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美国媒体年在美国116名现役宇航员中,只有53人上过太空,其他63人则一直呆在地面上“干杂活”。如果想让这63人每人轮到一次上太空的机会,需要等到2010年。  相似文献   

2.
人类进入太空,宇航服必不可少。它不仅是纺织工业和服装工业高科技、高技术的象征,而且被称为太空生命的“保护神”。宇航服造价昂贵。1983年4月,美国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拴绳索离开航天飞机时,他们身上穿的“脐带式宇航服”,造价210万美元。俄罗斯“和平”空间站里宇航员穿的宇航服,造价300万美元。美国宇航员不拴绳索在太空行走时所穿的背包式宇航服,造价750万美元。宇航服具有保护太空生命的一些特殊功能。——防止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的侵害。在地球上,人体受到的安全辐射剂量,30年中只有5拉德;而在太空中,一次大的太阳耀斑就可产生高达1000拉德的辐射剂量,宇航员一旦暴露在如此强烈的辐射之  相似文献   

3.
追风人物     
<正>美国"超长待机"女宇航员返回地球9月3日,"联盟"号载人飞船载着美国宇航员佩姬·惠特森等三名宇航员顺利返回地球。惠特森由此成为在太空停留时间最长的女性。现年57岁的惠特森是最年长的现役女宇航员,原本应于今年6月返回地球。在太空停留半年后,她把握住"联盟"号载人飞船临时多开放一个位置的机会,又在太空中多停留了三个月。截至9月3日,她一共完成三次太空任务,累计在太空停留665天,是在  相似文献   

4.
追风人物     
《世界知识》2016,(6):78-79
正在太空度过300多天后,美国宇航员返回地球3月2日,载有三名宇航员的"联盟号TMA-18M"飞船从空间站返回地球。此次返回地球的包括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凯利、俄罗斯宇航员米哈伊尔·科尔尼延科与谢尔盖·沃尔科夫。据悉,凯利和米哈伊尔执行了"一年空间站任务"。凯利凭借340天的纪录,成为单次逗留太空时间最长的美国宇航员。  相似文献   

5.
《世界知识》2018,(1):78-78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签署一份太空政策指令.宣布美国宇航员将重返月球并最终前往火星。但特朗普未提及美国宇航员重返月球的时间表。人类上一次踏足月球是在1972年12月11日.阿波罗17号飞船的宇航员登上月球,距今正好45年。  相似文献   

6.
加拿大斯帕尔宇航公司制造的太空机械手已经被45次用在美国航天飞机的太空飞行中,每一次都圆满地完成了指定的任务,从未发生过故障。斯帕尔宇航公司一共为美国宇航局制造了四架太空机械手,这些太空机手在加拿大被称作加拿大手臂。在今年5月中旬作太空飞行的美国航天飞机“奋进”号也使用了加拿大手臂。参加“奋进”号航天飞机的加拿大宇航员是马克·加尔诺,加尔诺这次将是第二次上太空旅行、加尔诺在这次“奋进”号太空飞行中的任务是操纵加拿大手臂,释放航天飞机带上天的美国宇航局的斯巴达实  相似文献   

7.
一、抵达目的地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计划利用核能推进设备将大量的物资和设备运送到月球,并在那里建立太空基地。但是要将宇航员送到火星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科学家还要尽量缩短宇航员抵达火星的时间,同时避免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遭受过度的辐射。  二、辐射问题  太阳“风暴”以及宇宙射线“风暴”常常会持续数日之久,如果宇航员在那个时候暴露在射线之下,身体就很容易受到损伤。科学家们需加强预报太空天气的能力,改进防护设备,一旦发出警告,宇航员可躲进保护舱,或者在月球及火星的地下掩体中藏身。  三、呼吸的空气  保…  相似文献   

8.
《今日科技》2004,(5):5-5
人类的太空跬步 1969年7月20日下午10时56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身背救生背包走下登月舱的扶梯,在月球土壤上印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 首期“嫦娥一号”绕月卫星整个飞行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注意一个带着大兔子的可爱姑娘,一个叫嫦娥的中国美女已经在那里住了4000年,你们也可以找找她的伙伴——一只中国大兔子……”一段尘封了44年之久的英语录音突现互联网,立刻“萌”翻了大批的中国网友。这是1969年7月20日人类乘座“阿波罗11号”首次登月时,美国休斯敦地面指挥中心的Ronald Evans对太空中准备登月的宇航员开的玩笑。  相似文献   

10.
《创新科技》2005,(3):54-54
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人类进入太空的梦想早已得到实现。不过,有人觉得像宇航员那样升空仍然不过瘾,太被动,要从制作火箭开始,彻头彻尾地体验一把征服太空的乐趣。据报道,美国一名火箭迷就梦想成为世界首位“土宇航员”,他自己动手研制了载人火箭,并准备在2006年某个时候乘着它遨游太空。  相似文献   

