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轼继承了宋初柳、石、欧、梅等诗人尚理重意的特色,并对其进行了革新变异。他的诗拓展了意的内涵,特别是他后期的贬谪诗,在内容和艺术上都呈现出新的特征,创造了独特的意趣美,形成了宋诗追求以意趣性的风尚。  相似文献   

2.
后期新月诗派在秉承前期新月诗派“理性”思想的同时,无论在诗歌理论与创作实践中都逐步渗入了许多现代主义的因素。在趋向现代主义大潮的过程中,后期新月诗人冷却诗情深刻冷静地思考人生,在诗的题材、诗感上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趋近。在后期新月派诗歌里,引人注目地出现了大都市的病态、现代人的精神异化。后期新月诗人对“主智诗”的寻求,“城市诗”的开拓,都是对中国新诗史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3.
郑敏的现代主义诗创作,彻底明确了象征主义与后期象征主义的分野,这种分野是从形式上的“气体诗态”向“固体诗态”转化,从内容上的沉迷于“小我”的哀伤到“对现实的大面积介入”的转换而完成的。当然,这种分野的明确,并不是也不可能是郑敏一个人来完成的,在郑敏以前,现代诗的转型便已悄悄开始,冯至、穆旦、杜运燮、袁可嘉等其他现代诗人更是从创作和理论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郑敏广泛吸取了前辈们的经验,再加上西南联大神话般的文化氛围与郑敏独特的心智、知识结构,使她成为了40年代现代诗的“集大成者”,使她的诗歌转型最为彻底。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的古典英诗中,诗人在措辞中特别注意语音因素与思想内容的有机联系,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和谐的境界。本文从音位与文体关系的角度来解读英国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的十四行诗《失明》,仅以此诗作为例证,旨在强调在阅读英语诗歌尤其是古典英诗时,对音位模式文体功能的分析无疑对英诗欣赏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以政治家兼诗人的双重身份解读中国古典诗词,使得这种解读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魅力。当他以诗人的身份出现的是时候,他往往能够比较客观地对待文学史上那些有争议而一时又难以下定论的作家品,能够撇开纷纭众说,纯粹从诗的、艺术的、美学的角度来把握,反对穿凿附会和庸俗社会学的贴标签,珠少形而上学的、左的色彩,体现了他所倡导的事实是的作风;当他以政治家的身份出现的时候,他却能够从那些没有争议的、大家的认识比较超同的作家作品中,发现一些虽人没有发现或是难以发现的东西,体现出古为今用、借古讽今、六经注我的特点。这个时候的批评,就不再是诗的批评,而是政治学的、社会学的批评了。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的讽请诗大多作于元和初他被授予翰林学士和被任为左拾遗的时期,主要作品为《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讽请诗不仅是诗的奏章,也是诗的呐喊、诗的鞭笞,是诗人冒死以诗的形式为民请命。白居易的讽谕诗对后世诗人关心政治和民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杨万里(1127-1206年),字廷秀.号政斋,南宋"四大中兴诗人"之一,著有《诚斋诗话)、(诚斋集),诗来共四十二卷,录诗四干余首。虽然,由于杨万里的诗歌缺乏现实内容,自宋以后,对他的评价不高;但由于他在诗歌艺术上的不断创新,在当时,杨万里声名颇著,几与陆游齐名,号称"杨陆"。甚至,严羽的(沧浪诗话)在"四大中兴诗人"中,独推杨万里,举其诗为"杨诚斋体"。在宋代,"杨诚斋体"备受推崇的是它的"活法"。"活法"一词.最早由宋代文论家吕本中提出。但对"活法"的解释,自宋代以后,却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是要诗人又…  相似文献   

8.
美国诗人E.E.Cummings(1894~1962)是20世纪初英美意像派诗歌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以“奇特”著称。他的诗行参差不齐,在语法和用词上别出心裁,词语任意分裂,标点符号异乎寻常。他的著名诗篇“(listen)”正是集这些奇特形式于一身的典范,在奇特的形式外壳之下,显示了肯明斯卓越的抒情才能和艺术敏感。文章在Leech的偏离理论观照下,对“(listen)”的词汇、语法、语相等特征进行文体学分析,旨在揭示诗歌中的偏离与连贯,展示该诗的创作价值及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一个成熟的诗人,必然拥有一个稳定的诗艺领地,一本优秀的诗集,也必然营造着罗辑性的诗绪世界,唐是和他的诗集《遐思——诗与美》就是如此。诗集收录了诗人在1965年至1985年间所写的84首十四行诗,“内容丰富、广阔,有怀今故友、抒发对生活的感慨,或是  相似文献   

