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将SD雄性健康大鼠24只随机分成安静组(A组)、训练对照组(B组)、经络刮痧+运动组(C组)。各组进行7周递增负荷耐力训练后处死,分别测定血糖、肌糖元、肝糖元、血清乳酸脱清酶(LDH)、肌酸激酶(CK)、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探讨经络刮痧对于消除耐力训练大鼠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及可能机制。结果显示经络刮痧能明显延长大鼠跑台至力竭的时间,有效抑制运动训练造成的大鼠肌、肝糖原含量下降,稳定运动中的血糖水平,并使上述血清酶呈现不同程度良性变化。从而得出经络刮痧能够延缓机体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提高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和消除过程,是当前体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本文从理论上研究和分析了对运动性疲劳的病因、病机与治法,目的在于提高对武术训练中运动性疲劳的消除过程的重要性的认识,科学地处理武术训练和其后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从而加速武术运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动引起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与氧化应激及其过氧化损伤的关系,从而为运动引起的过氧化损伤导致的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及其防御提供理论根据.方法:通过文献法及逻辑推理法分析运动诱导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过程及其产生的活性氧对机体的氧化损伤导致的运动性疲劳的特点.结果:运动激活中性粒细胞NADPH氧化酶介导产生活性氧增多导致中性粒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而体内活性氧增多引起的运动性疲劳体内的发生机理是运动诱导的中性粒细胞氧化应激导致的过氧化损伤所致.结论:运动引起中性粒细胞的氧化应激和过氧化损导致免疫细胞功能降低及其运动性疲劳发生的主要因素,可通过抗氧化剂、谷氨酰胺补充、NADPH氧化酶的抑制等手段进行防护.  相似文献   

4.
运动性疲劳是指由于运动过程中机体生理生化的改变导致人体运动能力暂时下降的现象.如果疲劳长期积累而不能被清除,就会发展成为过度疲劳,危害人体的健康;还可能导致运动损伤,影响运动员成绩的提高.介绍了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和部位,提出了预防队员运动性疲劳的注意事项以及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运动性中枢疲劳首先是由运动所引起的,使其中枢神经系统不能够产生和维持足够的冲动到运动所需的肌肉现象.然而引起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因素很多,例如能量的供应不充分,氨中毒、中枢氧化还原状态不平衡,以及中枢神经递质发生了一些改变等等.长时间运动所引起的中枢神经递质的变化被看成为引起运动性疲劳的最主要的机制,也就是说,当中枢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不能够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时,就会引起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本文对运动性疲劳的中枢机制进行综合的分析,重点阐述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与中枢氨基酸神经递质发生紊乱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及与运动性疲劳产生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机体只要参加运动,就会产生疲劳,而要把运动产生的疲劳尽快、科学地消除,就需要掌握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监测方法及恢复方法等。就运动性疲劳产生机理、监测方法及消除方式的相关文献综述进行一定研究。  相似文献   

