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895年,由著名爱尔兰作家伏尼契完成的小说《牛虻》,以意大利独立革命时期的故事为核心内容,主要讲述了牛虻如何从一位普通的神学院学生转变成为一个对宗教充满仇恨的革命家与讽刺家。自该部作品出版以来,得到了文学界的关注,并被中国学生称为意大利革命小说行列的经典之作,因此,翻译学家以《牛虻》语言特点为出发点,致力于通过翻译展现意大利革命故事的本质与魅力,然而,随着社会背景的改变,译者对《牛虻》的译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更改,以便使其与赞助人、诗学、意识形态等息息相关。为深入了解《牛虻》的翻译特点与精髓,该研究首先介绍了《牛虻》的翻译背景,进而概括现阶段《牛虻》如何成为翻译领域内树立的经典,同时,在此研究基础上,该研究概括总结了笔者对《牛虻》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与语言交流相比,非言语交流形式的描写更能刻画出人物内心世界、内心感受,使人物之间的关系更逼真,更有感染力。在小说《牛虻》中,作运用多种形式的非言语交流如人物的表情、眼神、声音、手和身体的动作、衣着打扮和随身物品、生活环境等,深入细致地刻画出小说中的牛虻(亚瑟)、琼玛、蒙太尼是主教等人物的性格与心理。暗示了他们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正是作恰如其分地运用了非言语交流的形式,才使得小说《牛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入研究非言语交流形式,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等,而且能提高我们鉴赏学作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刘波 《科技信息》2010,(23):I0254-I0255
"笑道"是《红楼梦》中出现比较频繁的人物话语引出词,由于古汉语具有高度概括性,所以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人物和场景对"笑道"采取不同的译法。本文将以《红楼梦》的普及本为原本,援引数例书中人物的"笑道",结合帕纳休克的俄译本《Сонвкрасномтереме》中对"笑道"的相关翻译进行对比,进而对该译本中"笑道"的翻译方法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4.
吴倩倩  王欢 《科技信息》2013,(9):245-245,286
自1784年《红楼梦》这一中国古典小说问世至今,国内外红学研究者的研究浪潮此起彼伏。本文通过对王际真和麦克休《红楼梦》节译本宝黛语言进行分析,尝试研究宝黛语言描写的节译对人物塑造起到何种作用,从翻译的文化视角探讨人物语言的节译动机。  相似文献   

5.
名著《红字》迄今为止已有10多个译本出现,且不同时代有不同译本,说明其复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红字》中大量运用了象征、比喻手法,不仅对烘托主题、刻画人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具有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修辞效果。通过对3个译本进行比较,旨在探讨译本在移植原著象征、比喻手法上的成败得失,为后人复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英译一直得到学界的关注,特别是杨宪益、霍克斯的译本多年来成为评论的焦点。分析杨、霍译本《红楼梦》第三回英译,应当说,与原文相比,两种译本在章回题目、人物塑造、文化转换等方面,仍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张欣欣 《科技信息》2011,(12):I0157-I0157,I0159
《红楼梦》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其中仅有名有姓的出场人物就逾四百,而这些人物姓名有着其自身的涵义和功能。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姓名翻译就成为一个艰巨的任务。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堪称权威之作,杨译本在翻译人物姓名的时候,采用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音译,即用威妥玛拼音系统翻译部分人名。本文将通过对杨译本中的姓名翻译的分析,阐释威妥玛拼音在人名翻译方面存在的利弊。  相似文献   

8.
屠鲁英  司敬国 《科技信息》2007,(18):204-204,71
《牛虻》是一部充满强烈情感冲突和震撼力的悲剧小说。本文集中围绕主人公牛虻与蒙太里尼、与琼玛之间的感情纠葛,揭示了隐藏在人伦冲突背后的无可逃脱的人性的两难,正是这绝望的两难构成了小说持久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9.
王晶 《科技信息》2012,(6):181-181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一部巨著,目前已有很多汉译本。在诸多汉译本中,王科一和孙致礼的版本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本文将从广义语境角度对两个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即: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第三回是整部小说非常关键的一回,主要人物悉数出场,场景不断切换,涉及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以及场景的描写众多,牵涉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方面,霍克斯处理地非常巧妙,在信息的传达和艺术的再创造方面表现突出。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研究霍克斯的译本,研究他的翻译方法,研究霍译本在西方世界受欢迎的原因,将会对如何让经典文化更能为西方读者群所接受提供有利借鉴。  相似文献   

