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Lacerta vivipara Jacquin 是爬行纲动物中的一种,隶属于有鳞目、蜥蜴亚目、蜥蜴科、蜥蜴属.但其中文名在不同的动物志或文献资料中却往往不统一,常常造成读者理解上的错误.在季达明等编写的<辽宁动物志>(1987)和赵尔宓等编写的<中国动物志>(1999)中Lacerta vivipara Jacquin中文名为"胎生蜥蜴";但在赵肯堂等编写的<内蒙古动物志>(2001)中,其中文名为"胎生蜥".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胎生蜥蜴在我国的分布、形态及生活习性的观察>(1983,方俊九等)一文中,"胎生蜥蜴"一词则是指"Lacerta vivipara Jacquin",也就是说是一个种名;而在<中国的胎生蜥蜴>(1985,赵肯堂)一文中,"胎生蜥蜴"是指所有行卵胎生的蜥蜴的一个总称,并非是Lacerta vivipara Jacquin.此外,还有许多资料中存在这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小伍 《科学大观园》2009,(18):69-69
火蜥蜴是自然界最奇特的一种动物,它们不仅能再生被切除的四肢、受损的肺脏、重伤的脊椎神经,甚至可以再生部分受损的大脑。美国和德国科学家公开了火蜥蜴是如何再生被切除的腿的研究发现。他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帮助研究人员把这种能力应用到人类身上。  相似文献   

3.
“朊病毒”这一译名已成大势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prion是美国科学家S.B.Prusiner(S.B.布鲁西纳)发现的一种新病原物,被认为是疯牛病、羊瘙痒病的致病因子。Prusiner因此发现而获得1997年度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此词的中文名一直比较混乱,曾出现过朊病毒、朊蛋白、毒蛋白、蛋白病毒、蛋白粒子、蛋白感染粒子、蛋白侵染因子、感染蛋白子、朊毒体、锯蛋白、普利昂、普恩蛋白、普赖子等。 全国科技名词委曾组织prion中文名的讨论,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有的赞同朊病毒,有的提出了普朊、感染朊、染朊子、朊、朊毒等名称。 全国科技名词委2006年公布的《遗传学名词》(第二版)将pfion定名为“普里昂”,又称“朊粒”。但在其他学科名词审定过程中,专家们对此词的中文名仍有很多不同意见,赞同“朊病毒”等译名的也比较多。同时,近年科技界对prion本质的理解仍存在分歧,这对如何定中文名也有一定影响。名词使用混乱必然影响科技的交流,定名不统一将使使用者无所适从。为规范prion的中文名,全国科技名词委拟研讨协调此问题,征询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并在本刊展开书面讨论,作进一步探讨。本刊欢迎专家、读者来稿来函提出pnon的中文定名意见。这里先发表部分专家意见。[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1999年3月,在台湾召开了“海峡两岸大气科学名词学术研讨会”。为便于两岸名词的交流,会议以全国名词委审定出版的《大气科学名词·1996》(以下简称《大气本》)和台湾编译馆1998年出版的《气象学名词·第四版》(以下简称《气象本》,此本主要用于英汉名词对照,同一中文名词往往会有几种英文写法)为蓝本,共同编订出版《两岸气象学名词对照本》。研讨会就对照本的收词范围与准则、名词翻译通则、未来活动等方面确定了具体内容。本文通过对《大气本》和《气象本》的对照分析,将大陆与台湾的大气科学名词粗略分成七大类进…  相似文献   

