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冠长尾雉孵卵行为的无线电遥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1年4月至2003年6月,在陕西佛坪县和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的孵卵行为进行了研究.先后遥测了4只雌性个体,对5窝正在孵卵的雌鸟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白冠长尾雉的平均窝卵数为(8.86±2.11)个,产卵间隔约为24h,产下最后1枚卵即开始孵化,孵化期26~27d;巢温为(34.5±0.1)℃;雌鸟单独孵卵,平均每2.3d离巢1次,平均离巢时间(110±24)min,79%的离巢行为发生于16:00之后;离巢的雌鸟有较固定的取食地.列联表检验表明,天气状况对雌鸟是否离巢觅食有显著影响(χ2=9.089, ν=3, P=0.028).多元线性回归表明,离巢时间早晚与离巢时间长度有显著的线性关系(t=-2.146, P=0.046). 卵质量与孵化时间有极显著的相关性(F=32.03, ν=35, P=0.000).孵化过程中,卵在巢中的位置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2019年4—6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对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斑头雁的孵化期行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孵化期,雌性的主要行为是坐巢,在巢率为88.13±1.28%,每天离巢1.51±0.08次,每次离巢时长为55.82±4.00 min,每天翻卵4.73±0.43次;在孵化期的不同阶段,雌性的在巢率、离巢频率、离...  相似文献   

3.
2019年5—6月,在内蒙古扎鲁特旗对栗斑腹鹀(Emberiza jankowskii)的孵化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孵化期内成鸟的日离巢次数为(10.48±2.57)次(n=25),每次离巢持续时间介于1~90 min范围内,其中94.9% 集中在1~30 min内,平均每次离巢持续时间为(16.33±2.18)min(n=276);坐巢时间为(47.90±59.12)min(n=299).与繁殖失败的巢相比,繁殖成功巢的成鸟离巢次数少但离巢时间长.  相似文献   

4.
灰头麦鸡(Vanellus cinereus)隶属鸻形目鸻科,在江西吉安地区是夏候鸟。2015年3~4月我们在井冈山大学校园内对灰头麦鸡的繁殖及孵卵节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灰头麦鸡的窝卵数为4.0枚(n=4),卵鲜重平均为26.9 g,卵量度平均为:47.0 mm×34.2 mm。根据对4个巢的监测,灰头麦鸡在孵卵期的平均日离巢次数是5.6次,平均日离巢时间在86.6~95.2min之间,平均在巢率为87.5%(n=4)。研究发现,天气会影响鸟类的孵卵节律,相比阴天和雨天,晴天离巢次数和离巢时间最少。  相似文献   

5.
自动温度记录技术在斑尾榛鸡产卵孵卵节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莲花山斑尾榛鸡(Bonasa sewerzowi)的研究结果为例,介绍了利用自动温度记录器技术研究鸟类产卵孵卵节律的方法.研究表明,斑尾榛鸡雌鸟每隔2d产1枚卵,通过分析1只斑尾榛鸡雌鸟整个孵卵期的孵卵节律,发现它平均每天出巢(5.55±0.80)次(4~7次,n=22),平均每次出巢时间为(17.6±6.77)min.雌鸟早晨出巢的时刻平均为6:07±23min,傍晚出巢的回巢时刻平均为19:40±22min,日活动期平均为(812.5±35.1)min.雌鸟出巢的时间长度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检验,r=0.264,p=0.004),说明斑尾榛鸡在较温暖的天气条件下出巢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6.
再引入黑颈长尾雉的产卵、孵卵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5月至2005年7月,在广西百色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对再引入黑颈长尾雉Sy rm a ticus hum iae的产卵、孵卵行为进行研究。遥测了4只雌性个体,对5窝正在孵化的雌鸟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黑颈长尾雉有盖卵行为;平均窝卵数6.3个,产卵间隔1~2 d,产下最后一枚卵前一天开始孵化,孵化期27 d;巢温(37.7±1.16)℃;雌鸟单独孵化,每天都离巢,平均离巢时间(102±74)m in,53.84%发生在早上,23.08%发生在中午,15.35%发生在下午(另有7.73%无法确定,故不计算在内);离巢的雌鸟有较固定的取食地。多元线性回归检验表明:天气状况与离巢时间长短有显著相关(t=3.717,P=0.001);卵质量与孵化时间有显著的负相关性(F=21.847,P=0.000)。  相似文献   

7.
白鹡鸰(Motacilla alba alboides)在拉萨地区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拉萨地区,白雌雄共同筑巢,巢的平均内径为7.87±1.65cm(n=4)、外径16.5±2.38cm(n=4)、巢高12.75±5.62cm(n=4)、巢深7.3±0.96cm(n=4)、平均离地高为0.35±0.64m(n=4)、巢重61.75±8.34g(n=4)。每窝产4~6枚卵,平均长径为21.3 ,短径为15.8 ,卵平均重2.3g。孵卵期为11~12天,双亲共同育雏,平均育雏期为15天,幼鸟离巢后仍靠亲鸟为生,雏鸟主要以鳞翅目的幼虫、蚯蚓、蜘蛛以及鞘翅目昆虫为食。  相似文献   

