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游荡河型和江心洲河型的地域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炯心 《科学通报》1990,35(6):439-439
河型的分布是否具有地带性,这是河流地貌学中尚未解决的理论问题之一。本文以我国东部季风影响区内的游荡河型和江心洲河型为例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构造地貌学: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相互作用的交叉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构造地貌学是发展迅速的新兴交叉学科.与传统地貌学不同,构造地貌学是一种定量地貌学,强调对地貌过程的定量描述,其核心概念是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相互作用,聚焦于以量化的方式具体阐述构造活跃造山带地区气候、地形、水文、物理和化学剥蚀、沉积以及岩石变形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首先阐释构造地貌学的主要科学问题与核心概念,即构造、气候和地表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随后简要介绍构造地貌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对学科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测年手段(如宇宙成因核素和低温热年代学)和空间探测技术手段(如LiDAR).基于近年来构造地貌学的研究实例,梳理了构造-气候-地表过程相互作用的研究中获得的一些重要认知,这些研究实例涵盖的时空尺度巨大:时间跨度从数小时到百万年,空间跨度从单个断裂到整个造山带.这些跨度广泛的研究对理解造山带的地形演化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最后,简要总结了构造地貌学的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嘉陵江河曲的形态与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斌  艾南山  黄正文  易成波  覃发超 《科学通报》2007,52(22):2671-2682
作为河系的基本范畴之一,对不同区域和类型河曲形态的定量参数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识别其特征并探究其形成与演化,也可为河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地貌学基础.基于Google Earth图像,定义了河曲参数并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嘉陵江深切河曲是世界上最复杂、最不规则和最弯曲的河道之一.特殊的河流比降、地质结构、岩层、岩性以及地形的顶托是嘉陵江河曲发育的重要因素.嘉陵江河曲的演化遵循能量耗散极小-极大值原理;遥感数据的易得性使进行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对比研究成为可能,进而才能探讨其成因的差异;河曲形态为先成河提供了证据,显示了河道的下切与地壳的抬升;河流地貌学"离堆山"术语名称源于嘉陵江畔孤山之称谓;深切河曲是一种需要保护的资源.  相似文献   

4.
郭跃 《大自然探索》1995,14(4):64-68
环境变化时常与地貌变化密切相关.因此,为挖掘或解决环境问题的环境政策的制定是离不开地貌学研究的支持。环境决策是涉及到概念、规划、执行和管理等多层次的决定过程,地貌学在这些过程中是能发挥一定程度的作用的。作为为环境决策服务的应用研究.地貌学可以研究各类地质、地貌现象的基本背景,评价人类活动的后果,预测人类活动的后果提议及评价环境的某些政策。  相似文献   

5.
生态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温暖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了深刻影响,是21世纪人类社会最为严重的挑战之一.作为地球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直接影响着地球和人类社会的未来.因此,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成为全球变化科学的研究前沿和热点.全球温暖化会引起植物个体水平上生理生态过程的变化,也会改变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物种组成和结构的变化,最终可能引起一个地区生态系统类型的改变,并导致其生态系统功能发生转变.同时,生态系统的这种改变又会对全球变化产生反馈作用,减缓或者加剧气候变化的发生.由于地球表层系统的复杂性,对生态系统与全球变暖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持久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貌学真正的发展只是在解放后才开始的,解放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以及全体人民对于发展科学事业予以很大的注意,对于地理科学也是这样。1949年以后,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开始培养地貌学方面的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建立了地貌组,开展了地貌科学研究与地貌调查工作。许多生产部门,在解决对发展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任务(砂矿及其他有用矿物的普查与勘探、水工建设、铁路的修筑等等)时,也开始广泛地采用地貌方法。但是,许多重要的地貌学问题还研究和解决得很不够。  相似文献   