5.
人们通过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逐步认识各种动物,给它们取了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对动物的名称叫法都会不一样。而且不同的时期,动物名称也在变化和发展。特别是动物分类学发展到林奈时期,开创了拉丁文形式表达属、种的动物命名“双名法”。从此,在国际范围内,动植物的科学名称有了普遍接受的规范化的学名,为后来生物科学的交流和进步奠定了基础。我国作为一个世界上具有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沿传下来许多动物的中文名。在相当程度上,这些名称反映了人们对动物的认知程度,尤其是用恰当的边旁或字冠来表达,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如“貓”、“狼”、“麂”等,都反映了朴实的动物分类概念。随着现代生物学发展的需要,开始为动植物的中文命名作了规范化的规定。为动物制定规范的、统一的中文名是客观的需要。一、动物中文名制定的一些基本原则我们在编订哺乳动物中文名的过程中,采用了下面的一些原则:1.沿用现成的中文名,轻易不作“订正”,以免形成更多的异名;2.没有现成中文名者,按下列原则订出中文名:如有俗称而无明显不当的,则予以沿用;根据其拉丁文学名的含义订名;根据物种或其他分类单元的特征订名;根据物种分布或产地订名;国内无分布的但有外文名可依者,参考其含义订名;根据命名人姓氏订名;根据拉丁文学名或英文名译音订名。二、动物中文名推行中的一些问题与专业人员使用的学术名词不同,由于动物名常常为普通老百姓所使用,以及我国地区的辽阔,因此在动物中文名的制定和实际应用中,经常会碰到一些不易解决的难题,往往不是简单地发布规定所能解决的。下面列举一些哺乳动物的例子说明影响动物名称统一的难题:1.习惯带来的问题大熊猫还是大猫熊?我国动物名称早就根据它的分类归属定名为猫熊。根据在于它的体形像熊,在进化史上也同熊类亲近,不同于猫类。在过去很长的时期里,猫熊这一叫法已经相当固定。只是到了70年代中期这一国宝“出使”美国,大量新闻媒体在报道中用了熊猫这个名称,一时势不可挡。本来是猫熊的这一国宝,从此就改名成了熊猫。那么,现在社会上已经普遍接受了的熊猫这个叫法,还要不要订正。或者各叫各的,即社会上流传的叫法尽管是熊猫,教科书和动物学出版物(总是少数人吧)仍叫它猫熊,就让这两个名称分别在不同情况下共存?是应该探讨的问题。2.学名和俗名动物的俗称往往同正式的学名不同,形成社会上习惯叫法与书本上用法不同。这样的例子很多。麝叫做香樟,麋鹿叫四不象,豹猫叫狸子,黑熊叫狗熊等,论使用和接受率来统计,书本的用法总是居少数。久而久之,很难说哪个名称会存在更久远。至于蝙蝠叫做“飞鼠”,鼯鼠也叫做“飞鼠”等,本来是完全不同的动物,俗称却叫做相同的名称,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通过这类情况,就比较容易理解制定和使用规范化名称的必要性。3.商品名和动物中文名九节狸——大灵猫、黄狼或元皮——黄鼬、獭狸—海狸鼠等等,这些毛皮行业通用已久的名称,其科学含义并不多,但商业、外贸、媒体等应用面不小,给动物学命名带来一定“威胁”。4.古字带来的问题我国著名的,长江特产的淡水豚——白,长期以来都称白鳍豚或白旗豚。经过专家考证后,认为它并无白色的鳍或旗,应正名为古籍中所用的白。但是,这种考证如果当真来开展的话,可能带来的正名问题不在少数,给熊猫再来个正名为古字,就大可不必了。所以,是否必要去费力考证,值得商榷。5.简化字带来的问题狍、獐、猫等等,许多动物的中文名本来的字义反映了动物的归属,麅、麞、貓等人们一看便知道是什么类的动物。随着简化字的推行,改了边旁或字冠,倒成了问题。如果后人要认真的话,就让他们去考证吧。6.含有不可接受的政治含义的名称某些动物的科学名称带有根本不能接受的政治含义,例如曾经有人订了一个带有伪“满洲国”字样的拉丁文学名,中文名称当然不能照用。即便是有动物命名法规限制的拉丁文学名,也必须予以废除或订正。但还要注意,对于一些本来不含政治恶意的名称,就不要强词夺理,非来个正名不可。例如沿用已久的藏酋猴,本无不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思,不必特意上纲。由此看来,动物中文名问题可以归结为:动物中文名要不要统一,能不能统一,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统一,怎样才能统一?首先,前面所举的例子,当然不是说明制定统一的动物名称就不需要了,也不是说规范化名称可以置之不理,用不用皆可。制定一套规范的动物名称,还是必要的。尽管如此困难,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敦促使用统一的、规范化的中文名,并力求其相对稳定,切实做到有利于科学交流。但是,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动物的中文名。应该允许通过实际使用过程来考验和修订。这就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考证。在推行中,逐步完善中文名。科学命名的准确或科学与否,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准确和完美。但同时认为,不必要的考证或订正,有时效果适得其反,反而增加了许多动物中文名的同物异名,于科学交流无所帮助。过于学究气可能是困难的,会脱离社会大众,会形成更多的中文名的同物异名,反而添了烦恼,也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6.
