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道家思想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道家美学是一种偏重于探讨个体与自然间和谐的学说,与儒家美学的"率性而行"、禅宗美学的"真如缘起"等有相通之处,是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很大影响的美学思潮和派别。从纯粹美学思想的角度来看,道家美学追求理想人格的尺度、采用无声化育的措施、探索和谐相生的途径等做法,对于语文教育体现自由真我的人生价值、突出"以人为本"的时代理念、唤起物我互补的生命整体等无疑有着极其特别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长颈龙、翼龙、苏铁树……看了《大雄的恐龙》,妙妙满脑子都是远古生物,想着想着就睡着了。迷糊中,妙妙看见一个古灵精怪的小精灵眨着眼睛对她说:"跟我去史前动物园逛逛吧。""什么?"妙妙一脸惊讶。她的话音刚落,时间和空间瞬时转移。等她再次睁开眼,却发现自己已身处一个陌生之地,抬头一看:史前动物园。"  相似文献   

3.
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哲学乃美学之母。道家哲学主要是以“道”为本体的思维观、宇宙观、人生观对中国美学产生影响的。把握了“道”与中国美学的关系,也就说明了道家哲学与中国美学的关系。“道”决定了中国人对艺术的本体认识;“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定热;“道”的思维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发展;“道”奠定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4.
郭店简书《老子》甲篇篇首说:"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为弃作,民复孝慈。"比较这段话与帛书本、今本《老子》的相关文字,可以发现早期道家在价值观上并不反对儒家的"圣""仁""义"等诉求。这反映了早期不同的中国思想之间,其实存在着互相映带、互相承认的共同境地。这种共同的思想境地,后来更逐步发展出道、儒、佛、西方哲学之间互相吸纳、互相融和的思想表现。这启示我们,在进行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建设时,对于既有的思想文化资源,容当更多地关注它们之间可以互相一致、互相融和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古代舟山群岛宗教美学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原始信仰阶段、道家美学阶段和禅宗美学阶段。舟山群岛原始信仰文化审美的主要内容是鸟图腾与龙崇拜,"有为"与"自然"是舟山群岛道家美学特征,而善的价值取向则是舟山群岛禅宗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6.
赵佼  张慧琴 《科技信息》2009,(31):I0125-I0125
在建立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大背景下,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美学研究已成为持续增温的话题。本文从道家美学视角下围绕罗新璋先生提出的"案本——求信——神似——化境"四个概念分别展开论述,进一步探索传统译论的哲学美学渊源。  相似文献   

7.
渗透于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的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就其本质而言,是以道家思想为核心,同时融汇了易学、儒家、墨家、法家、诸子百家思想精髓的兼容的思想体系。在这一思想体系中,"道"、"器"应是其中出现最为频繁的两个字。本文历数了"道""器"关系的起源、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龙松娥 《科技信息》2010,(36):293-293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这个美学范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水彩画家对画面中意境的追求与探索从未间断,尤其是湖南水彩画家们在艺术创作实践中追求意境这个美学观念,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造成了一些影响,有意境成为他们作品的共同特色。  相似文献   

9.
从逻辑角度对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典型命题论证进一步认真分析与研究,旨在说明嵇康以哀乐"名""实"之辩来阐述"声无哀乐"的思想认识的合理性思路。  相似文献   

10.
"韵味"与"幽玄"分别是中国和日本核心的美学范畴和审美理想。由于文化渊源和社会背景不尽相同,这两个范畴在形成发展、美学特征和审美原则等方面存在差异。然而二者在共同的审美追求和审美的共同理想上却有着诸多的相同及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美学派别是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儒家美学明确阐明了美和艺术的作用,道家美学揭示了审美和艺术的重要特征,犹如两颗耀眼的明珠,辉映着中国古典美学深邃的夜空。本文从对儒、道两家美学思想的比较中,领略其博大精深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意境是中国美学范畴,是作者的情思与景物、生活画面的有机融合,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其中积淀着中国独有的文化心理因素。在中国古典美术领域,意境不仅是艺术创作原则,同时也是艺术品评的标准。主要对意境的特点、绘画意境的特征、中国画的意境美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早期的月神话主要集中在西母、嫦娥、蟾蜍等记载中,东汉时期开始出现"月宫"说。随着佛教影响的深入,许多释氏经典对月中宫殿的周详描述,促进了此传说的进一步丰富。"月宫"一词渗入文学,使得佛教净土思想与道家仙境说相结合,原本苍凉的月亮有了富丽堂皇的宫殿,许多文体籍以演绎种种故事。可以说,佛教通过语汇介入与想象的注入,丰富了中国的月宫传说。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社会,是中西文化碰撞融合最广泛的时期,学科意义上的中国美学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西方传入的,可以说这是中国美学学科产生的历史与逻辑起点。现代美学理论中具有支撑性意义的美学范畴被引进中国时必然经历一个异质、转化与融合的过程,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与民族化印记。  相似文献   

15.
对语文概念的认识一直存在各种模糊不清的观点。"语言""文字""文学""文明""文化"等是与之关系密切的关键概念,研究这些概念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语文"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杨晓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6):84-85,97
北宋阮阅的《诗话总龟》开中国古代诗话以事为纲之先河,其中"狂放门"的出现,标志着"狂"在文学理论中获得相对明显的独立地位,正式成为美学理论中的一个范畴。阮阅并没有在自己的诗话中对北宋以前"狂放"诗人做点评和阐述,但其将"狂放"列为一门,并选北宋以前12家诗人之诗之事,是暗含其深刻的美学倾向的。以阮阅的《诗话总龟》为文本依托,探究"狂放"的美学内涵,并加以分类阐述,最后分析了《诗话总龟》中"狂放"和后世"狂放"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即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相似文献   

17.
文化能量学说视域中的"原生态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能量学说揭示了作为支持人类社会有序运作的复杂开放系统——文化具有物质、能量及信息的属性和"自主进化"的能力。从人与资源环境关系的角度看,人类从原始文明过渡到农业文明以及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的驱动力,是生态环境条件约束下文化对资源的识别、选择和利用。"原生态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势话语中获得被认可与强化,既是"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崛起的表征,也是人们对工业文明展开间接批判的表述。生态危机的提前到来,是工业文明泛滥所加剧的族群间以及族群内部成员间的无序竞争所驱动的对自然资源无休止掠夺与控制之恶果。从学科定位的角度,"原生态文化"应当归属于人类学、民族学学科范畴,是"文化相对论""他者"视域中的本土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18.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论概括出来的一个最具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有人把它称为华夏美学的核心,可见其在华夏美学中的地位。意境范畴的形成可以上溯至先秦道家、魏晋玄学及隋唐佛学本体论的讨论,可以上溯到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意与象、象与象外、形与神、虚与实、情与景、言与意的有关论述,但  相似文献   

19.
李洋 《太原科技》2010,(7):56-58
走进山西三益科技有限公司,"国家热水器行业十佳品牌"、中国消费者协会"消费者无投诉产品"、中国五金协会推荐的"强档品牌"、中国燃气热水器市场用户购物"十大信誉品牌""山西省优质产品""山西省名牌产品"等一系列荣誉,赫然映入眼帘。  相似文献   

20.
北京话"真"类副词包括"真""真个(的)""真是""真真""真正"等5个。"真"是"真"类副词中最常用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副词,是其语法意义的主要承担者。从古至今,"真"的用法并非一成不变,发生了一些演变;随着双音化趋势的发展,"真"类副词相继产生了"真个(的)""真是""真真""真正"等双音节副词,并与"真"发生了激烈的竞争。他们自身无论在语法意义还是在语法功能上也都产生了变化,发生了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