11.
四十年前,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  相似文献   

12.
原本为空间站宇航员研发的一种超声波诊断技术,现已从天上回到人间,正在为冰球运动员、前线战士和边远农村的创伤患者带来福音。这项技术就是现在应用日益广泛的医疗诊断工具———手提式超声仪。开发这种机器的初衷是为了让宇航员身在太空也能看病治伤。与宇航员联手开发这种超声波技术的美国亨利·福特医院的外科医生杜尔查夫斯基介绍说:在宇航员进入轨道空间站的前6个月,对他们进行几小时训练,宇航员就能学会使用这种机器。因为在长期的太空飞行中,宇航员有可能出现外伤或生病。手持这种超声仪的宇航员可以在空间站里借助“扫描棒”对其…  相似文献   

13.
《少儿科技》2014,(3):25-25
<正>在深邃、浩瀚的宇宙中,一个隶属美国的空间站外,数名宇航员正进行太空漫步,并对一颗人造卫星做例行检查。初上太空的瑞安·斯通博士在经验丰富的宇航员麦特·科沃斯基的协助下,有条不紊地检查着人造卫星上的部件。就在此时,美国休斯敦航天中心传来骇人消息,不久前一颗废弃的人造卫星被导弹击毁,卫星碎片在地球轨道上高速散开,并意外击中了其他  相似文献   

14.
《科技潮》2003,(8)
7月2日,在美国休斯顿的约翰逊太空站,航天工作人员与机器人一起共同协作完成训练任务。此次训练在于测试在智能机器人的帮助下,能否提高宇航员以及其他太空设备在国际空间站以外地点工作的效率,或者是将来在其他星球上工作的效率。 实验表明,运用这种机器人以后,完成任务的效率大大提高。太空机器人与宇航员同赴太空美国科学家人造“半男半女”胚胎震惊世界高。7月9日,经秭归县屈原纪念馆副馆长余波证实,兵书宝剑峡悬棺系距今约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文物。其中有五项发现为我国考古历史上所兵书宝剑峡悬棺谜底揭开7月2日,在“欧洲…  相似文献   

15.
一幅6层楼高(18.5米)、24米宽的银幕上,正在放映巨幕电影《梦是真的》.这是一部反映美国宇航活动的实况电影,在影片中,观众看到了美国航天飞机"发现者号"发射升空、太空运行、在太空施放和回收卫星、着陆,宇航员身着太空服在飞船外活动的实况,看到了从太空拍摄的地球上各种景观,看到了宇航员的选拔、模拟训练、在飞船中失重状态下的活动:进食、操纵飞船、做试验、锻炼、睡眠等等.由于银幕巨大,又是立体声响,观众如临其境,同休斯敦宇航中心控制室的科学家、同飞船上的宇航员们一样紧张、兴奋,甚至当宇航  相似文献   

16.
国际空间站俄罗斯籍宇航员18Et“太空行走”期间徒手把一颗仅重1公斤的迷你卫星送入太空。宇航员奥列格·阿尔捷米耶夫和亚历山大·斯克沃尔佐夫格林尼治时间18日14时(北京时间22时)许走出空间站,开始5个多小时的太空行走,执行包括“放卫星”、太空生物学实验等空间任务。  相似文献   

17.
随着神州五号发射日期的渐渐临近,载人航天业已成为大众热门话题,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宇航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谁是中国第一位宇航员?他穿的宇航服与美国和俄罗斯的宇航服有何区别?今年10月,这一切将见分晓。在这里,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仅有10多厘米厚的宇航服是如何集高新技术于一身,以及它是如何避免宇航员“迷失太空”的。  相似文献   

18.
目前,已有三十多位女性遨游过太空。其中,俄罗斯的女宇航员孔达科娃在太空度过了169个日日夜夜,这个数字是妇女在太空滞留时间的世界之最。 对大多数人来说,女宇航员的生活充满神奇色彩。飞往太空需要足够的勇气和良好的身体素质,经过必要的体格检查和技术训练之后,即可踏上漫长的太空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的名字几天之内家喻户晓,“感觉良好”四个字也成了不少中国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字不多,但分量重得真的是无法计算。因为它来自太空。41年前,也有一位宇航员在太空向地球宣告“感觉良好”,他又是谁呢?一位了不起的宇航前辈。1998年10月29日的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现者”号航天飞机准备升空。现场观看发射的有三千多人,其中有克林顿总统和夫人希拉里。在火箭助推器点燃的刹那间,国家航空与航天局的评论员高喊:“‘发现者’号载着六位宇航英雄和一个美国奇迹升空了。”美国奇迹,就是这位当年已经77岁的老人———…  相似文献   

20.
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使人类在太空中长期生活的幻想成为现实。1982年11月1日至3日,两名苏联宇航员曾几次从“礼炮—7”空间站里走出来,成功地进行了飞船供电系统的改装工作。两位宇航员在太空中一共生活了5个月。苏联正在加紧研究人在长期失重条件下如何进行活动和适应太空环境。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不甘落后。所有这些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建立起人类的第一座“太空城”,届时地球上将有大批居民移居到太空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