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的功能与文学的本质和性质密切相关;文学的功能由文学的本质决定并在文学的性质中体现;文学功能中有功利性的因素,也有非功利性的因素;文学的功利性和审美性不可调和,功利有碍于审美;文学的三大功能及其表现:1.认识与改造功能,它近于又不同于哲学的追求真;2.教育与净化功能,它近于又不同于道德的追求善;3.审美与自由创造功能,自由创造是审美的本质,它就是美本身。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构成了当代中国精英文学创作与阐释的无边视域。从“启蒙现代性”的中心幻像到“审美现代性”的突围与“后现代性”的反抗 ,再到“后现代语境”中的现代性反思 ,当代中国在“现代性”价值述求过程中的分裂与蜕变构成了当代精英文学在总体价值定位上流徙变迁的深层动因。对语言和人的尊重是精英文学的价值“底线  相似文献   

3.
“灵韵”是德国文学批评家本雅明文艺理论的核心概念。它具有“独一无二性”、“距离”感、经验的“真确性”、对象的“权威性”,以及神秘的“永久性”等特性。从文学人类学的视野阐释这一概念,它具有神话信仰渊源与文学的仪式功能、自然人化的审美经验与生态审美的文学体验、讲故事的口传文学传统与对话性叙事等人类学维度。本雅明灵韵理论凸显了文艺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关联性,能为传统文艺作品的“祛魅”走向数码时代文艺作品的“复魅”提供新的解释,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早期海派绘画在社会历史文化情境和经济形态背景下,呈现出由传统到现代的嬗变.其“现代性”一方面体现为“偕俗性”制约下生成的“新特质”,另一方面体现为对“自由”的主体精神的追求与形式上的自律.此外,这种“现代性”同时也反映为对传统的继承与开拓.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早期海派绘画实践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审美和功能是自文学诞生以来中西学者为之困惑、因之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许多西方美家如康德、施莱格尔、伍尔德等强调文学的审美而排斥其功能性。而注重文学的社会功用,却是我国文学传统中的主导倾向,从孔子的《诗》可以“兴”“观”“群”“怒”,封建社  相似文献   