7.
陆地生态系统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对研究全球变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用开顶式气室模拟CO2浓度升高,提取羊草中的植硅体进行研究,实验发现,羊草植硅体以帽型为主,并且其他早熟禾亚科中常见的齿型植硅体含量非常低.CO2浓度升高处理使得羊草植硅体产量增加,各类型植硅体的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帽型植硅体也显著变大,而且CO2浓度升高处理中还观察到了其对照处理中未观察到的空心棒型、毛发状、长方型和薄片层状植硅体.实验结果表明,羊草植硅体对CO2浓度升高响应敏感,因此,植硅体分析的方法可能会成为研究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又一手段,并且植硅体分析可能有助于羊草不同生态型的划分和古大气CO2浓度的恢复重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末期的突出特点是,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飞速发展,生态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为了进行生态学总结,解决与地表地形研究和预测其在人类活动加剧条件下发展变化有关的各种问题,地貌学及时考虑了自己百余年来所积累的经验和发展方向。“生态地貌学”这一概念的出现,不仅意味着需要开展生态地貌学研究,还表明这是一个新的科学方向。近年来,许多国家相继召开会议,研究具体区域的生态地貌工作或综合性研究经验,讨论生态地理研究的途径和结果。这样,生态地貌学便应运而生,并得到了迅速发展。那么,什么是生态地貌学呢?  相似文献   

9.
汉江丹江口水库下游河床调整过程中的复杂响应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许炯心 《科学通报》1989,34(6):450-450
水库下游河床演变的研究虽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对水库下游河床调整的宏观趋势及河型转化问题,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这表明,在这方面的研究中,我们所用的概念和方法还有待于更新。鉴于此,本文试图运用系统论中的复杂响应原理,对丹江口水库下游汉江中游段(丹江口至钟祥)的河床调整过程进行分析。系统复杂响应原理用于地貌系统的阐释,始于美国地貌学家Schumm。本文则将这一原理进一步用于水库下游河床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任美锷 《科学通报》1957,2(5):159-159
关于地貌学的性质,学者们显然有不同的意见,有过一些争论。有的学者,例如А.К.罗贝克和汉茨等认为地貌学是地质学的一部分。罗贝克说,地貌学和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地层学等—样,都是地质学的一部分。有的学者如 W.彭克、H.B.杜米特拉施科等认为地貌学是地质学和地理学间的跨界科学。  相似文献   

11.
周会  刘丛强  蒋倩  江伟  赵彦龙  丁文慈  闫慧 《科学通报》2010,55(34):3333-3339
溶解无机碳(DIC)是陆地生态系统水体重要的组成物质.其含量、组成以及碳的来源决定于汇水区域环境条件和流域水体碳循环特征.如果能够反演水体DIC的地球化学特征,则可以为重建过去环境变化提供一条新途径.河蚬是陆地生态系统水体中广泛分布的底栖双壳类动物,其壳体由碳酸盐矿物构成,是软体在生长过程中依次分泌的结果,因而具有DIC代用指标的潜质.通过对中国西江流域河蚬壳体及其环境水体DIC的分析,发现了二者碳同位素组成之间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r=0.63),表明河蚬壳体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记录环境水体DIC的相应变化,其时间分辨率很容易达到季节变化的水平.新陈代谢作用虽然使壳体的碳同位素组成平均低于水体DIC同位素组成1.4‰,但整体上并未改变壳体与水体DIC同位素组成变化的相关性.分水岭地区小溪流DIC同位素组成在时间上变化较大,因而对壳体样品选取的空间分辨率要求较高,不宜作为代用指标的首选.该结果为利用湖泊滨岸和/或河流阶地沉积物中河蚬化石的分析重建流域过去环境变化和碳循环提供了科学基础和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地貌学是地理学中比较活跃的一个分支。它是地理学与地质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因此,世界地貌学的发展除地理学者的工作外,地质学者也作了重要贡献。例如,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同志就曾对我国构造地貌和第四纪冰川的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地貌学也是这样,近年来,它与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和工程方面的渗透结合越来越多,越来越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较为敏感, 系统的行为能更早地预兆全球变化, 进而影响到邻近地区乃至全球气候. 因此,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行为研究具有特殊重要性. 利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多年来积累观测的长时间序列数据, 运用生态系统稳定性直接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对环境变化的灵敏度. 结果表明,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主要气候因子如年降水、年均气温都比较稳定(CV值分别为16.55%和28.82%), 而年度地上净初级生产量较降水和气温更为稳定(CV值为13.18%). 净初级生产量关于降水和气温的灵敏度或弹性分别为E = 0.0782和0.1113, 即净初级生产量对降水和气温的波动均不敏感, 也说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通过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与世界其他地区5个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度量值横向比较, 也显示出该系统的稳定性程度较高. 结构相对比较简单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有较高的稳定性, 说明群落稳定性虽然与物种多样性和群落复杂性有关, 但未必成正比关系. 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 如生物群落的外部环境稳定程度等.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主要气候因子(年降水和年均气温)以3~4年的主周期随机低频振荡, 在其作用下生态系统的行为呈现同主周期、振幅比较稳定的随机波动. 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较高稳定性, 是较稳定的环境和系统适应环境的进化演替结果.  相似文献   

