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味”是中国古代审美体验的基本方式,这种源于《老子》哲学体道方法的审美体验方式具有心灵感受性、新颖独特性、主客共感性及思维想象性等特征。“味”所揭示的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对于古今文学艺术的创作都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因而,在今天,“味”这种审美体验方式仍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感悟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特殊审美思维方式。中国古代诗人在创作中都非常注重强调传达悟的境界 ,这种境界的到达无需借助逻辑思维 ,而是通过顿悟与渐修这两种不同的感情方式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人化批评是传统批评中极具特色极富魅力的批评方式,它不仅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审美经验的完整性和模糊性的传达,调动读者艺术想象的建构性,而且还具有独一的批评效能。作为植根于华夏体验美学的文学观念,极具贡献地促进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的形成。人化批评不仅开拓了人的生命内部审美时空,并凭此观照外部时空的审美,形成华夏美学天—地—人三才统一的整体审美格局  相似文献   

4.
从审美方式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从审美思维方式和审美价值取向的角度去审视中西文化的特征,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许多差异。中国文化在艺术传统上坚持以善为美的原则,其核心是尚善;而以古希腊为源头的西方文化则坚持以真为美的原则,其核心是求真。中国文化在艺术追求上是以“韵”为旨归,而西方是以“美”作为其最高审美范畴。本文以审美方式为切入点旨在通过研究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以及原因、意义等,对中西文化内在特殊性进行初步的宏观的考察,以便对中西文化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5.
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在中华元典中已有所体现。这种思维方式影响了古代文学理论的诸多范畴,并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象批评。“意象”与西方文论中的“原型”具有相通之处,但中国的意象批评更注重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6.
在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审美体验是音乐欣赏的中心环节,它包括三个过程:一,音乐审美体验是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二,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情感的作用尤其重要;三,音乐审美体验过程中的共鸣现象。在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审美理解是整个音乐欣赏活动的最高阶段。音乐审美理解过程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情感、体验与思维、感知与理解融为一体的精神活动。  相似文献   

7.
数码艺术是技术与美学、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数码艺术家将其非凡的想像力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显示出其特有的艺术内涵、思维和存在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创造观念和审美趣味,其审美特性与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美学范畴意境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中国神话思维理性成分不足,这正契合于意境的运思与言说方式。“伦理型”的中国哲学,其整体和谐观念与动态相因观念导致了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独特把握,形成了讲求直觉体悟、物我合一、虚实相生等意境特质。禅宗直觉体验、瞬间顿悟、玄妙的表达、活参领悟等思维方式与意境的运思与表达方式异曲同工。另外,中国汉字的象形表意功能,也促进了意境的孕育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艺术美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了佛教禅宗非逻辑思维深刻的影响。禅宗之渐顿思维、禅定思维、明心见性说直接作用于中国艺术的创作和审美,形成了中国艺术美学的灵感思维、形象思维、虚静思维、文即心学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哲学乃美学之母。道家哲学主要是以“道”为本体的思维观、宇宙观、人生观对中国美学产生影响的。把握了“道”与中国美学的关系,也就说明了道家哲学与中国美学的关系。“道”决定了中国人对艺术的本体认识;“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定热;“道”的思维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发展;“道”奠定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1.
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只有通过人的主体体验和主体评价才能转化为审美价值。阐述了蒙古族史诗作品集中体现出的蒙古族早期审美理想,审美评价以感知为尺度的评价和意象为尺度的评价为主。这种评价方式符合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园林基本上是感性的、写意的,强调自然、野趣、情感、想象,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而西方园林则基本上是理性的、写实的,强调人工、图形、秩序、规律,以一种天生的对理性思考的崇尚而把园林也纳入到明晰、精确、严谨的科学范畴。分析比较中西园林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思想,对传统造园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从学生学习数学审美感知力,数学审美的想象力,数学审美情感活动能力以及数学审美评判力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绘画和戏曲,虽属不同门类的艺术,但所体现的“观物取象”的审美观照,“写意”“摹情”的艺术观,“传神”的审美追求,“意象”的形象思维,“虚实相生”的手法等民族美学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从学审美的本质和特征、学的审美功能和审丑效应、学美感的传达和接受、学形式和风格的审美情趣、民族宗教与学审美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古代学审美理论的研究范畴。旨在建构具有民族性、大众性、科学性的学审美理论,使之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本土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杜夫海纳的审美对象理论是在批判和继承现象学美学家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将审美对象看作是一种知觉对象,认为审美对象是一个层级性的结构性存在,是由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和为我们的存在相互关联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他企图从根本上纠正现象学此前的审美对象理论主观化的错误,恢复意向性在审美对象理论中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教师自身、师生关系以及英语语言三方面探讨如何将美育渗透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以逐渐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从审美的角度看,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美学根据和情感内涵,构建和谐社会符合人类的美好理想和中国传统美学精神。这种和谐美的建构首先需要一种和谐的社会性格基础。审美化的、平和的情感教育能够使人按照和谐美的思维方法协调个体在人格与心理结构等方面的平衡,培养出具有高度健全的人格和思想的实践主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塑造和培养具有和谐人格的大学生,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因此,教师要以情感教育为重点,创新审美教育的方式方法,引导大学生塑造和谐的人格。  相似文献   

19.
书法艺术风格是绝对美学理念通过主体书法实践行为的最佳感性形式显现。在概念内涵上,风格不是单纯的材料特征,但不同的艺术门类和材料影响到风格的形成;风格不是书法主体的任意所为,但又必须包含主体的美学理念;风格具有美学理念上的最高追求,不仅具有普适性,而且包含书法主体的创造性。书法艺术风格受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可以先验演绎出阳刚、阴柔以及中和之美,并被书法艺术史和书法美学理论史所证实。  相似文献   

20.
大学语文教学应在审美教育中突出理性感知 ,把学习知识与品德熏陶结合起来 ,着重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在审美教育中突出专业特色 ,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法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从而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