菊科的大丽花,北京叫西番莲,而在西番莲科中有一种植物也叫西番莲,大丽花是草本植物,其中文名译自英文dahlia,西番莲为藤本植物,这两种植物没有亲缘关系,这是异物同名。同样是大丽花,也叫天竺牡丹,在广东则有三种叫法:大理菊、苕菊、洋芍药;而西番莲也叫转心莲、西洋鞠,在云南叫洋酸茄花,在广西叫时叶草,这是同物异名。植物中文名的混乱,在工作和生活中增加了许多麻烦与困惑。植物拉丁学名的命名要好得多,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林奈确立了生物分类的双名法,每一物种都给以一个学名,学名由两个拉丁化名词组成,第一个代表属名,第二个代表种名,即种的名称是一个属名后面加单个种加词(specific epithet)的双名组合。例如大丽花的学名为Dahlia pinnata Cav.,它是1791年由植物学家Antonio Jose Cavanilles(卡瓦尼列斯)定名的;西番莲的学名为Passiflora coerulea Linn.,它是1753年由林奈(Carolus Linnaeus)定名的。种和属的学名后常附定名人姓氏,以标明来源,便于查找文献,有时还要注明定名的年代。双名法的确立结束了动、植物分类命名的混乱局面,大大促进了科学分类学的发展。分类名称要求稳定,一个属或种只能有一个学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时,便是“同物异名”,必须于其中核定最早提出的学名,摒弃较后的异名。一个学名只能用于一个对象(属或种),如果有两个或多个对象者,便是“异物同名”,必须于其中核定最早的命名对象,而其他的同名对象则另取新名,这叫做“优先律”。植物的命名依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其实它是世界各国植物学工作者在处理植物名称时所要遵守的规则,其本身并无任何法律的意义,“法规”(code)一词乃是我国学者的习惯用法而已。《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第1版产生于1905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的第2届国际植物学会议。国际植物学会命名法分会专门从事法规的修订工作,每一届国际植物学会议之后出版的新版法规,均毫无例外地取代以前的各版法规,成为当前有效版本的法规。植物中文名命名目前没有正式法规(或叫规则)。共126卷册的《中国植物志》已全部出版,这对统一植物名称是十分有意义的,但《中国植物志》对植物中文名只要求“选择其一个为正名”,其余名称为“别名”,由于受作者地域性限制或个人的偏爱,在名称取舍上有很多个人主观成分,而各省(自治区)出版的地方植物志,在名称上也不尽与《中国植物志》一致,因此,制订植物中文名命名法规就显得十分重要。我国老一辈植物分类学家有专门研究植物命名法规的,并且为国际植物学会命名法分会的委员。近年研究法规后继乏人,在修改法规的国际会议上没有多大的发言权。其实,我国对植物命名的研究是有基础的,早在1954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局编订的《种子植物名词》对中文名有18条审定原则,《中国植物志》以及一些专业刊物对此也有一些规定。植物种类繁多,欲求审订完备,决非短时间内所能完全实现,但是首先必须对这一工作的意义,确定共同的认识,使植物名称涵义精确,切合实用,不拘于旧习。《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指导思想是:“植物学需要一个被各国植物学家所使用的、精确而简单的命名系统,一方面处理用于表明分类群或分类单位等级的术语,另一方面处理应用于植物各个分类群的学名(scientific name)。给予某一分类群一个名称的目的不是为了指示其特征或历史,而是为了提供一个称呼分类群和表明它的分类等级的方法。本法规旨在提供一个命名分类群的稳定的方法,以期避免使用那些可引起误会、含糊不清或含混抑或使科学陷入混乱的名称,并将这些名称废弃。本法规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避免产生无用的名称。”这些宗旨也适用于植物中文名的命名。动物和微生物也有国际命名法规,它们的中文名命名也应有类似的法规。  相似文献   