11.
田凯  濮阳槟 《应用科技》2004,31(3):46-47,53
针对在默认状态下ObjectARX在英文版AutoCAD2000中无法输出汉字的问题,介绍了利用ObjectARX在英文版AutoCAD2000中创建汉字实体的方法,给出了关键部分的程序代码,实现在英文版AutoCAD2000中显示汉字.  相似文献   

12.
伏尼契在塑造牛虻的时候,赋予他许多独特的心理特征。对泄密的恐惧、对黑暗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以及为克服这些恐惧,牛虻所采取的躲在假面具后面以求自我保护的防御心理,构成了牛虻人性中的弱点。牛虻超越弱点,走向人性辉煌和人格完美,是小说最动人之处,也是小说最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13.
汉字的起源一直是中国语言学家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从研究汉字起源的意义谈起,阐述、分析了关于汉字起源的几种说法,最后提出了一个关于汉字起源的假设。  相似文献   

14.
清人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是文史研究者常备的重要文献。1999年和200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先后出版了《十三经注疏》的标点本,二者均以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的阮刻本为底本且以简繁两种字体印行,为研习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然影印本和标点本《春秋左传正义》都存在诸多讹误,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春秋左传注疏》可用以校正其误,因而四库文渊阁本具有极高的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15.
庞德名诗In a Station of the M etro译文版本颇多,结合意象派创作原则,庞德的美学追求及汉字汉诗对他的影响,这些译文似乎有待重新思考。对比原作与译文,发现原诗现代感强,汉译比较传统;原文简洁,汉译稍显冗长;原文参差,汉译整齐,原文为典型的自由诗,汉译均强调押韵等等差异。作者尝试运用文体学及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提供新的译文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将汉字的视觉心理尺度这一连续的、无法用物理量直接分析评价的问题进行离散化,利用模式识别的手法加以研究.根据形状知觉尤其是汉字知觉的心理法则,抽取与汉字视觉心理尺度相关的黑点数、一次心距、二次心距等量张成特征空间.调查事先经专家认定在视觉心理上分属于大、中、小三集团的汉字在该特征空间中分布情况.经实验可知该分布有良好的聚类,证实了该特征集对汉字视觉心理尺度分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汉字的表意性使得文字与社会文化有紧密联系。甲骨文作为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商朝的社会面貌。通过比较甲骨文里“子”“女”诸字,可以了解商朝尽管有部分女性地位尊贵,但男女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已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8.
Recently, there were debates about the specificity of lateral middle fuisform in face processing. The debates focused on whether these areas were specialized in face processing or involved in processing of visual expertise and categorization at individual level.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neural mechanism of face processing, using Chinese characters as comparison stimuli. Chinese characters are greatly similar to faces on a variety of dimensions, among which the most significant one is that both face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not only are extremely familiar to literate Chinese adults but also are processed at individual level. In the present study, face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activated bilateral middle fusiform with great correlation. Greater activities were observed in the right fusiform face area (FFA) for faces than for Chinese character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FFA is specialized in face processing per se rather than the processing of visual expertise and categorization at individual level.  相似文献   

19.
Recently, there were debates about the specificity of lateral middle fusiform in face processing. The debates focused on whether these areas were specialized in face processing or involved in processing of visual expertise and categorization at individual level.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neural mechanism of face processing, using Chinese characters as comparison stimuli. Chinese characters are greatly similar to faces on a variety of dimensions, among which the most significant one is that both face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not only are extremely familiar to literate Chinese adults but also are processed at individual level. In the present study, faces and Chinese characters activated bilateral middle fusiform with great correlation. Greater activities were observed in the right fusiform face area (FFA) for faces than for Chinese character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FFA is specialized in face processing per se rather than the processing of visual expertise and categorization at individual level.  相似文献   

20.
汉字产生的时间问题,关系其在世界文字史上的地位。结合考古发现、典籍记载,以及汉字构形取象内容和时代特征等加以考察,汉字大约产生于原始渔猎时代中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