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散曲用在小说中,是两种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结合。据不完全统计,小说《金瓶梅》中所用散曲之多,为中国小说史仅有。这些散曲的运用有得有失,但总的来说,大多滥而别扭。本文主要从小说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来探讨《金瓶梅》中散曲运用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2.
元曲研究专家、河南大学教授李春祥先生生前花费多年心血,整理元人曾瑞散曲之文献,其成果《曾瑞散曲集校注》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此书的亮点有二:一是选取了最好的底本,二是注释独具机杼。他的《曾瑞简论》对曾瑞散曲进行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和《朝天子·咏喇叭》,是整个初中语文教材中仅有的两首散曲。这种新文体首次出现在中学生面前,使人耳目一新。散曲是元代韵文的一种形式,是配合音乐而写的歌词。散曲由词发展而来,起初形式比词解放,比较自由活泼;到后来,散曲的各种曲牌也象词的各种词牌那样,形式严格而固定。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这两首散曲,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有代表性。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赴任途中,他凭吊古迹,以“山坡羊”曲牌作了一组小令,共九首散曲,《潼关怀古》是其中一首。作者借怀古的题材,表达了对生灵涂炭、百姓苦难的同情,抒发对历史对现实的慨叹。  相似文献   

4.
浅论《高祖还乡》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祖还乡》是元代散曲作家睢景臣的一套散曲,这套散曲以一个乡民的心思和口吻对封建皇帝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的无比憎恶和极度鄙弃。这样的主题思想在历代学作品中较为少见,表现了尖锐的针对性和独特的深刻性。怎样理解它的主题,如何具体分辨历来的争议,本逐步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钟嗣成是元代后期一位重要作家,他所作《录鬼簿》是有关元代散曲家的重要历史资料,引起了前辈时贤的广泛关注。此外他还创作了丰富的散曲作品,通过梳理、归纳和分析他的散曲作品用韵可知:其散曲押韵方式共5种,有两韵部通押现象,但都是在韵部允许的通韵范围内,基本上符合《中原音韵》所用韵部,用韵比较整齐、精当。  相似文献   

6.
《郑王词曲》是我国明代杰出的科学家和艺术家朱载堉在元明以来南北曲、小曲、时调、散曲的基础上,融入了怀庆地方唱腔、韵律的特点而创作的民间散曲.由"词"和"曲"两部分组成,词曲通俗易懂,师徒传授,流传至今.《郑王词曲》不仅是朱载堉音乐实践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为研究明代音乐史以及豫西北音乐谱系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需要运用高度精炼的语言来抒发思想感情,因此,它的表现形式就有别于其他文体。随着时代的推移,诗歌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我国古代诗歌,最早有《诗经》的四言体,接着有《楚辞》的骚体,逐渐发展为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五、七言古体,到了唐代,又由古体诗发展为近体格律诗,进而又有盛行于宋代的长短句和元代的散曲。唐代以前的古体诗大体上可以看作  相似文献   

8.
<正> 贯云石写过两篇序论,一是为杨朝英编选的我国第一部散曲选集《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所作的序,人们称之为《阳春白雪序》;另一是为张可久《小山乐府》所作的序,今人称之,今乐府序》。这两篇序都很短,前者202个字,后者166个字,但其中却表达了他对元代某些散曲家的评价和在散曲创作方面的主张以及他的文艺观点,真可谓言简而意远。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张可久散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否定了以往抑多扬少的观点,提出了在文学史上应给以充分肯定的理由。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元代散曲大量俗语方言的入曲、酣畅淋漓的表现手法以及衬字的运用、音韵的变化等方面探讨了元代散曲较之于唐诗宋词在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1.
冯惟敏是明代著名曲家.其散曲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独特的取材视野,豪辣宏阔的艺术风格等三个方面.这些成就使冯惟敏成为明散曲豪放派集大成的人物,奠定了他在中国散曲史上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高祖还乡》是元代散曲作家睢景臣的一套散曲,这套散曲以一个乡民的心思和口吻对封建皇帝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憎恶和极度鄙弃。这样的主题思想在历代文学作品中较为少见,表现了尖锐的针对性和独特的深刻性。怎样理解它的主题,如何具体分辨历来的争议,本文逐步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阿鲁威是元代蒙古族散曲家的优秀代表,其散曲存世虽仅19首,却体现出深厚的汉文化底蕴,有"鹤唳青霄"之誉。其中,[蟾宫曲]前九首是以屈原《九歌》拼成的散曲,别开生面,在元代散曲中绝无仅有;其他怀古、羁旅、怀友题材的散曲,豪放稳健,悲婉蕴藉,均属上乘之作。阿鲁威以学问和才华闻名当时,流传后世,被尊称为"学士东泉鲁公"、"元室文献之老"。  相似文献   

14.
文章根据隋树森《全元散曲》提供的"着"字用例,进行比较、归纳,试图探明元散曲中"附着"义的’"着"字及其虚化形态的语法特色。  相似文献   

15.
在去年第四期《天津师大学报》上,拜读了谭汝为先生的《词曲鼎足对简论》,而后翻阅《语文园地》又在1983年第3期上见到了谭先生的《鼎足对与联璧对——试论元散曲特殊的对仗形式》。读后颇有收益,但也  相似文献   

16.
施绍莘是晚明著名的散曲作家,其代表作是词曲集《秋水庵花影集》。关于施绍莘的籍贯和卒年,在现存可见的许多文献记载中存在着一些不一致之处,因而主要就这两个问题进行了一些澄清和考辨。  相似文献   

17.
比兴是《诗经》重要的艺术手法,《楚辞》在《诗经》的基础上发展了比兴,这对于诗歌艺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是引入了新的表现题材并加以扩大,其次发展到兴寄,进而发展到物我融一的艺术意境。可见,比兴不仅是《诗经》的艺术手法,还应该说是整个诗歌艺术中的重要的艺术手段,在诗歌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明代山东是北方散曲流行的一个重镇。据统计明代有24位山东籍曲家,存曲数量达1664首(套)。其散曲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南北曲体式兼用;二是豪放、清雅、俗朴之风兼具;三是多种写作手法的巧妙运用。  相似文献   

19.
戏曲音乐豫剧新歌作为一个新兴、独立的艺术品种,其与古典戏曲音乐形式“散曲”有首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是源于散曲传统基础上的新形式和新成果。在其真正形成和发展的现、当代,又经历了萌芽、影响与奠定基础、初步形成和逐步发展四大阶段。豫剧新歌得以兴盛的现实条件是十分优越的。它的繁荣将会为当今传统豫剧的音乐创作提供新的尝试和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朱载堉散曲创作的历史背景,即家族的内部矛盾和明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剖析,认为它们是朱载堉散曲作品创作的动力和基础。同时,本文对朱载堉散曲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了分类剖析和客观评价,指出了朱载堉的散曲是明代散曲中市井性强、受民众欢迎的且具现实意义的曲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