Pb2+的吸附仅与Langmuir等温线方程相关性高。  相似文献   

14.
黄孢原毛平革菌菌丝球对Pb2+的动态吸附及其洗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了黄孢原毛平革菌菌丝球对铅离子的动态吸附及其洗脱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流速、温度、溶液pH值和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动态吸附有很大影响,饱和吸附量为20.19mg.g-1,比同样条件下的静态饱和吸附量(23.96mg.g-1)稍低.洗脱液流速和洗脱温度对洗脱速率有较大影响,洗脱率在90%以上(最高可达97.16%).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比固态CaHPO4直接水解法和高浓度化学沉淀法,在低饱和状态下合成了羟基磷灰石.通过等离子发射光谱(ICP)、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IR)、热重(TG)以及扫描电镜(SEM)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其在脱除重金属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所得产物的组成和形貌均与人骨相似,为缺钙的碳酸盐型羟基磷灰石;其对高浓度的Hg2+、Pb2+、Cd2+、Cr3+和低浓度的Pb2+、Cd2+、Cr3+有较强的吸附,对Cr2O72-和AsO33-则没有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岩石对Zn^2+、Pb^2+的竞争吸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紫外一可见分光光度法以及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岩石静态吸附Pb^2 、Zn^2 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砂岩从含Zn^2 的溶液中吸附Zn^2 、从Pb^2 和Zn^2 混合溶液中吸附Pb^2 和Zn^2 以及角砾岩从Pb^2 和Zn^2 混合溶液中吸附Pb^2 的过程均是类分形的;角砾岩和砂岩对铅的吸附速率大于锌,在铅存在的情况下锌的吸附能力减弱;角砾岩和砂岩对铅离子的吸附量相差不大,但角砾岩对锌离子的吸附能力强于砂岩。  相似文献   

17.
以衣藻和微囊藻的混合培养来模拟水体生态系统的浮游植物群落,研究了pb2 不同质量浓度对水体生态系统中衣藻和微囊藻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显示,其优势种随pb2 质量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在乙酸铅低质量浓度下铜绿微囊藻为优势种,而在乙酸铅高质量浓度下衣藻变为优势种.测定了pb2 不同质量浓度对衣藻和微囊藻的生长、叶绿素a含量以及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囊藻在乙酸铅低质量浓度污染下生长速度较快,而衣藻对Pb2 高质量浓度污染的耐受能力较微囊藻高,这可能是导致衣藻和微囊藻混合培养的培养体系结构随环境Pb2 污染强度而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Pb~(2+)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平衡透析和差示吸收光谱法详细研究了Pb2+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平衡透析研究结果表明,Pb2+与HSA的相互作用明显受到缓冲溶液pH影响,在pH 6.3和pH 5.4时,Pb2+在HSA上的强结合位点数分别是2.1个和1.1个,弱结合位点数分别为7.0个和2.4个,通过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Bjerrum方程,首次报道了Pb2+-HSA体系的逐级稳定常数,Hill系数表明Pb2+与HSA的结合具有负协同效应.使用差示吸收光谱法研究物质的量比为1∶1的Pb2+-HSA体系的电荷转移谱带,发现组氨酸咪唑基是Pb2+在白蛋白中的优先配位基团.进一步根据Zn2+与Pb2+竞争结合HSA上的强结合位点,推断Pb2+在HSA中优先结合位点是位点A.  相似文献   

19.
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研究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附和富集,不同的微生物浓度,玉米、芥菜、蓖麻对重金属(Pb、Cu)的吸附各不相同.结果表明,玉米、芥菜、蓖麻在不同浓度微生物作用下对Pb、Cu均有吸附.同时,微生物浓度的改变使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各种形态之间发生了转化.  相似文献   

20.
In the present work, we report a label-free fluo- rescence turn-on approach for the sensitive and selective sensing of Pb2+. Pyrene with one positive charge was used as the fluorescent probe, and thrombin aptamer (TBA), which was a G-rich oligonucleotide, was employed to form G-quadruplex with lead(II). When TBA and Pb2+ were mixed with lead(II) in an aqueous solution, it was folded into a stable G-quadruplex. Subsequently, a single-stranded nucleic acid-specific nuclease S1 was added. The G-quad- ruplex stabilized by Pb2+ lead(II) had markedly a significant resistant ability to nuclease S1 digestion. However, in the absence of Pb2+ lead(II), no quadruplex or less stable quadruplex was formed and TBA was digested by nuclease S1 in 3 min under the optimized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Finally, pyrene probe was Pb2+ lead(II). Electrostatic mixed with oligonucleotide in interactions between oligonu- cleotide (a polyanion) and the probe induced the aggregation of the probe, which in turn produced strong emission of the strong pyrene excimer emission. The intensity of the induced excimer emission wa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the amount of Pb2+ added. Our approach shows good selectivity and sen- sitivity for the detection of Pb2+ with a limit of detection limit as low as 800 n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