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感在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个性特征鲜明,极富新意和独创性。中唐诗人李贺在诗歌创作中大量使用通感艺术手法,奇想联翩,构思精巧,体现出一种奇诡、冷艳和瘦硬的风格。本文探讨和分析了李贺诗歌中通感的基本形式,并从通感的角度分析了其诗歌中的艺术形象,从而体现了诗人独特的诗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李贺诗歌感伤色彩形成的人格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唐代杰出诗人李贺诗歌感伤色彩形成的人格因素。人格的形成经过社会化和重新社会化的过程,而这种过程正是导致李贺病态人格形成的主要原因,也是形成李贺诗歌感伤色彩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李贺的诗歌常笼罩着一层奇绚的色彩,然透过诗歌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悲剧性的伤感。李贺生活的时代,无望的仕途以及多病的身体,是他诗歌悲伤色彩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李贺的诗歌常笼罩着一层奇绚的色彩,然透过诗歌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悲剧性的伤感.李贺生活的时代,无望的仕途以及多病的身体,是他诗歌悲伤色彩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吴旬初 《中国西部科技》2004,(20):127-128,95
李贺的诗歌常笼罩着一层奇绚的色彩,然透过诗歌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悲剧性的伤感.李贺生活的时代,无望的仕途以及多病的身体,是他诗歌悲伤色彩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苦闷诗人——性格上的悲剧在我国历史上为数很多的文学天才中,李贺也许是最早熟、最能敏感地体味人生苦难的诗人,这决定了他诗歌基调的忧郁悲愤。他是一个苦闷的诗人,他的诗歌主题就是抒写内心的苦闷,作品情调阴郁低沉,奇崛冷艳,李贺卓异的诗歌才华,在某种程度上说亦得力于他的反常性格。“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示弟》)李贺“以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失意归来,不免悲伤怨愤,说尽管身体不好,病骨支离,现在尚能活着回来就是不幸中的大幸厂,至于人世间什么卑鄙的勾当没有呢?诗人一方面顾影自怜抒发了沉沦不遇的感慨,…  相似文献   

7.
李贺诗歌创作具有独特的色彩和风格。题材特点是对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进行加工再造 ;结构特点是构思多层、意境奇特 ;写作技巧特点是比喻巧妙、联想丰富。但李贺诗歌创作也有其局限性 ,在今天的文化普及与教育教学工作中 ,应注意对其消极面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重吟《昌谷集》,深知“李贺诗很值得一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想象丰富,意境奇特,气势磅礴。李贺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瑰丽的诗境,很有浪漫主义色彩;又特别善于运用史实典故讽刺抨击时政,极富现实主义气氛。李贺诗歌有独到的比喻,  相似文献   

9.
心态组合与诗歌的文学特质存在着不可割脱的潜在因缘,本文拟从美学角度观照李诗.从心与物的关系窥探李诗的一种独特审美表征心态意象化与意象心态化。李诗以同化和假定的抒情方式对万物人生进行非理性的审美潜思(心态意象化),并外化为独具慧灵的表现形式(意象心态化).其内容蕴涵以心绪波动之自然形态为载体.形式呈现以心态意象为外在接续,内容突破主题的圈范沿心态构成的原生状态上下波动,从而凝结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因此,心、物关系的非逻辑化使李诗意象构造呈现出内容大于形式或溢出形式之美。  相似文献   

10.
李贺是唐代比较标新立异的一位诗人,他仅活了27岁,但在他"昙花一现"的短暂生命里,他呕心沥血于诗歌,独出机杼,自成"长吉"一体。他的诗歌想象怪异,意象虚幻巧妙,意境幽奇冷艳,一方面,他在诗歌中塑造了很多"鬼"的形象,开拓了诗歌题材的"鬼"之世界;另一方面,他的诗歌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幽冷凄艳的独特视觉感,显得很具有视觉冲击力。总之,在唐代诗歌创新方面,李贺的确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李贺的诗渗透着人生的悲剧感,充满着对时间、生命以及宇宙世事的探求与追问,同时,融入了李贺复杂的人生感悟与生命体验。大胆想象,神思飞扬,用语险奇,色彩斑斓,喜用"鬼"、"泣"、"死"、"血"等字。李贺一生都在理想与现实的双重矛盾中抗争,李贺及其作品,留给人们太多的沉重思考,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唐代诗人李白以其狂放不羁的诗歌、言论和行为而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狂人"。笔者以诗为史、以史为据,通过赏鉴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和特立独行的作为,深刻地剖析了诗人的"狂"与其仕途的坎坷、不朽的诗作之间的辩证关系。再现了一代诗仙的横溢才华,以及蔑视权贵,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的博大胸怀。  相似文献   

