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岩性油藏,其在东部富县地区和西部庆阳地区勘探成果和成藏过程存在差异,究其原因,对长8油层组的沉积规模、储层特征、成藏年代进行了研究,总结出富县和庆阳两个地区在不同时期运聚成藏模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富县地区和庆阳地区分别发育三角洲前缘沉积相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庆阳地区沉积规模小于富县地区;(2)由于受到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影响,总体上庆阳地区储层物性比富县地区差;(3)富县地区经历了2期油气充注,第1期油气充注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第2期油气充注为早白垩世中期,庆阳地区主要经历了1期油气充注,成藏时间为早白垩世中期;(4)东、西部运聚成藏存在差异:在晚侏罗世,富县地区长9作为主要的供烃来源,长9油气沿砂体向长8油层组进行运移,同时也可在其内部进行长距离的侧向运移,而庆阳地区此时长9源岩生烃强度不大,只有少量油气沿砂体进入长8储层,成藏组合为下生上储;在早白垩世,庆阳地区构造活动强烈,长7和长9作为主要的供烃来源,油气沿断裂带进行大量充注,成藏组合为下生上储和上生下储,而富县地区此时长7源岩有油气生成,但由于断裂带不发育,油气充注相对庆阳较弱。明...  相似文献   

2.
陕甘宁盆地陇东地区长3油组坳陷湖盆岩性油藏成藏模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位于陕甘宁盆地陕北斜坡的南部 ,其中长 3油组发育了一套坳陷型湖泊三角洲前缘碎屑岩沉积 .该区构造发育简单 ,缺乏断层 ,油藏类型属岩性油藏 .通过对长 3油组岩性油藏的储油砂体成因和成藏要素进行分析 ,认为该区长 3油组油藏特征主要反映在储油层成因和圈闭两种因素上 ;储油砂体下伏深水泥岩、巨厚的坝上河砂体、“无根”的断头砂和单斜背景上的小背斜等是油藏 4种主要组合要素 .油气藏的形成有 4种模式 :古地形巨厚砂岩差异压实小幅背斜成藏模式 ;单斜构造背景上的上倾尖灭油藏成藏模式 ;烃源岩内砂岩透镜体圈闭成藏模式 ;鼻状构造高部位与砂体匹配构成构造—岩性圈闭成藏模式 .  相似文献   

3.
通过油源对比、油油对比的方法,对吴起—志丹地区延长组长10油层组的油源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吴起地区长10原油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志丹地区长10原油来自长9烃源岩.最后结合油源对比结果、成藏地质特征,得出研究区东西部具有不同的成藏模式:西部吴起地区由长7烃源岩向下排烃跨层输导进入长10成藏;东部志丹地区为长9烃源岩向下排烃进入长10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4.
对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深部长9油气藏的生烃潜力、沉积体系、储集条件、构造条件等进行了研究,对油气藏成藏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该区延长组深部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其成藏主要受烃源岩展布、沉积体系时空分布、优质砂体发育、鼻状隆起等因素的控制.同时指出,这几个因素的优化匹配是寻找延长组深部长9油层组岩性油藏突破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新安边地区勘探程度低,石油勘探潜力大,为此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地质研究。研究认为,烃源岩发育良好,有机质类型为腐殖-腐泥型,有机质丰度高、生油潜力大;储层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油源分析表明延长组原油主要来自长7烃源岩;区域上分布四套盖层,盖层分布广,发育较为稳定;连通砂体和裂缝发育带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生储盖配置良好,形成了长8油藏为"新生古储",长4+5-长6油藏为"古生新储"的生储盖配置组合,而总体上延长组可认为属于"自生自储"组合类型。本区油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油气勘探以寻找近油源处三角洲前缘砂体为主,低幅构造在控制成藏方面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岩心分析、测井与试油资料,评价了彭阳油田长3段油藏成藏条件,厘定了关键成藏要素与成藏规律。长3段油藏烃源岩为延长组长6、长7段暗色泥岩,在早白垩世末期成熟,由断层、裂缝和延长组顶不整合疏导体系大量进入目的层。油藏经历了4次挤压抬升,三叠纪末期挤压奠定其构造形态,形成了鼻状和低幅度圈闭;后三期挤压使目的层整体抬升,但未破坏油藏圈闭。构造、储层与聚集条件是控制油气成藏的关键因素。长3段构造、构造-岩性圈闭形成早于或同步于油气大量充注时期。受小型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控制,长3段砂体宽度窄、厚度薄,且后期遭受了较强的成岩作用,决定了该油藏规模普遍较小。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立长9油气测试产油井分布与烃源岩、地层压力、沉积储层、断裂系统的关系,分析了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提出了油气富集模式。分析结果表明:长7烃源岩不仅是长9油气的物质来源,还为油气向下运移提供动力,控制了油藏的分布范围;断裂、裂缝系统是油气输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油气向下运移的关键;长8、长9砂体的物性条件决定了油气能否充注,而砂体的叠置关系、发育程度、排烃量共同控制了油气在长9砂体中的充注程度。断裂系统、裂缝系统、砂体叠置和源储接触等单一输导系统的自由组合构成了复杂的纵横向沟通的疏导网络体系,决定了红河油田长9油气的不同成藏过程。  相似文献   

