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创新科技》2005,(11):56
我们生活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地球诞生至今的漫长岁月里,地球气候一直处于冷暖交替的变迁之中,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也经历了5次大灭绝。亿万年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又会是哪些生物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呢?美国“探索频道”组织国际权威的气象学家、地质学家、生物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这个问题作出了相当惊人的解答。  相似文献   

2.
《科技潮》2006,(1):53-53
我们生活的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在地球诞生至今的漫长岁月里,地球气候一直处于冷暖交替的变迁之中.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也经历了5次大灭绝。亿万年后,地球会变成什么样?科学家认为,在500万年后、1亿年后和2亿年后,地球环境将发生三次大的变化,甚至有人预洲.“那时候,人类已不适宜在地球上居住,一些新的物种将会出现,成为地球的主人”。  相似文献   

3.
应璐珺 《今日科技》2009,(11):46-49
如果地球变暖的趋势得不到遏制,被全球OL票选为第一度假圣地的马尔代夫群岛将在一百年内消失。越来越发烧的地球,令多少旷世美景慢慢消失,又有多少奇异的病毒正悄然生成?我们的地球母亲正在“发烧”,和人类的流行性感冒不一样,这种“发烧”持续已久。专家提出,“发烧”的热源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的“温室效应”。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倘若能从我做起,倡导低碳生活——它倡导的正是从点滴小事做起,减少日常生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拯救地球并不困难。  相似文献   

4.
从《生活文摘报》引述《信息日报》中的报道,对“地球正变得越来越像一个梨子”的形体观点展开评价,引用我国地理教学中的提法,分析造成地球梨状体印象的根源,通过对大地水准面和参考扁球体偏离插图分析,坚持“地球不是梨状体而是一个不规则的扁球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佚名 《青年科学》2010,(11):28-29
●谁在给地球“充电” 1917年,科学家发现地球表面带有负极电,但是地球究竟为什么带电,地球的“充电器”是什么,却没有人能说清楚。在一些地区的晴朗天气里,地球和空气之间会产生电流,强度达到1500安培。但是对于整个地球这么庞大的“用电器”来说,这种强度的电流甚至称不上是电流,很快就会消失殆尽,所以这种电流一定是由于某种充当“充电器”的角色产生的。  相似文献   

6.
姜永育 《少儿科技》2011,(10):28-29
第四章 惊天阴谋 “你们来到地底,应该说是很幸运的。”大祭司说,“救你们出来时,我已经和族人商量过了,欢迎你们来这里生活。”“我可不想永远待在地底,没有阳光,没有白云……”詹妮首先反对,“我还是希望能回到地表,过正常的生活。”“可是,再过几天,地球表面会遭遇一场可怕的灾难,所有生灵都将毁灭。”大祭司有些疑惑,“那个2012的灾难预言,你们到现在还不知道吗?”  相似文献   

7.
瑞士日内瓦天文台的天文学家6月16日在法国一个会议上宣布,在3个遥远的“太阳系”发现了5颗“超级地球”,这些发现显示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可能相当普遍。评论认为,天文学家可能正处于发现“第二个地球”的边缘。  相似文献   

8.
在人口不断膨胀,地球环境被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困扰人类的今天,能源和环境这一课题引起全世界范围的关注。能源和环境之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能源的消耗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并且能源的有限性也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能源问题。早在70年代能源危机之后,人们对“节能”产生了一种新的道德观,这种道德观认为,节能假如不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一定是一种生活的必需。能源的消耗不仅加剧了地球矿物燃料的日益紧缺和枯竭,而且严重污染了地球环境。  相似文献   

9.
到宇宙的其他地方建立生活点,是地球人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愿望。对此,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令人神往的设想。美国宇航局就设计了几类“宇宙岛”方案,为人类勾画出一幅幅美妙蓝图。地球悬于太空中,是一个巨大圆球,它具备特殊的优越条件,致使几百万种生物能在该星球上安家乐业。科学家们正是以地球为蓝本,设计了“宇宙岛一号”。它是一个直径为500米的空心巨球。球的内壁有住宅、树林、河流等。将这个人造太空球放入宇宙,它每分钟自转两周,在“赤道”处产生几乎与地球相同的引力,生活在其中的人感觉象在地球一样。不过,“宇宙岛一号”的引力会随“纬度”增大而减  相似文献   

