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脂肪酸对柴油碱精制防乳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柴油中脂肪酸含量不同 ,对柴油碱精制防乳化的影响进行研究 ,考察了不同类型的破乳剂对柴油碱精制防乳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柴油中脂肪酸含量增加 ,碱洗时乳化中间层增加 ,加入非离子与阳离子复合破乳剂能够防止柴油碱洗乳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针对石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原油乳状液、塔顶冷凝水乳状液和高酸度柴油碱洗乳状液,合成了有效的破乳剂,并对乳状液的形成与稳定存在的原因、破乳及破乳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非离子乳化原油破乳剂油水界面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油水界面张力为手段考察了破乳剂对界面膜的影响。结果表明,破乳剂的扩散速度,投加量,化学结构等都对破乳剂的界面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胜利黄岛原油深度电脱盐的研究:Ⅰ.破乳剂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胜利黄岛原油的性质,在筛选了几十种破乳剂的基础上,选择了酚醛树脂和环氧环烷,环氧乙烷的嵌段共聚物作破乳剂,探讨了破乳剂组成对原油脱水,脱盐以及界面张力的影响,通过静态脱盐,脱水试验,得到了适合黄岛原油的最佳破乳剂组成。  相似文献   

5.
原油破乳剂研究及工业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原油破乳剂的破乳机理及RHW-3破乳剂的研究和工业应用状况,结果表明RHW-3破乳剂破乳效果明显超过国内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6.
原油破乳界面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英  黄世海 《甘肃科技纵横》2004,33(1):47-47,11
就破乳剂界面特性如界面张力、界面剪切粘度以及动态界面张力梯度等三个基本参数对破乳剂破乳效力的影响大小进行了分析,从而为获得具有有效破乳效力的破乳剂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陕北地区的原油进行了热化学脱水试验,并对现阶段正在使用的破乳剂性能进行了比较,筛选出了对本地区原油破乳脱水性能优良的破乳剂。发现本地区目前仍然使用的部分破乳剂性能欠佳有待更换。  相似文献   

8.
研制了一种原油生物破乳剂 ,并对其进行了室内与现场中试试验 ,考察了其对油田采出液的破乳及脱水效果。室内及现场试验结果表明 ,与标样及目前现场常用的化学破乳剂相比 ,原油生物破乳剂具有优良的破乳及脱水性能。破乳后的油水界面清晰 ,脱出水中含油量低。对原油生物破乳剂的破乳机理分析结果表明 ,破乳作用的主要因素是微生物胞体。  相似文献   

9.
乳化原油破乳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乳化原油破乳中使用的两类破乳剂,即油包水乳化原油破乳剂和水包油乳化原油破乳剂。重点介绍了它们的发展过程、重要的破乳剂、破乳机理和发展趋势。研究认为,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采出的乳化原油多是油包水乳化原油,其破乳剂主要是高分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通过取代、聚结、增溶等机理起作用;三次采油采出的乳化原油多是水包油乳化原油,其破乳剂主要是表面活性剂和高分子,通过反应、取代、抵消、聚结等机理起作用,这两类破乳剂发展的总趋势是多成分复配使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得到陕北原油的优良复配破乳剂,用该地区有代表性的宝塔区、安塞和子长原油,在实验条件下从该地区正在使用的商品破乳剂申筛选出四种.破乳脱水睦能较好的破乳刺.GT-940、YT-100、SP-169、HQ96-1。将这四种破乳剂与OP乳化剂、洗衣粉等添加剂按不同比例进行破乳剂-添加剂复配。发现只有GT-940与OP乳化剂和洗衣粉的复配破乳剂对宝塔区原油的破乳脱水性能得到改善。对宝塔区原油GT-940与OP乳化剂复配脱水率最高配比是4:1;GT-940和洗衣粉的复配物脱水率最高配比是2:3。  相似文献   

11.
针对馏分油脱酸技术不能解决高酸值原油蒸馏过程的设备腐蚀问题,采用脱酸剂技术对高酸值原油脱酸进行实验研究。与馏分油碱洗脱酸工艺相比较,该技术可以缓解或消除石油酸对炼油设备的腐蚀;具有剂油比小、烧碱用量少、不乳化和污水排放量小等特点;有较好的脱酸效果和适应性,脱酸率达到95%;酸值为2.07 mgKOH/g的高酸值原油脱酸后,进行蒸馏切割,所得180~350 ℃馏分油的酸度<10 mgKOH/100 ml,直馏柴油不必再进行脱酸精制。提出采用原油电脱盐工艺和脱酸技术相结合的新工艺,可利用现有的工艺设备,技改费用少,易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直馏柴油、减压馏分油碱洗电精制脱酸工艺存在的不足,开发了一种新的馏分油脱酸剂技术,完成了实验室研究、工业试验和工业应用。该技术使用现有的馏分油碱洗电精制工艺设备,只需增加水洗和脱酸剂回收系统,技术改造费用少。与传统的碱洗脱酸工艺比较,具有适应原料范围宽,烧碱用量下降67% ~75%,完全消除乳化,混合强度不影响脱酸效果,馏分油损失下降50% ~60%;脱酸剂再生循环使用,无废碱液排放,环境污染大为降低等优点。在最优操作条件下精制油酸值为零,已达到最苛刻的变压器油酸值指标(酸值<0. 017mgKOH/g),回收石油酸达到石油酸一级品65号酸的质量标准(SH/T0530-92)。  相似文献   

