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卞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26(2):109-112
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对"格雷厄姆问题"进行修正,指出俄罗斯文化传统中专制制度、东正教、哲思传统、民粹主义对其科学和技术发展尤其具有持久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刘旭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1):113-115
“超女”现象是在后现代语境下出现的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符合后现代文化的主要美学特征;“超女”现象背后隐藏着不可回避的后现代文化机密,是科技发展、市场驱使以及意识形态进行权力控制的结果,超女和文化资本家是最大的受益者。 相似文献
4.
不换圈 断奶时要将母猪赶出,将仔猪留在原圈饲养。
不混养 让同窝仔猪在一起生活,尽量不与其他仔猪混群,以免发生咬架现象。
不换料 仔猪断奶后第一周的饲料和哺乳期一样,一周后再逐渐换成断奶仔猪料,使仔猪有较长的适应过程。 相似文献
5.
云霄仙人峰分布的多处古岩画,地方志书记载为“仙迹”。揭其神秘面纱,进行综合研究,即可解读其中反映的原始思想意识和宗教信件的内容,探索漳台史前文化的渊源,以及与古代百越系先民活动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有机肥主要指人、动物粪尿,作物秸秆,绿肥等经过一定时间发酵腐熟后形成的肥料。施用有机肥料不仅能为农作物提供全面长效的营养,还能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有机肥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然而现实中有机肥却是“叫好不叫座”。为此,记者做了一番调查,以了解其中原委。 相似文献
7.
针对竞技体育中由于使用兴奋剂、诚信缺失、虚假竞争及不公正裁判等原因而出现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构建和谐体育,发扬奥林匹克公平、公开、公正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在别集编纂史中,唐宋时期作者对自己文集的编纂表现出普遍的自觉性。自觉地、有选择地保存自己作品的主要方式是焚弃与改定。唐宋皆有许多作者在编集过程中大量废弃己作;唐后期至宋,对己作屡作"改定"的现象愈益广泛;与"焚弃"、"改定"行为相关的"草稿"也在唐宋时期受到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9.
“NP不NP’谁NP'”是现代汉语口语中的一种确指反问格式“NP不X谁X”的子格式之一.该格式由“NP+不NP’”(陈述性否定句形式)和“谁+NP'”(反问句形式)整合而成,语义强调“NP肯定具有NP’所指明的性质或情况”,含有“NP’所指明的属性非NP莫属”的意味.“NP不NP’谁NP'”无论在结构特点、构成要素的语义特征还是在语用形式方面,都有与其他子格式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赵丹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105-108
不与没(有)作为最重要的两个基本否定副词,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难点。以前人研究的成果为基础,通过对大量语料的描写来进行否定副词不与没(有)的本体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偏误类型、偏误产生原因及对策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13.
设计这个工业革命的新生事物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小生产方式不适应大生产方式而被催生出来的一种生产关系。当今经济全球化、技术潜能扩延、需求地域化、消费个性化,然而资源匮乏、污染严重。设计本来应有的为人的职责在近几十年的商品经济中被严重地歪曲了,设计沦落为奢华、虚荣、金钱和权力的附庸,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的变革正在酝酿。不仅经济、政治,而且文化都将发生观念性的革命,设计也将承载人类理想、道德的重任。设计应被证实是人类未来不被毁灭,除科学和艺术之外的第三种智慧和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试谈唐宋诗文中的“交蹉语次”与“感官优先”——“石五六鹢”句修辞性诗艺的两种解读中的“诗”和《诗》中的祭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体健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24(3):1-5
历代文学批评家都曾注意到《春秋》“石五六鹢”之句对我国古典诗文产生的深远影响,但是却忽略了它最为重要的影响其实是基于两种不同读法而形成的。一种是由《春秋穀梁传》而衍生的解读,强调“石五六鹢”的语法性修辞功能,即修辞史上的“交蹉语次”,这使古典诗文在句法安排上出现新变;一种是由《春秋公羊传》而衍生的解读,强调“石五六鹢”语义形成的时间线性发展顺序,这开启了古典诗文“感官优先”法则的先河。两种读法的诗艺意味在唐宋时被广泛发掘出来,从两方面影响诗文艺术技巧,都具有积极的文学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卓颖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0,24(4):103-113
关于文学批评中的“清”这一范畴,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产生,或者以宏观的思想史为背景,从形上思维的角度来探讨它的发展、演变过程。或者以某位具体作家的风格、某个具体文本的风格为切入点对“清”的某个具体特征进行微观的考察。从艺术联类相通的角度来探讨诗歌批评领域中的“清”,其源头必然追溯至魏晋时代用于评论新声风格的“清”字,而通过考察魏晋新声与五言诗的关系,“清”在批评领域的迁移旁衍的轨迹在在可辨:它最初用于评论音乐(新声),然后兼而用来评论入乐的五言诗,再到评论不入乐的五言诗,最终旁衍至整个文学批评领域。 相似文献
16.
华裔文学在美国的崛起,引发了华裔作家群体文化身份的追问.现实生存压力让"华裔"群体身份的界定,陷入了文化冲突中,是在异文化的"他乡"寻求自己的"中国幻象".该属性决定了华裔群体身份的界定,一直处于流动状态,而非"标准"模式. 相似文献
17.
原始人类知道死亡但想超越之,其途径有四,其核心为死亡—复活观念。死亡—复活观念在古阿拉伯神话中,还产生了凤凰涅槊的形象。中国神话中,也有死而复生的灵禽。《天问》数句便说到了一个鸟在火中复生的神话。王逸、丁晏、闻一多、姜亮夫、黄文焕、黄拱辰、钱澄之、林云铭、蒋骥、刘梦鹏、胡文英、蒋天枢、林庚诸家对“阳离”一词各有所解。而以《山海经&;#183;海外东经》郭注及《周易&;#183;说卦》为据,“阳离”一词的真义却另有所指。 相似文献
18.
19.
鉴于旧注的穿凿附会,明清以来的许多杜诗学者们在注释杜诗的时候完全删去旧注,仅仅保留杜诗原文,即所谓的白文本。杜诗白文本编选者的理论倾向显得极为偏激,主要是针对旧注之弊而发,其对杜诗学的发展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