10.
《科技潮》2006,(1):58-59
21世纪最初的年头里,在经历了腥风血雨的战争、惨无人道的恐怖袭击、印度洋大海啸、卡特里娜大飓风以及巴基斯坦大地震之后,地球还会经受什么样的劫难呢? 美国宇航局(NASA)称,下一个威胁地球的就是小行星“阿波菲斯”。科学家称,在计算“阿波菲斯”的运行轨道时发现,它将在2029年与地球擦身而过.2036年撞击地球,造成比2004年12月印度洋地震海啸史可怕的破坏。为了保护我们生存的地球,NASA近日启动“太空防卫项目”第一步,决定安放跟踪仪监视小行星“阿波菲斯”的确切轨道;这被世人称为“地球保卫战”的开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1996年,科学家们继续向自然界深度和广度进军,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1、在航天领域,美国航天局在30天之内连续两次向火星成功发射了“火星环球勘测者”号和“探路者”号探测器,揭开了人类向火星进军的新篇章。2、美国科学家发现地球固体内核比地球旋转速度快,这可能有助于理解地球磁杨形成的机理。科学家们还认遗传学上证实了生活在太平洋底近沸点水中的微生物扬氏产甲烷球菌是地球上第三种生命形式。这一发现可能会填补生命诞生和进化过程中的研究空白。3、在医学研究方面,英国科学家终于确认食用患有疯牛病的牛肉是感染克一雅氏病的…  相似文献   

12.
《广东科技》2010,(3):93-93
物联网:早在十年前,美国就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9年2月,IBM提出“智慧的地球”战略,宣布“互联网+物联网=智慧的地球”,要通过超级计算机和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让人类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智慧”状态。自此,物联网正式进入公众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知识产权及其相关定义 知识、知识经济、知识产权 1999年1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伊德里斯博士在北京大学授予其名誉教授的仪式上发表演说中指出:“知识是创造杰出成就和提高地球人类生活的准则和催化剂。”  相似文献   

14.
星河 《科技潮》2010,(3):50-51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这样一则科幻小故事: 火星人来到地球“微服私访”,结果竟交出这样一份考察报告:地球上的智慧生物主要由金属成分构成,它们依靠轮子行进,眼睛会放出光芒,说话声则如怒吼一般,而且全靠一种被称为“汽油”的液体为生——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它的肚子里,生活着一种被称为“人”的寄生虫!  相似文献   

15.
李晔 《科技潮》2003,(9):38-40
众所周知,臭氧层是保护地球生物的天然屏障,如果地球大气中没有臭氧层,人类早已不复存在。科学家表示,根据迄今已掌握的卫星和地面观测资料的分析,地球上空的臭氧层如今已“漏洞百出”。普通的伞破了,下雨时人就要挨淋,而地球的“保护伞”有了“漏洞”,又会带来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少儿科技》2011,(9):1-1
1985年.地球的“老朋友”哈雷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如期而至!这一年,大洋彼岸的美国人许下了一个愿望:76年后,也就是2061年,当哈雷彗星再次飞临地球时,人们的科学素质已大幅提高。心动不如行动!同年.美国科学促进会推出并实施“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计划主要针对美国儿童,也就是未来美国的主人,目的是:通过在全美中小学和幼儿园采用新的教学大纲,改善美国青少年科技知识薄弱的现状,争取到2061年使美国公民的科学素质达到一个新高度,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能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17.
“欢迎来到智慧地球时代!”2010年伊始,IBM全球总裁彭明盛(英文原名萨姆·帕尔米萨诺)在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发表了以此为题的演讲。彭明盛宣扬的“智慧地球”理念,早在其一年前发表的《智慧的地球一一下一代领导人议程》中就有详细的阐述,因此他的演讲不过是老调重弹而已。  相似文献   

18.
关于火星     
Anne 《今日科技》2001,(5):44-45
火星由于它发出特殊的红光而令人侧目,西方把它称为“战神”,中国古代则称之为“荧惑”。望远镜发明以后,由于观察到多种特性与地球相似,故一度被誉为“天空中的小地球”。关于“火星人”、火星生命等激动人心的问题争论了近一个世纪。 火星的运行确实与地球有着相似之处,它绕太阳周期为687天,相当于1.9回归年,而它的自转周期仅比地球长41分钟。更令人惊讶的是它的自转轴倾角也只比地球的黄赤交角大32分。因此,火星上不仅有类似地球上的季节之分,还可明显的区分出 “五带”(热带,南北温、寒带)。此外,还发现火星上有…  相似文献   

19.
“地球概论”是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的一门先行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所介绍的是地球的整体知识。在该课程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对于学生价值观形成和专业素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地球概论”课程思政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理论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南。教师德育意识的提升,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是“地球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地球概论”课程思政建设的策略包括三个方面:坚持广泛的人文阅读,努力提升教师德育能力;加强教学研究,挖掘出与时俱进的思政教育资源;在协同育人机制中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每年地球上所有植物的总产量,被农业学家称为人类的生活预算,是我们地球的“第一生产力”。人类,虽然只是地球上无数生物中的一种,却要消耗掉其中至少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