6.
人本主义,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乐观主义,重视摹仿,重视内容,强调现实功利性,强调语言表达的清晰、民族化及个性化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文学的前现代性表现为非文学性,非个人化,非现实性,反民族性;文学的反现代性表现为非理性,主观性,形式主义,反传统,极端个性化;文学的后现代性表现为对文学的人本主义立场、人文关怀精神、精英意识、启蒙话语、先锋性、作家中心观念的全面颠覆。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命题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手段。20世纪中国文学追求的本质是现代性。这种现代性追求分别表现在现代意识的确立、文学语言革命、文学体裁的现代演进、文学思潮的现代发展和审美的悲剧追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文学批评形态以1995年为界,从形态学角度看,八十年代初期,文学批评珍藏讪文革时期的政治历史批语形态转型为现实主义批评形态,从文学本体观和价值观角度看,则由文革时的政治功利性转化为社会功利性,依然没有改变文学批评的功利性性质,而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文学批评在主流意识开放的契机下,全方位的收西方现代思潮,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明显地蕴含着审美性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以群主编的《文学原理》、蔡仪主编的《文学概论》等文学理论教材都是“照着讲”的教材,而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是“接着讲”的文学理论教材。“照着讲”的文学理论教材强调文学与生活的关系,突出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功利性;“接着讲”的文学理论教材强调文学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突出文学的学理性和审美性。两者之间的基本的概念范畴和主要的文学理论观念有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的理论视阈,现代性不仅是“世界历史”内在的张力,而且是人类进入“世界历史”时代的一种社会状态和社会秩序。一方面,“世界历史”为现代性的扩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现代性的“世界历史”扩张使“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另一方面,“世界历史”时代的现代性又具有内在的矛盾和冲突,它给世界带来进步繁荣的同时,也日益加剧人类的生存困境。惟有以共产主义现代性取代资本主义现代性,才能使其在“世界历史”范围内彻底转变为服务于人类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在多元化当下语境中,有坚定操守的知识分子仍保持着独立品格,关注着人的终极价值。作家张炜塑造了一批“孤独者”形象,旨在通过强调“审美现代性”来完善人们对于现代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以审美特征论、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为主要观点的审美文论,是新时期国内学人的重大理论创新。审美文论的确立与逐步深化,使文学研究由外部转向内部,由“工具论”转向“审美论”,由“他律论”转向“自律论”。文学重新回归自身。为新时期文学理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同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历史贡献与现实意义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3.
在“十七年文学”现代性问题研究中,首先应该明确现代性概念的复杂内涵。为此从三个方面论述现代性理论自身所具有的矛盾性特征,即“历史目的论”与“现实英雄化”;文艺精英化与社会世俗化;理性主义与反思的现代性。以此为基础,以反思的现代性为思路,批判了“十七年文学”现代性问题研究中的两种代表性观点:民族国家现象与"革命"的现代性问题,并提出了全面地把握现代性理论才是文学现代性研究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4.
“反思”和“断裂”是现代性的应有之义。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进程始终在追求现代性的“断裂”中展开。20世纪的中国文学也一直追逐现代性,强化这种历史断裂。现代性的“反思”被“断裂”淹没了。底层文学的出现,表达了现代性的一些反思。如二元对立的现代性思维方式;城乡冲突;底层的被遮蔽——农村的虚空化,“大厂”的没落;现代文明带来的欲望膨胀、生命力萎顿等。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儒家、道家和禅宗确实均以不同的方式开辟出了走向审美生存的理路,但诸多在“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的现代阐释”名义下对中国古代审美主义思想所作的似是而非的言说,事实上是对审美现代性的严重误读。以审美的方式来回答、解决生命意义问题,只是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审美主义的重要面相,而不是审美现代性的圭臬。中国古代审美主义面对复杂生命之时,往往表现出一种撤退的姿态,这种无视尖锐繁复的内在生命张力的审美理想,与现代审美精神有着天壤之别。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为通过社会革命建立一个现代的国家政治制度提供了良好机遇,从这一生存环境和文学审美观念出发,中国现代作家的三种选择具有代表性:一是以鲁迅等为代表的自觉将自身的文学活动与时代意识形态主题相联的作家,执着于或启蒙、或救亡、或启蒙与救亡并重,自觉回应一日千里的转折时代对文学责任的义务的呼求,对中国现代意识形态主流建设乃至社会革命都做了巨大贡献;一是以前期创造社作家等为代表的执着于“为艺术”的人们,人们尽管深恶中国现代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反对文学的功利性,执着于文学之“美”、“纯”的追求,这类作家的创作不但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而且也无悖于作家的“职业”要求,何况其中还有一个发展转化的问题,所以,对此应予基本肯定;第三种选择是一种有愧于“作家”称号的选择,如周作人等人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的“叛卖”、“附逆”,除铨等出于某种政治与商业利益,置基本的道德与人格于不顾的文学游戏者。  相似文献   

17.
陈静 《咸宁学院学报》2006,26(5):95-96,108
伴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现代传媒文化的日新月异,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相应变化,“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一件崭新的美学事件在特殊的社会文化语境下被催生出来并日趋占据美学的阵营,它跨越了传统艺术的范围,把“审美”引向日常生活领域。以图象性、追逐感官快感、贴近世俗生活的功利性特征显示出其新质,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美学所建立起来的无功利性、具有普遍共通感、超越现实的批判性原则,同时也彰显了它无法回避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精英文学或者说知识分子文学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向:一次是三四十年代,受时代及政治影响,提出了文学的大众化问题,求知识分子向工农兵大众学习,并对自身进行思想改造。一次发生在九十年代,在文学市场化商品化大潮中,大众文化以其消费性、娱乐性、可复制性等特征,对精英文学造成了巨大影响。以时代为背景,比较大众化和大众文化这两次对精英文学的“纠偏”或“补充”过程,分析精英文学受到的“外力”因素,并在审美现代性的基础上,探讨精英文学重建以及健康发展的问题,具有十分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审美现代性是近现代以来西方学界一个重要的理论话题。在西方学者那里,审美现代性是与社会现代性相对立的概念,审美现代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自律性的审美和艺术来批判物化现实,抵抗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对社会的控制,但也陷入了对历史进步的怀疑和悲观主义情绪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看到了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不仅有对抗的一面,更有结合和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面。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既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审美现代性的发展有赖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也主张通过审美现代性克服社会现代性的阶段局限性、特定时期的片面性,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活的文学”(胡适)到“文学革命”(陈独秀),再到“人的文学”(周作人),“五四”学者从语言、社会与人个层面,对文学的现代性作了最初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