7.
海峰 《科学大观园》2010,(20):72-73
<正>尽管有本地传说称,所谓的"蝎子树"只是牛仔们的遗留下来的作品,但古生物学家雷克斯·圣昂格在2006年秋天无意中撞见这棵树时,他马上意识到它被印第安人雕刻过。这棵树位于圣路易斯奥比斯波城的圣卢西亚山顶一处浓密的小树林中,是一株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多节瘤的老橡树,树的躯干上被细致的画上了一幅有六条腿类似蜥蜴的图案,这只三英尺高的奇异动物还顶着一顶矩形的王冠和两只较大的球形。  相似文献   

8.
一日本的情况 《舎密開宗》(初篇、天宝八年(1837),宇田川榕蓭)中将硅音译为“悉里叟母”(silicium的氧化物),但在“160章珪土”中,将“SiO2”译为“珪土”。有人误以为这里的“珪土”是日本原有的词语,但事实上这个词是榕蓭新造的。换言之,虽然日本也有人将二氧化硅译为“石英”或“水晶”,但榕蓭却将荷兰语中的Keiaarde(kei是玉石之意,读音与珪(日文读kei)相通,aarde是土之意)直译为“珪土”,由此创造了这个词。其后的元素名“珪素”就源于“珪土”,但《舎密開宗》中并未出现“珪素”一词。  相似文献   

9.
作为当代著名的动物保护倡导者,辛格从理论层面持续对物种歧视进行抨击。其学说认为,感受性(sentience)是一种动物享有利益,且其利益应当在道德上被平等考虑的充分条件。然而,因为辛格在定义和使用“感受性”概念时,没有严格区分痛苦(suffering)和疼痛(pain)概念,导致其理论存在一定的含混性。本文中,我们首先尝试对“感受性”的理论内涵做出更为细致的澄清,认为辛格所指的“感受性”应当被精确理解为“关于疼痛的现象意识”。其次表明了,辛格动物保护学说的理论基础还关涉到关于动物意识的探究。最后,借助当前关于动物意识以及他心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对辛格的动物保护学说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唐朝地名学在3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1)地名学规律的总结与运用,包括“因水为名”命名原则的最终完善、“因原而名”等原则的首次提出等;(2)地名渊源解释丰富,仅《元和郡县志》一书就达24类、931处;(3)开展地名“标准化”运动,贞观年间州县省并缓解了唐初的地名混乱状况,开元十三年(725年)更改州名提出了整理地名的基本原则“避文相类及声相近者”,而天宝元年(742年)更改天下110处县名,使同名县大大减少,大部分县名变得通俗易懂、易写易记。唐代地名学之成就,既是承袭汉魏以来传统地名学并向前发展,又是学术本身发展的产物,还与统治者的重视有关。  相似文献   

11.
神秘动物学是一种专门研究目前人们尚未证实或了解、但在传说中存在的神秘动物的学科。目前,美国《生活科学网》就为动物爱好者们和一些热衷于神秘事物的读者列出了一份“神秘动物”排行榜。排行榜中包括大猩猩、巨乌贼和霍加等一些已经被科学证明,而不再具有神秘色彩的“神秘动物”;当然,还  相似文献   

12.
13.
以轴心时期中西方经典技术文本的代表《考工记》与《建筑十书》为切入点,借助技术哲学的分析框架,发现中西方工匠技术主体虽然都是“人”(工匠),但中国工匠技术是在礼乐、阴阳等文化规训下,工匠凭借经验,依靠身体技术与工具技术,以实现制器造物的“悟性技术”,区别于古罗马在古希腊人文、神学等文化影响下,建筑师以“理性技术”制导工匠“悟性技术”,以实现科学化、标准化等造物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正>"无论水生、空中飞翔还是陆生,几乎所有动物都离不开睡眠。"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论睡和醒》中这样写道。那么,动物真的也做梦吗?在这一点上,这位希腊先哲在《动物志》中写下了这样的观点:"不仅人做梦,马、狗、牛都会做梦。同样的,绵羊、山羊等所有胎生动物也做梦。狗在睡觉时吠叫,这就是它们在梦境中的表现。"或许亚里士多德的研究不够成熟,但其结论与事实已相差不远。尽管我们无法直接向动物请教它们是否做梦,但科学家通过两种方法观察到某些足以证明  相似文献   

