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世界各地古旧的石质建筑物都含有人文历史的底蕴,但由于环境等一些因素的影响,使得一些裸露在室外的建筑物饱经风霜,从而使其表面失去了原有的容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地衣型真菌的侵蚀.地衣型真菌(即地衣)是地球生物圈内生态系统中真菌与相应藻类或蓝细菌形成的稳定胞外共生群落,其共生必要因素是该类真菌特异性与相应的藻类或蓝细菌共...  相似文献   

2.
苔藓和地衣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和指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花植物苔藓和地衣具有各类生境分布的广泛性、小范围内个体/种群/群落分布的稳定性、独特的生理特性及其对环境变化的生物敏感性,在环境变化响应与指示研究中已成为重要工具种。目前对隐花植物的监测指标包括:(1)物种生物量、种类组成及丰度指数等;(2)植株体内某元素积累量与环境含量间的相关性;(3)环境变化引起细胞代谢速率、光合速率、光合色素含量、各种酶含量及活性等的改变;(4)整合环境因子与监测种的生理生态指标间的相关性,构建监测模型。但不同物种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性,选择合适的生物监测工具种及相应的监测指标,构建合理的"污染物类型-监测工具种-监测指标"的监测体系,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生物监测的可行性及可信度。  相似文献   

3.
为通过接菌发酵提高普洱茶的品质,将从普洱茶中分离鉴定到的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L1接种于灭菌和未灭菌的晒青茶中,分别进行纯菌发酵与强化发酵。结果表明:纯菌发酵后茶叶中茶多酚质量分数和5种儿茶素[儿茶素(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质量比较自然发酵显著降低(P<0.05),茶褐素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与自然发酵相比,强化发酵中茶褐素[(6.75±0.13)%]、茶红素[(1.04±0.09)%]和可溶性糖[(5.76±0.10)%]质量分数显著升高 (P<0.05);而CG[(0.39±0.03)mg/g]、表儿茶素[(0.86±0.05)mg/g]、GCG[(0.20±0.03)mg/g]、 C[(2.28±0.14)mg/g]、表没食子儿茶素[(1.69±0.11)mg/g]、EGCG[(0.33±0.02)mg/g]6种儿茶素质量比显著降低(P<0.05)。强化发酵茶汤甜味(3.33±0.78)和厚重感(6.11±0.71)感官评分增加,苦味(1.33±0.50)、涩味(0.67±0.50)和酸味(0.33±0.44)分数降低。色差仪检测发现,强化发酵茶汤的a*值(25.70±0.68)、b*值(77.06±1.07)增加,L*值(71.58±0.83)降低。细菌16S rRNA和真菌ITS序列的扩增子测序发现,地衣芽孢杆菌L1在整个过程中并未一直是优势细菌(发酵中后期仅为0.2%~0.5%),但改变了微生物群落结构,表现在短杆菌(Brevibacterium)、食腺嘌呤芽生葡萄孢酵母(Blastobotrys adeninivorans)和Rogersella griseliniae的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伯克氏菌(Burkholderia)、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欧文氏菌足杆菌(Erwinia)、埃希氏菌(Escherichia)、克雷白氏菌(Klebsiella)和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7种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因此,接种地衣芽孢杆菌L1发酵普洱茶,可能通过与其他微生物的协同作用改变茶叶中的特征成分,从而提高普洱茶的感官品质。  收稿日期:2021-08-0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760225;32160728);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专项(YNWR-QNBJ-2018-366);云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02104BI090008)。 第一作者:刘琨毅,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传统发酵食品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赵 明,男,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茶叶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木质残体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生态功能和景观生态意义。茫荡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北部的南平,同时也是是杉木的中心产区,通过调查得出的木质残体的数量、材积,同时运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Meintosh指数,Fisher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来反映木质残体其形成的独特生态功能,有助于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天然生态环境以及对自然保护区的了解,也为更合理的经营人工林提供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5.
净水工艺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优势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对生物活性炭滤池与生物强化净水工艺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利用最大可能数法研究生物活性炭滤池与生物强化滤池中可培养的优势菌.实验结果表明,混凝、砂滤及生物强化过滤净水工艺对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均无明显影响;生物活性炭净水工艺则可使原水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这是由于活性炭对微生物具有的较强吸附作用所致.通过分析R2A培养基上生长的微生物群落,发现各生物滤池中可培养的微生物群落具有丰富多样性,且滤池间Dice遗传相似系数为0.69~0.86,即群落种类差异较小.生物活性炭滤池与生物强化滤池中可培养的主要优势菌为巨大芽胞杆菌、短小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豚鼠气单胞菌、恶臭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氏菌等.将PCR-SSCP技术与传统培养方法相结合,可分析生物滤池中的优势菌群,提高饮用水的生物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植物根际微生物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时分泌的激素、铁载体、ACC脱氨酶、黄酮类化合物和酚酸类等\r\n有机物具有增强植物生长、促进植物根际对重金属吸收、转运和积累的作用,同时促进适应相应根际环境的功能微\r\n生物群落的建立.文章结合作者课题组的研究结果,概述根际微生物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过程中的作用,总\r\n结了根际细菌、真菌、古菌在植物修复中的作用,进一步分析了土壤污染类型、改良剂、根际植物的种类等对根际微\r\n生物活动的影响,对今后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过程中与根际微生物作用相关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古矿井区域酸性矿坑水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生态群落16S rRNA基因库的重建并采用限制性酶切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的方法,对铜绿山铜矿酸性矿水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研究。通过RFLP对扩增出的327个16S rRNA PCR产物进行分析,对44个16S rRNA的克隆子进行测序。每个样点各有2~6个主要操作分类单元,这些操作分类单元所对应的克隆子数分别占各样点克隆子总数的56.3%~69.6%。93.8%的克隆子序列与现在的数据库中序列相似性大于90%。样点酸性矿坑水主成分分析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在低pH值、高离子浓度的样点tls1与tls2中多数克隆子属于gamma-Proteobacteria(主要为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和Nitrospira科(主要为Leptospirillum);而在较高pH值、低离子浓度的样点tls3的克隆子多属于gamma-Proteobacteria(没有A.ferrooxidans)和alpha-Proteobacteria。在古矿井区域酸性矿坑水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很低,生物地球化学特性相近的酸性矿坑水由具有相近的微生物群落组成。  相似文献   