8.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第8段石油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通过大量的钻探、分析化验资料,对长81和长82亚段的沉积、储层、油藏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7段烃源岩控制了长8段油藏的分布范围;烃源岩在主要生烃期形成的过剩压力为石油运移到长8段储集层的主要动力;长81油藏富集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长石溶蚀成岩作用形成的相对高渗砂体,长82油藏主要分布于滩坝微相和绿泥石膜胶结作用形成的相对高渗储集层。近源和优势砂体的有效组合是长81油藏大面积分布的主控因素,裂缝和相对高渗砂体配置是长82油藏富集的关键。针对该区长8油藏的勘探思路是:自东向西推进,长81亚段追踪优势砂体,长82亚段寻找高渗砂带。  相似文献   

9.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油层组的成藏控制因素及油藏富集规律。在沉积相、砂体展布及油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测试分析、测井、录井、试油、试采等资料,对长2油层组烃源岩、沉积微相、储渗砂体、运移通道、盖层及圈闭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南区长2地层遭受剥蚀,大面积缺失,发育零星小规模油藏;北区远离烃源岩,在缺少远距离运移通道的情况下,难以成藏;中区紧邻烃源岩,储渗砂体、裂缝及不整合面构成向上运移通道,鼻隆构造与长2_1~3上部层系具有遮挡能力的泥岩作为有利圈闭,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场所。研究区发育岩性、构造-岩性、弱构造-岩性等3种油藏类型,长2油层组具有"渗透性砂岩为主的多运移通道、构造与岩性双重控制、盖层与砂体结构决定纵向分布"的近源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富县-甘泉地区延长组长7、长8油层组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本区烃源岩为延长组长7和长9油层组的优质烃源岩;长7、长8油层组砂体整体上砂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为低孔-特低渗储层;长7油层组源岩与长7和长8油层组储层直接接触,源储大面积相邻分布,整体上形成了源储紧密接触的"三明治"式源储结构特征,离源岩越近的层位,含油饱和度相对越高;富县-甘泉地区延长组的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为有效烃源岩排烃强度控制了石油的分布,有利的源储结构促进了烃源岩的排烃及其对致密砂岩的充注程度,垂向叠置砂体与广泛发育的构造裂缝构成了石油向致密砂岩充注与运移的有利垂向输导通道,持续存在的源储剩余压差与储层渗透率耦合控制了石油的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1.
哈密坳陷四道沟油气藏特征及成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道沟低产油气藏是目前在哈密坳陷内钻探众多构造圈闭后所发现的唯一油气藏。通过对油藏构造、储层特征和油气成藏分析表明 ,四道沟构造存在二期油气运移与聚集 ,第一期形成类似哈 2井三叠系和侏罗系砂岩储层中的沥青 ,它来自三堡凹陷源岩生成的油气 ;第二期为四道沟构造上哈 2、哈 3井储层近源捕获的油气。三堡凹陷源岩在中侏罗统西山窑组沉积以后曾有较大规模的油气生成与运移 ,油气运移路线主要是向东或东北方向。储层物性差、裂缝不发育 ,早期油藏被破坏 ,后期油气源供给不足是四道沟构造上哈 2、哈 3井油气低产的主要原因。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应围绕三堡生油凹陷 ,以寻找未遭破坏的早期油气藏为勘探方向 ,以三叠系与侏罗系不整合附近的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岩性圈闭和三叠纪古构造圈闭及裂缝发育带为主要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2.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下始新统流沙港组三段发育源下断块油藏,其原油来自上覆流沙港组二段超压成熟烃源岩,其成藏受"源储压差"、沉积相和有效断块圈闭三因素控制。"源储压差"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油气由流沙港组二段源内超压区向下部、侧向流沙港组三段常压区运移,在断裂圈闭带中聚集。流沙港组二段超压还起到了封盖油气作用。流沙港组三段近岸水下扇扇中辫状水道微相储层物性较好,是"甜点"储层。下始新统流沙港组三段具有"高压源、源封盖、源储接触"的源下油气成藏模式。乌石凹陷东部流沙港组三段始新世裂陷幕断裂圈闭带是"源下"油气富集的区带。  相似文献   