13.
酚类化合物是重油催化裂化柴油中主要的酸性物质组分 ,在重油催化裂化柴油中共鉴定出 7类 40 0余种酚类化合物。实验表明 ,碱萃取是分离催化裂化柴油中酚类化合物的有效方法 ,碱浓度对酚的抽出率及酚类化合物的相对组成有很大影响。对国内几家炼厂生产的催化裂化柴油的比较发现 ,重油催化裂化柴油酚类化合物含量普遍偏高 ,相对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不同氧化程度的柴油进行分析发现 ,在柴油变质过程中 ,酚类化合物单体的相对含量有着不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4.
油水两相的乳化特性对两相流的流型和压降规律有显著影响。流动条件下的原油乳化含水率是影响油水两相流动特性的关键。针对4种原油,通过油水两相的乳化实验,研究了搅拌转速、水相比例、温度及搅拌时间对原油乳化含水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水相比例低于某一临界值时,在一定搅拌转速范围内会发生完全乳化现象,当水相比例高于该临界值时,只发生部分乳化。不同原油发生完全乳化的临界水相比例不同,与原油物性相关;对于非完全乳化的情况,原油乳化含水率随搅拌转速的增大而增大,随水相比例、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搅拌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油水两相乳化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可采用比焓进行表征,不同剪切条件下的原油乳化含水率可以与比焓进行归一化关联,并且二者符合幂律关系。  相似文献   

15.
在碱/聚合物二元复合驱现场试验过程中,碱与配制用污水或地层水出现不匹配的问题,造成地面管线大量结垢及驱油体系性能大幅度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以大港羊三木油田三断块馆Ⅱ上油组油藏为依托,开展了污水配制碱/聚二元复合驱体系评价实验研究。选用污水匹配的活性碱(多元复合碱)及碳酸钠进行对比试验,在羊三木油田污水条件下,活性碱与污水的匹配性较好,比碳酸钠溶液的油水界面张力低2个数量级,达到10-3mN/m,抗钙镁能力达到500mg/L,并且与原油的乳化性强;二元复合驱体系对五种聚合物与碱进行了配伍性实验,其中污水聚合物HTPW-111与碱的匹配性好。研究表明,污水配制的活性碱/聚二元复合驱体系保持了聚合物驱的增黏性和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将含萘柴油转化为柴油发动机用燃料,使其得到充分利用并发挥最大使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添加杂醇对含萘柴油的燃烧性能影响。实验结果显示,杂醇溶解萘的能力是柴油的1.3~1.5倍,在柴油中添加杂醇可减少柴油吸收萘的使用量。萘的存在使得热值增加,但不论添加杂醇与否,热值无明显变化。添加杂醇有利于降低尾气有害物排放,提高功率输出,增加柴油发动机的扭矩,降低高转速油耗率,大幅度节约脱萘成本。  相似文献   

17.
原油-水两相体系的乳化特性对多相混输管道的流动规律有显著影响.从原油-水两相体系的乳化机理出发,系统阐述了混合条件、原油组成及水相组成3个方面因素对乳化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在混合条件的影响方面,分析了分散相比例、温度及剪切强度对乳化特性影响的研究现状及一般规律;在原油组成的影响方面,详尽阐述了原油的组分(沥青质、胶质、烃类组分、蜡晶、固体微粒、酸性化合物等)影响乳化效果的作用机理,并总结了各种组分对乳化特性影响的一般规律;在水相组成的影响方面,分析总结了水相矿化度、无机盐种类及水相酸碱度对乳化特性影响的研究现状及一般规律.此外,对原油-水两相体系乳化特性研究的不足及发展方向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聚氧丙烯壬基苯酚醚硫酸钠,研究了有机碱、无机碱以及所合成表面活性剂和有机碱、无机碱复配体系与桩西普通稠油的动态界面张力行为.结果表明:使用碳酸钠、三甲胺、三乙胺都可改变油水界面张力.碳酸钠/原油界面张力曲线呈"S"型变化,可分为缓慢上升、迅速上升和相对平衡3个阶段,而有机胺/原油界面张力曲线呈"U"型变化,出现动态界面张力最小值.碳酸钠加量不同时,其动态界面张力曲线变化不大;胺的质量分数升高时,动态界面张力则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存在最佳的胺加量.对于表面活性剂与Na2CO3复配体系,当Na2CO3加量高于一定临界值时,复配体系才有明显协同效应,此时仅需添加质量分数为0.0025%表面活性剂就可以将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到10-5mN/m数量级.对于表面活性剂与有机胺的复配体系,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取决于体系中有机胺和表面活性剂的含量.只有当复配体系中有机胺的质量分数高于0.05%、9AS-3-0的质量分数低于0.01%时,复配体系才具有协同效应.上述研究说明:由有机碱和原油组分在油水界面反应生成的表面活性物质,其界面活性以及和聚氧丙烯壬基苯酚醚硫酸钠复配体系的界面张力行为与加无机碱的情况是不同的.另外,通过驱油试验证明,具有较低动态界面张力的9AS-3-0/Na2CO3复配体系有高的提高采收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油藏地球化学是近些年在油气地质领域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 ,利用色谱指纹技术研究混采油层的单层产能贡献是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以新站油田为例 ,对 9个葡萄花和 3个黑帝庙油组的单层油进行了实验室配比 ,详细探讨了从基础指纹数据库的建立到特征指纹参数的选取 ,并结合数学统计法把 9个葡萄花油组原油分为 4种不同族群 ,而 3个黑帝庙油组原油归为同一族群 ,进而确定了 4种配比方案 ,建立了 4套实验室产能预测图版 ,各个图版分别有相关性较好的关系线 3~ 4条 .经实验室任意自配混合样检验后 ,各图版均优选出相对误差小于 5%的最佳工作线 ,证实了本方法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