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空心墙体的静态热阻计算考虑了对流和辐射时热阻的影响,并用非稳态传热理论和计算机模拟分析的方法,利用传递函数法求解新型节能空心墙体的传热过程,计算某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传统实心墙体和新型空心墙体)的全年逐时能耗和总能耗,并根据计算结果进行节能分析和经济性分析,得出:建筑物采用节能空心墙体与传统实心墙体相比,夏季节能27.19%,冬季节能23.92%,其投资可在10a内回收。  相似文献   

2.
针对空心静叶蒸汽加热除湿过程中加热蒸汽侧凝结换热、叶片固壁热传导以及主流蒸汽侧沸腾换热的传热特性,开展了平板蒸汽加热除湿实验和一维理论分析。研究了主流蒸汽马赫数和加热温差对传热特性的影响,并基于实验数据拟合了蒸汽加热除湿过程的综合传热系数关联式。研究结果表明,一维理论分析得到的综合传热系数与实验值偏差小于10%,可用于汽轮机空心静叶蒸汽加热除湿的方案设计中。主流蒸汽马赫数的增大有利于叶片外表面的水膜蒸发,从而增大主蒸汽侧的沸腾换热传热系数,马赫数为0.28、0.31时,主流蒸汽沸腾换热的热阻最大;马赫数为0.42时,固壁导热过程的热阻最大。主流马赫数是影响综合传热系数的主要因素,加热温差的影响很小,马赫数为0.42时的综合传热系数达到马赫数为0.28、0.31时的2倍左右。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用于腐蚀性乏气余热回收的新型无管束磨损的间热式换热器——双室流化换热器.类比壳管式换热器传热分析,对其传热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研究表明,换热器总热阻由两流化床气固换热热阻和颗粒循环流动传热热阻串联而成;颗粒流量在一定范围内可控制其传热过程;加大气流速度,增加床层横截面积,选用大颗粒及加大颗粒流量等均可强化其传热.为后期研究其传热特性及工业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空心节能墙体砌块,应用二维热阻图改进传统的一维传热估算法求解热阻图中各节点能量方程得出了墙体砌块传热特性。分析墙体黑度ε对传热的影响可知:随ε增大,孔洞中辐射换热作用增强,对流换热减弱,一般材料的墙体砌块辐射换热量和对流换热量与砌块总换热量之比均为35%左右。单排孔砌块的热阻不一定高于无孔砌块的热阻,但两排孔砌块可比无孔砌块节能29%。计算与测试结果的比较表明计算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流化床换热防垢节能技术与两相闭式重力热管相结合,设计并构建了蒸发段上移的铜/水-碳化硅三相闭式重力热管.分别采用水和碳化硅颗粒作为液相和固相工质,考察了冷却水流量(50~75 L/h)、充液率(15%~30%)和加热功率(100~300 W)等操作参数对闭式重力热管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碳化硅颗粒的加入可以明显地降低蒸发段上移的闭式重力热管的总热阻,强化传热.实验范围内,总热阻减少率最大为33.8%,相应的充液率为FR=20%,加热功率Q=200 W,冷却水流量W=100 L/h.在较低的冷却水流量下,两相和三相闭式重力热管的总热阻随着冷却水流量的增加明显减小,然而,随着冷却水流量的进一步增加,总热阻减小的幅度降低.加热功率较低时,三相闭式重力热管的总热阻随充液率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加热功率较高时,总热阻随充液率的增加呈现出波动的趋势.构建了操作参数对总热阻减小率影响的三维图.研究结果有助于促进三相闭式重力热管的工业应用.  相似文献   

6.
封闭空气层热阻的理论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空气层传热机理出发,求得了空气层热阻的理论解,在理论上证明了空气层存在最大热阻的特性,为在建筑热工领域更为科学地运用空气层节能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新型节能墙体的动态传热反应系数法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有限差分法求解新型节能墙体砌块三维温度场的热阻,使得计算结果准确地反映了墙体砌块的静态热工性能,用不稳定传热理论和计算机模拟分析了空心墙体砌体,通过比较当量密度法和当量厚度法,确定了传热反应系数项数的确定值,进一步完善了传热反系数法,为此理论在空心墙体愉的实际应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导热油夹套高温加热存在的温度分布不均匀,传热系数和热效率低等不足,开发了一种新型传热夹套,即从夹套的上封板插入搅拌装置和电热棒,选用能促进轴向混合的螺旋桨叶,利用夹套的不对称性,通过搅拌装置有效促进导热油的湍流混合,强化传热,实验表明,在很低的转速下,整个夹套上的温度已经相同;随着转速的增加,夹套传热系数明显提高,新型搅拌传热夹套的传热系数是整体式夹套的3倍以上,是螺旋板式蜂窝点夹套的2.5倍以上,新型搅拌传热夹套特别适用于分子蒸发/蒸馏和中小型反应设备的加热过程。  相似文献   