13.
探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渭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油层组油页岩中的碳酸盐结核与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关系.通过野外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碳、氧同位素等多种分析手段的研究,认为长7油层组灰岩和白云岩结核为成岩早期的产物,方解石和白云石圆球粒的形成时间较早,特征与藻类习性非常相似.δ13C明显重于晚三叠世δ13C的变化范围,表明碳酸盐结核的形成与产烷带微生物代谢活动引起的甲烷生成有关.结核中方解石、白云石圆球粒的形成可能是蓝细菌细胞方解石化或白云石化的结果.长7油层组中富含的碳酸盐结核指示其为优质的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烃能力.  相似文献   

14.
张树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6):3965-3968
长春岭沿江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和典型油气藏分析表明,研究区内青山口组烃源岩成熟度低、生烃能力较差;研究区的油气成藏规模受外部油气运移数量的控制。研究区油气主要来源于其西北的三肇凹陷青山口组烃源岩;不规则零散分布的河流相砂体、断层对砂体的强烈分割作用以及多期多成因油气对圈闭的充注作用是造成研究区油气分布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研究区存在"源岩区高压倒灌—侧向断裂疏导—构造高部位聚集"的成藏模式。研究区油气生成、运移与圈闭的形成期在时空上形成了良好有机的配置关系;其中明水组末期是研究区油气成藏事件的关键时刻。密集断裂带及油源补给程度是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以YJ1井为研究对象,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高压压汞技术, 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页岩油储集空间进行定性和定量表征;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储层可动流体, 详细地探讨影响储层质量差异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页岩油优质储层的岩性主要为细粒?极细粒岩屑砂岩, 沉积微相主要为砂质碎屑流沉积; 储集空间包括原生粒间孔隙和次生溶蚀孔隙, 粒间孔占比多于溶蚀孔。根据孔隙结构特征, 将储层划分为3类, 其中Ⅰ类储层为研究区内最优质储层。研究区储层流体的可动性主要受孔隙结构的影响, 可动流体主要分布在大孔隙内, 有效的孔隙体积是流体可动性的制约因素。研究区内砂质碎屑流成因的砂体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必要条件, 岩石中骨架颗粒与胶结物的比例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化的原因, 当骨架颗粒增加而胶结物含量降低时, 易形成优质储层。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南部西斜坡泉四段-嫩一段可划分为6 个三级层序、18 个体系域。通过对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
类型和油气输导与运移等成藏要素的综合分析,指出油气主要来自于中央凹陷区烃源岩,并具有厚度大,丰度高的特
点;储层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砂体为主,厚度大、物性好,属于中孔-中渗、高孔-高渗型储层;广泛发育的SQn1
泥岩是西斜坡的区域盖层;圈闭以构造圈闭、复合圈闭和地层-岩性圈闭为主;西斜坡油气分布具有明显的油气运移
转折带,油气在转折带以西以侧向运移为主,而在转折带以东以阶梯式运移为主。依据西斜坡地质条件差异与油气成
藏特点,划分出3 个有利区带,并总结了各自的成藏模式,分别为以“近源供烃、断层垂向输导、阶梯式成藏”模式为主
的SQy 三角洲前缘带与SQqn3 坡折带,及以“远源供烃、砂体侧向输导、有效圈闭成藏”模式为主的SQy 盆缘超覆带。  相似文献   

17.
分析朝长地区扶余油层的油气来源,并对成藏特征进行系统总结,预测油气有利勘探区,为该区勘探部署提供了理论支持.应用烃源岩评价、油源对比技术分析了油气来源;应用流体势恢复、疏导体分析、油水关系、油藏类型分析及成藏主控因素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扶余油层的成藏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朝长地区扶余油层中的原油主要来自三肇凹陷与宾县—王府凹陷2个高势区的成熟源岩,在流体势的作用下,油气通过南西—北东向展布的砂体与近南北向分布的断裂带侧向运移到低势的朝长地区,该区整体呈现上油下水特征,源储压差决定油柱高度,正向构造背景控制油气富集.扶余油层河道砂体是有效储层,控制了油气藏的分布.该区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构造、岩性、断层-岩性、构造-岩性共5种油气藏类型,存在自源超压上生下储短距离垂向运聚、近源常压-负压中距离侧向运聚2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