15.
<正>众所周知,哺乳动物下崽,爬行动物下蛋。但不久前出版的《初龙型爬行动物胎生》一文颠覆了这一传统认识。该研究首次找到了初龙型爬行动物胎生的证据,重塑了科学家对爬行动物生殖方式演化的理解。研究结果显示,胎生和后代性别基因决定机制两者结合,使得爬行动物得以成为中生代海洋中的霸主。由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教授刘俊领衔的研究团队,在云南罗平国家地质公园发现的一具约有2.45亿年历史的恐头龙化石中找到了其胎生的证据。刘俊博士介绍,初龙型  相似文献   

16.
《科技术语研究》2009,(2):19-21
天(1)sky(2)the vault of heaven(3)nature(4)day(1)诸星罗列的空间。(2)人目所见的天穹。(3)指自然界。(4)俗称一日为一天。天文astronomy天空中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等天象的统称。《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天体celestial substance古代对天的形状、本体的称谓。《浑天仪注》:“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摸清青藏铁路沿线动物鼠疫流行模式,为青藏铁路鼠疫防控对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疾控发[2002]97号《青藏铁路建设鼠疫防治技术方案》的要求和规范进行监测和调查。所有操作参照《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GB16882-1997)、《动物鼠疫监测标准》(GB16882-1997)、《鼠疫诊断标准》(GB15991-1995)、《人间鼠疫疫区处理标准及原则》(GB15978-1995)等国家标准执行。结果:2001~2006年青藏铁路沿线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活跃且呈上升趋势,新的染疫动物和媒介不断发现,但未从青海田鼠及其寄生蚤体内分离到鼠疫菌。2001~2006年唐古拉山地区分离到的71株鼠疫菌其生物型均为古典型,其生态型为青藏高原型。青藏铁路沿线二道沟,沱沱河等地区存在隐性感染鼠疫的藏羊,阳性率达2.6‰。结论青藏铁路沿线的功物鼠疫流行模式与青藏高原其它地区的动物鼠疫流行模式基本相同,是以喜马拉雅旱獭鼠疫为流行主体,波及其他动物或人类。  相似文献   

18.
天空并不是有翼动物的专有领域。有些生物——如特定种类的飞鼠和蜥蜴,能借助一对皮翼的拍动产生提升作用在地面上滑行。但南亚和东南亚热带雨林中的树蛇就没有这样的辅助物了,而且它也没有其他形态上的特异之处。然而,它却能够很精确的“飞翔”。新出版的《自然》杂志将告诉我们这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19.
库恩在科学哲学中首次使用了"范式"(paradigm)术语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年前,我发表了一篇论文《库恩在科学哲学中首次使用了“不可通约的”术语吗?》。在那篇论文中,我对所提出的问题做了否定性的回答。因为爱因斯坦在1946年撰写、1949年发表的“自述”中,马赫在1905年出版的《认识与谬误》、可能在1895/1896年的系列讲演“探究的心理学和逻辑”中,都曾经在科学哲学的意义上使用了“不可通约的”(incommensurable,inkommensurabler)术语——先于库恩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在本文,我拟通过手头的资料论证,库恩也不是在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的意义上首次使用“范式”(paradigm)术语的人。  相似文献   

20.
硅去来矽     
读《中国科技术语》2008年第1期封面文章《硅字的来历和变迁》,感触良多。此前一直困惑于元素周期表中第14号元素Si(silicium)的中文名改矽为硅;亦知海峡两岸硅矽晴雨,尚未统一;却不知在此之前,还有从硅[xi]到矽的桥段。拜读靖宇先生大作,陈列个中细节及读音演变,云散天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