13.
晚唐诗人李商隐因为和自身经历有关的原因,是最擅长写朦胧诗的人,他写了大量的朦胧诗,这些诗意蕴幽邃,意象朦胧,在诗中他喜欢运用比兴、典故和象征手法来遮蔽感情、埋没意绪,充分显示了他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4.
明月是典型的文学意象和永恒的主题,也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用得最多的意象之一。李白是写月最多的诗人,其月亮意象思维深受我国日月阴阳文化思维模式以及《诗经》、仙话幻想和历朝诗赋乐府的影响。他借明月意象向外探取宇宙的奥妙,向内则反观心灵的隐曲。李白之人月相得体现的是诗人与月之精神契合,以及诗人与天地万象共享历史哲学与时间哲学的精神探索。  相似文献   

15.
《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但是对于这首长诗的主题却一直有很大的争议。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可以看出:在刚开始创作《长恨歌》时,诗人是按照自己现实主义的主张进行构思的。但是,在创作中,诗人对民间流传的关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进行加工时,不禁被流传的故事所感动,以至于联想到自己的情感经历,不自觉地与原来的创作动机相背离,对李杨的爱情进行了讴歌,对他们不能长相厮守表示了同情。  相似文献   

16.
高丽著名诗人李齐贤到四川峨嵋山进香期间所写的《眉州》诗,运用了多处中国文化和文人的典故,显示了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体现了他的中国文化情结。但李齐贤提及诸位文人.也是为了衬托、类比高丽的三位著名文人,盛赞他们的才学;同时诗歌也表达了李齐贤对祖国和亲人的牵挂和思念,这些又体现了他强烈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7.
通过人类学的视野来考察彝族双语诗人阿库乌雾的诗歌创作,浅析了其诗歌的一些特点及文化内涵。认为阿库乌雾的文学创作处在一种跨文化和边缘写作的状态;诗人在多样文化中的穿行使其成为阈限人(边缘人),获得了神圣的阈限交融效果;这种跨文化体验和写作是其在文学创作中能够超越和突围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16世纪中叶后,在朝鲜朝思庵朴淳"诗学盛唐"的倡导下,出现了白光勋、崔庆昌、李达三大宗唐诗人。其后,除了士大夫文人群体外,这种宗唐诗风甚至波及到庶民阶层,这一阶层不仅包括以刘希庆、白大鹏为代表的平民诗人群体,也包括以许兰雪轩、李玉峰为代表的女性诗人群体。刘希庆与白大鹏互有酬唱,二人齐名,"并称一时",并受到了诸多士大夫文人的褒奖,成为宗唐的平民诗人中的杰出代表,特别是刘希庆的诗歌还能结集出版,可以说是平民诗人的汉诗创作取得成功的先例。许兰雪轩等女性诗人的宗唐创作不仅受到了本国诗评家的认可,其诗名还远播中国。  相似文献   

19.
周莹  罗朋朋 《西藏大学学报》2013,(6):180-183,189
“情圣”杜甫辗转一生,其诗歌中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其人其诗又分别被称为“诗圣”、“诗史”。杜甫对各阶层女性的丰富描绘与深刻展现,构成了其诗歌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中的女性亲人、女性歌舞伎、上层女性以及苦难的乡村女性形象丰满真实。其进步的爱情观、女性观,亦玉成了其高尚的人格,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敬仰。  相似文献   

20.
陈有才是一位“种植在田野”的乡土诗人,在其创作生涯中创作了不少农民喜爱的诗集,《大地支撑》是他近年来的一本新诗集,抒发了作为一个寄居京城的“游子”对乡土、乡风、乡情的思念,回忆或回乡的所见、所闻、所感。有深深的乡土情,有浓浓的乡土风,充满了下里巴人的智慧与才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