8.
从宏基因组学的2个主要技术——扩增子测序与宏基因组测序出发,对其在微生物群落检测中的基本分析流程进行了介绍.概述了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概念、相关的统计分析原理以及相关分析结果的解析方法等.提出利用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的大数据分析技术与手段来克服宏基因组学数据解析,并将分析结果用更易理解的形式展现出来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9.
应用PCR-DGGE技术解析MBR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为了揭示膜生物反应器中活性污泥的微生物多样性,取样处理不同水质的膜生物反应器中的活性污泥,通过细胞裂解直接提取其中的基因组DNA,以细菌通用引物进行16S rRNA基因V3高变异区域PCR扩增,再将PCR产物(约240 bp)进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离(变性剂梯度为30%~60%),获得表征污泥中微生物群落特征的DNA指纹图谱.研究表明,不同的膜生物反应器中既存在着共同的微生物种属也有各自特异的种属.相同的微生物种群在不同反应器中的优势地位不同,各自特有的微生物群落则是由于水质的不同经过长期演替而来.  相似文献   

10.
选择了7种江苏盐城原生滨海湿地的典型滩面作为研究对象,对生物四季、不同深度的土壤微生物进行微生物群落生理功能多样性(CLPP)分析,结果表明:互花米草滩和芦苇滩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活性最高,而碱蓬滩最低,光滩介于二者之间;表土层微生物活性的季节波动比亚表层大;芦苇滩和互花米草滩的多样性季节变化的表层土和亚表层土的差异较小,而碱蓬滩和光滩的差异较大;在7月和10月时,互花米草滩和光滩的多样性较为接近,且群落结构无明显差异,而在1月和4月时多样性差异大,且群落结构明显不同;芦苇滩和互花米草滩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较为一致;引起不同滩面、不同季节、不同深度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由不同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总体利用能力造成;季相变化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最重要因子,滩面类型次之,而不同深度(0~40cm)所产生的影响则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