9.
铜-水振荡热管的传热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风冷垂直放置的蛇形弯曲封闭循环铜一水热管在不同充注率、加热功率下的热阻.根据实验现象及对热阻的比较,分析不同情况下振荡热管的传热特性,并用完全联接的多层前向神经网络和具有动量项的误差反向传递学习算法建立了振荡热管传热性能的人工神经网络理论模型.由于热管在不同充注率时传热机理不同,用统一的神经网络模型难以精确描述,因此建议分段建立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热管传热热阻的分析和数学变换,将热阻变换为热管某段的一维函数,根据极值定理导出最佳传热比L_1/L_2。由于分析和推导过程的不同,所得结果和文献也不尽相同。在最佳传热比的基础上,根据优化理论,导出了热管换热器加热段和冷却段的优化比。I  相似文献   

11.
12.
针对脱水蔬菜加工的特殊要求,研制出热泵型多功能食品干燥机,开辟了一种国内新型半干燥及干燥方便食品的加工工艺及设备,讨论了样机的设计工艺和特性。得出了热泵、电阻加热系统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热处理电阻炉的热量损失与节能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加热工件所需要的有效热量、炉体蓄热损失、加热辅助构件所吸收的热量等方面分析了热处理电阻炉的热量损失,讨论了有关电阻炉的能量转换、热传递及能量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就工艺、材料、设备、操作、科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若干节能措施。  相似文献   

14.
根据重力热管作用原理,结合井筒传热过程,建立了稠油生产井中采用热管伴热方式时井筒热损失的计算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重力热管改善井筒热损失的原理。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主要工艺参数对热管井井筒热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井底温度升高、产液量增加、热管下入深度加深,井筒热损失增大,其中,产液量对热损失的影响尤为显著。现场试验及理论研究表明:在不消耗额外能量的前提下,重力热管能够利用深部流体自身的能量提高井筒上部流体的温度,降低传热过程中的热损失,进而改善井筒温度分布剖面。该方法可以减小产出液在井下管道上升过程中的流动阻力,从而降低抽油机的负荷,实现低能耗对井筒流体加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扼要介绍了一种新型铝型材挤压模具箱式加热炉.在相同试验条件下,与传统电阻式铝型材模具加热炉进行性能试验比较,分别记录两种加热炉在升温与保温过程中温控曲线的变化,及所需的能耗和两种模具炉在保温过程中的热量散失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模具箱式加热炉相比传统模具加热炉,加热效率提高约50%,耗电量降低约57%.模具箱式加热炉具有传热效率高、隔热性能强、加热均匀性好、安全系数高、模具使用寿命延长以及模具损坏率降低等优点,在铝型材加工行业具有较好的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寒区隧道冻害问题,将地源热泵型供热系统应用于内蒙古博牙高速林场隧道中.系统由取热段、加热段、热泵和分、集水管路组成,可用于隧道洞口段衬砌和排水系统加热.在分析研究该系统传热机理的基础上,建立考虑热阻和热源的隧道取热段传热模型,利用叠加原理、格林函数法和拉普拉斯变换法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其解析解.热交换管间距对热交换管换热量有显著影响,随着管间距的增加,换热量呈线性增加.热交换管换热量随隧道埋深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热交换管应布置在埋深深的部位.与热泵持续运行相比,间歇运行有利于土壤温度场的恢复,有助于提高热泵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7.
对用于新型压水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热工水力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该系统利用3个相互耦合回路的自然循环把停堆后的堆芯余热排出.在一维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数学模型,并编制程序对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模拟了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的瞬态特性.计算分析了冷热芯位差和余热交换器换热面积对系统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参数的变化趋势是合理的.冷热芯位差和余热交换器换热面积越大,对系统越有利.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规模的村镇住宅建筑供热系统优化设计方案与全生命周期内的经济性展开研究.首先,采用TRNSYS软件模拟得到60~2 000 m2范围内不同供热面积村镇住宅建筑的动态热负荷,并对太阳能、电锅炉、地源热泵及空气源热泵4种不同热源供暖系统的控制运行情况进行模拟,得到不同热源供暖系统在不同供热面积下的优化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热源供暖系统在全生命周期内的经济性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不同村镇住宅建筑供热面积下的热源推荐方案.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热源供暖系统的总费用,电锅炉供暖系统最大,太阳能供暖系统最小,太阳能供暖系统总费用比电锅炉供暖系统减少近65%.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供热汽轮机利用冷源节能增效原理;提出“NCB”新型供热汽轮机,其供热能力、热效率和发电功率均有大幅度提高;并以300MW供热汽轮机为例进行比较,供热能力提高30%,达到最大,热效率提高12 %,供热高峰时发电功率可增加15 M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