8.
2004—2006年的3—7月,通过人工招引的方法对大山雀的窝卵数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人工巢箱内繁殖的大山雀的常见窝卵数为10—12枚,平均窝卵数为10.24±1.87枚(n=157巢),卵重为1.47±0.12克(n=484枚),卵大小为1.646±0.063cm×1.287±0.045cm(n=484枚).卵重差异显著(P<0.05),卵长径无显著性差异(P>0.05),卵短径差异显著(P<0.05).此研究方法为其它鸟类窝卵数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两种不同颜色的PVC塑料板作为新奇事物检验了其对孵化期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雌鸟离巢时间的影响,分析了首枚卵产期、身体质量、窝卵数、是否存在婚外子代与离巢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新奇事物的影响下,首枚卵产期和身体质量与离巢时间呈负相关关系,窝卵数、是否存在婚外子代与离巢时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未返巢雌鸟和返巢雌鸟在首枚卵产期、身体质量和窝卵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雌鸟觅食时间为(7±4)min/次(n=7),短于7 min与高于7 min的返巢雌鸟在首枚卵产期、身体质量和窝卵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首枚卵产期和身体质量对白眉姬鹟雌鸟面临新奇事物时的行为反应影响较大,但窝卵数和是否存在婚外子代对白眉姬鹟雌鸟在面临新奇事物时的行为反应影响并没有那么明显.  相似文献   

10.
2015—2016年3—7月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采用录像和直接观察法,对人工巢箱条件下雌性普通?孵化投入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窝卵数、首枚卵产期及雌鸟的身体条件对孵化期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雌性普通?坐巢时长与窝卵数呈显著正相关(r=0.705,P0.001);不同孵化阶段坐巢时长存在差异;雌鸟身体条件与孵化期坐巢时长呈显著正相关(r=0.444,P=0.050).说明雌性普通?可根据身体条件和窝卵数调整繁殖投入.  相似文献   

11.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的人工授精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不同年龄黄腹角雉的射精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3~8岁为其繁殖壮年期;同一年龄的黄腹角雉在繁殖的不同时期,射精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笼养下黄腹角雉的精子生成的高峰时期.从保证角雉安全和获取更多的精子等方面考虑,较为适宜的采精频率为1次*(3d)-1.利用稀释的精液和用原精液输精,黄腹角雉卵的受精率没有显著差异.黄腹角雉精子在雌体内的最长贮存时间为23d.通过对黄腹角雉产精的特点以及对精液的系统分析后,所建立的人工授精技术使卵受精率可达85%以上,解决了长期笼养下的黄腹角雉卵受精率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笼养下红胸角雉(Tragopan satyra)繁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笼养下的红胸角雉(Tragopan satyra)雌鸟在繁殖期的活动比雌鸟强,在早晚存在2个高峰,但雌鸟和雄鸟在中午都存在1个休息的高峰.雌鸟的取食行为在繁殖期较雄性强.繁殖期的雄鸟具有较强的领域行为.雄鸟的求偶炫耀过程可以分为6个步骤.各步所需时间及肉裙特征与黄腹角雉和红腹角雉不同.  相似文献   

13.
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食物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腹角雉 (Tragopantemminckii)冬、春、秋季的 17个喜食食物样品与 13个不取食植物样品的粗蛋白和矿物质元素含量做了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两者之间在营养成分含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喜食食物中冬、春季叶片样品间营养成分含量也无显著差异 ,但均高于秋季的果实样品 .红腹角雉喜食食物八角枫果实的营养含量显著低于其不取食的叶片 .红腹角雉对食物的选取不表现出倾向于选择营养价值含量高的食物 .  相似文献   

14.
黄腹角雉的栖息地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样方法对黄腹角雉栖息地的地理特征、植被组成、乔木层、灌木层以及地被植物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相似性指数分析、多样性分析、重要性分析等方法对冬、春、夏3季栖息地植被的特点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腹角雉对栖息地坡度及坡向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栖息地植被层次结构明显,以壳斗科植物为优势的乔木层对决定栖息地植被的外貌和内部环境起着主导作用;冬、春、夏3季栖息地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同时又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15.
黄腹角雉精液的低温保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 2 0 0 3年从 17只笼养黄腹角雉 (Tragopancaboti)采集精液 ,稀释后分别保存于 4℃的冰箱和 - 196℃液氮中 .在 4℃条件下 ,保存于生理盐水、C 2液、Lake液、Beltsville液等不同稀释液中的精液 ,其精子存活状况相差很大 ,其中保存于Beltsville液中的精子存活率 (S)最高 ,4 8h后仍有 6 0 %以上的活精子 .在精液的冷冻保存方面 ,受降温过程中精子内外渗透压的变化和结晶的影响 ,且对于冷冻保护剂 (二甲基亚砜 ,DMSO)的体积分数 (φ)以及降温速度的选择非常重要 :DMSO的 φ过高 (如 10 % )或过低 (如 1% ) ,都会大幅降低冷冻后精子的S ,实验发现 φ为 4 %的DMSO最适于黄腹角雉精液的冷冻保存 ;以不同的速度降温 ,也显著地影响着精液的保存效果 (P <0 .0 5 ) .  相似文献   

16.
人工光照对黄腹角雉繁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1991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黄腹角雉饲养场内,进行了光照对繁殖行为影响的实验.结果表明黄腹角雉对光照是敏感的.采用人工光照技术可使之提前产卵并增加产卵窝数和卵数;长光照刺激对幼鸟性成熟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腹角雉的繁殖期行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2对笼养黄腹角雉繁殖期行为的观察研究表明,雌、雄鸟进入繁殖期后,活动强度都明显提高,每天存在2个活动高峰.雄鸟求偶炫耀(包括完全和不完全炫耀)在3月中、下旬达到高潮,并随着雌鸟产卵发生周期性变化.每天有2个求偶炫耀高峰.雌鸟于3月下旬进入发情产卵期.雄鸟用嘴衔住雌鸟头顶或颈、肩部的羽毛完成交配.对同笼异性和不同笼同性角雉繁殖期行为发生的频次和持续时间等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