10.
杜甫的秦州诗,是诗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精神财富,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都对他之前“沉郁顿挫”的风格进行了深化和突破,并用沉着蕴藉的手法表现出诗人浓烈凝重的思想感情。所以诗人在秦州期间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也应引起文学史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陈琪 《科技信息》2010,(32):176-176,179
锡德尼的《为诗辩护》堪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部巨著,这本书是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文学批评理论,并且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英国近代诗学和美学的开端。在这部书中,锡德尼针对清教徒高森对诗人的污蔑进行了批判与辩护,一方面,诗人自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享有盛名,并一直受到世人的尊索,他的地位坚固而从来不动摇,另外,锡德尼认为诗人的创作缘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他的创作力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无法匹敌的。  相似文献   

12.
土家诗人刘小平是近年来活跃在当代诗坛并立志要写出属于自己民族标记诗歌的诗人。他以鄂西为背景的诗歌大都很精致,具有成熟的艺术功力。本文通过对刘小平诗歌诗美的评述,意图对刘小平诗歌作一次具有建构意义的理论探求。  相似文献   

13.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杜诗是我国古代文学遗产中最可宝贵的一部分。千百年来,杜诗以其现实主义的内容,关怀社稷苍生的重大主题,朴实真挚的感情,工整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沉郁顿挫的风格等而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并极大地影响着他以后的诗人,成为后人学诗的典范,评诗的标尺。  相似文献   

14.
台湾诗人高准正生在台湾“现代主义之声盈天下”的时代。他强调诗的民族性、爱国性,扎根于本土,亲风雅余绪;主张诗要有社会性,反对为艺术而艺术;提出了新诗的“新八不主义”。其诗歌不仅力求内容之完美,而且力求形式之完整,毫无斧凿之痕。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不仅是中国新诗史上杰出的诗人,也是名的诗论家。他早期的诗论以主情义“自然流露”说、“形式的绝端自由”、“诗是人格的表现”,“无目的而合目的性”的诗学观等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完整而自足的体系。本阐述了郭沫若的诗论之后分析了他早期的诗论的诞生与中西方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高旭是随着诗界革命而成长起来的诗人,后来又是南社著名的诗人。但是因为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里没有提到过他,所以人们对他的诗名知之甚少。并且,因为对诗界革命的研究中存在偏颇现象。所以得出了“诗界革命失败了”这种论调。研究高旭的诗,会对这个问题做出正确的解答。  相似文献   

17.
王昌龄是盛唐名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和委婉含蓄的宫怨诗,而且还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脍灸人口的送;别诗,诗人一生坎坷,忧伤感是其送别诗的基本格调,王昌龄的送别诗多方面地展示了诗人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他的忧伤之情,真挚友情,高洁情操,归隐之情和诗人奋发向上的壮志,王昌龄的送别诗以他独特的风格,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力,从而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18.
宋文玲 《科技信息》2011,(4):147-147
英国新古典主义后期重要诗人托马斯.格雷是"墓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虽然形式保留传承新古典风格,但内容题材却充分表现了诗人的民主思想和感伤情怀,体现了感伤主义诗歌的特点,预示着英国文学史上一个崭新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9.
弗罗斯特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最有名望、最受人爱戴的诗人。他的诗给人的感觉是浅显易懂,易于理解,但其中却饱含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并融入了诗人对人类困境的深切关怀。他的诗《修墙》正是这一真切关注、深切关怀的代表作。研读分析《修墙》,我们能深刻理解诗人是如何寓深刻于朴素的语言之间,把自然作为一种隐喻来阐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引发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的。摘要:弗罗斯特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最有名望、最受人爱戴的诗人。他的诗给人的感觉是浅显易懂,易于理解,但其中却饱含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并融入了诗人对人类困境的深切关怀。他的诗《修墙》正是这一真切关注、深切关怀的代表作。研读分析《修墙》,我们能深刻理解诗人是如何寓深刻于朴素的语言之间,把自然作为一种隐喻来阐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引发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的。  相似文献   

20.
菲华诗人在诗歌意象的营构方面颇为着力,拓展了于有限中见无限的无究艺术魅力;善于放飞想象力的菲华诗人在诗思、诗形等方面的用心锻造,为读呈献了不少颇具审美意味的艺术佳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