7.
张杨波 《科技信息》2012,(34):I0152-I0152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中常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过度疲劳除外),根据超量恢复理论、应激理论和运动训练理论,运动水平的提高就是疲劳一超量恢复一再疲劳一再超量恢复的过程。因此,在运动训练中出现疲劳是很正常的。但疲劳如果不能及时消除,疲劳积累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将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安排和健康。能否尽快消除疲劳,连续、合理和有规律地安排训练,是运动训练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如何采取有效的疲劳消除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具体介绍了如何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指导同学们正确选择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使其能尽快消除疲劳,连续、合理和有规律地安排训练,为取得好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消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训练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运用科学的方法可以尽快地消除疲劳,使机能尽快得到恢复,进而提高运动能力。本文阐述了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及消除疲劳的有效方法,以期对教学和训练发挥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分类、判断及消除方法进行阐述,以期为运动性疲劳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再论运动疲劳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运用中西医理论基础对运动疲劳机制进行综合性分析.利用西医强调从分子水平入手,中医强调从整体出发,把最新科学技术研究和最古老的中医学研究融合起来,能系统地更全面地对运动性疲劳机理再认识,以期达到完善运动性疲劳机制理论体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根据竞技篮球运动的特点,对有关篮球运动中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及其恢复措施进行综述,特别是运用心理手段为篮球运动员消除疲劳,为完善篮球训练,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增进运动员健康及树立自信心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在马拉松训练与比赛中,肌糖原的耗竭和降低,与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肌糖原在体内的有氧氧化供能是马拉松训练和竞赛中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赛前糖原填充的方法能够提高运动能力,推迟疲劳来临的时间。对优秀运动员而言,在运动竞赛前36~48小时,通过递减运动量,摄入10~12g/kg/d的糖,以达到赛前糖原填充的要求。运动营养学指出在两次训练间隙,充足糖的摄入,能够有效促进肌糖原的恢复,运动员就可以持续不断的从事训练和得到有效恢复。有人认为机体低糖储备在训练时会产生强烈的应答反应,但事实上低糖饮食对提高马拉松运动成绩不利。有研究表明,长期的低糖饮食对运动能力是有害的,在赛前增加体内糖原的储量,对马拉松运动员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相关理论思考和实践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理训练正被许多教练员所关注,是现代运动训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运动成绩的发挥、比赛的胜负。在运动训练与比赛中,除了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技、战术外,心理素质也显得更为重要,故对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概念、任务、原则和方法等进行重点阐述。  相似文献   

14.
柔道运动员是属于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项群,随着柔道运动水平的提高,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了重视,他们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运动员正常的、系统的训练。通过对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关系的研究,期望可以为柔道教练员、运动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江西省不同等级男子跳远运动员踏板准确性受环境因素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塑胶跑道与煤渣跑道,顺风跑,逆风跑,阴天,大量观众,噪音对跳远踏板准确性都具有较明显的影响.跳远运动员踏板的准确性一般不受运动员等级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三联症"包含的三种疾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女运动员一旦出现其中一种症状,往往也会存在其他两种症状并发的现象.而任何一种症状的出现,都会降低运动成绩, 并在生理、心理上对运动员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对三种症状关系的研究,明确致病原因,加深对"三联症"的认识,为女运动员和女性群体预防和治疗提出了医务监督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金属磁记忆检测技术已经在对接焊缝疲劳损伤检测方面有了诸多研究成果,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接焊缝的拉压疲劳,与实际结构中焊缝的弯拉疲劳过程之间存在差异.为此,本研究开展了含对接焊缝的工字钢梁疲劳试验,旨在真实地模拟实际工程中对接焊缝的疲劳开裂过程,揭示疲劳过程中磁信号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焊缝的初始焊接状态对于磁信号分布曲线的变化趋势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同一焊缝,当其初始磁信号曲线分布趋势相似时,其峰值及谷值随疲劳周次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研究发现,磁信号分布曲线的突变可以表征宏观疲劳裂纹出现,但是在疲劳稳定阶段,磁信号法向分量对于疲劳损伤的累计更加敏感;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矢量合成磁场平均值特征曲线可以表征焊缝疲劳的变化过程,捕捉到疲劳裂纹萌生的广义时间节点,从而对宏观疲劳裂纹的出现起到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半刚性基层材料的组成与疲劳性能间的关系,对几种代表性半刚性基层材料进行疲劳试验研究。通过对骨架密实水泥稳定碎石、悬浮密实水泥稳定碎石、骨架密实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和悬浮密实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梁试件进行三分点加载疲劳试验,得到室内疲劳预估模型,并进一步分析了材料组成对疲劳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骨架密实结构水泥稳定碎石疲劳性能普遍优于悬浮密实结构水泥稳定碎石;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的疲劳性能优于水泥稳定碎石;增加结合料剂量使得材料疲劳敏感性增加,但实际承载能力提高;级配稍细的骨架密实结构半刚性基层材料疲劳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9.
网络技术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笔者结合南京体育学院运动系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现状和网络技术自身的特点,提出了网络技术在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具体应用途径,为提高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成就动机是决定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以兰州女足、国家女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应用文献资料、心理测量等研究方法对兰州女足与国家女足的成就动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运动员的年龄、训练年限、运动等级以及场上位置等方面的因素均可从不同侧面影响运动员的成就动机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