14.
京津风沙源区治理工程是国家为改善和优化京津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减轻风沙危害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工程实施以来,区域的土地利用、植被盖度、土壤风蚀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也改变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生态系统服务及其多功能性的理论框架与定量化研究,为综合评估区域生态效益,准确厘定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深刻理解生态治理工程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作用与影响提供了方法和途径.本文利用多源数据,从生态供给、生态调节、生境支持服务3个方面,计算了京津风沙源区生态系统服务各项指标,结合生态系统服务集成性指数(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s landscape index, MESLI)和生态系统服务香农多样性指数(ecosystem services Shannon diversity index, ESHDI)等指标,评估了县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多功能性,揭示了县域尺度综合生态服务的空间格局和集聚规律,阐明治理前后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确定各类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相关关系,厘清风沙治理与植被恢复工程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多功能性贡献的变化,并对治理区2...  相似文献   

15.
地学领域中的分维研究水系、地震及其它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比较深入地讨论了两个问题:(1)地表水系的Horton定律与分维的关系,Horton数与分维在地貌学研究中的应用;(2)地震的时、空、强三种分维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同时对地球科学中进一步开展分维研究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陈明  D.Pollard 《科学通报》2003,48(Z1):33-43
发展了一个土壤-植被-大气双向耦合模式,并将其应用于东亚气候-植被敏感区的变化研究.这一模式克服了传统模式由于单向耦合带来的模式不确定性和系统误差,能够更好地刻画气候与生态系统的双向反馈过程及其变化.本模式对东亚气候-植被在两倍CO2条件下的变化研究表明,华北和西北地区内陆的气候将变得温暖干燥,江淮和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将更为温暖湿润.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在北方地区最为剧烈,其对气候的反馈也最为明显,表明该地区是气候-植被变化的敏感区域.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化使华北地区自然植被生态系统退化,其对气候的同步反馈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气体的增暖效应.自北向南植被-气候变化的敏感性逐渐降低,反映在植被和气候的相互反馈和影响随纬度降低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7.
湖泊富营养化及其生态系统响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其中约三分之一是淡水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些湖泊中的绝大部分已处于中营养或富营养水平.湖泊富营养化是当前我国湖泊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湖泊富营养化后会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系统异常响应.这些响应包括沉水植物消亡、蓝藻水华频发、微生物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增加,生物多样性下降,营养盐的循环与利用效率加快等.整个湖泊生态系统,也会伴随着富营养化的发展,呈现出生物多样性下降、生物群落结构趋于单一、生态系统趋于不稳定的现象.在浅水湖泊中,还会进一步导致从"清水态"的草型生态系统,逐步转换为"浑水态"的藻型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这种演替机制,推测是水生植物与浮游植物利用营养盐的效率不同所致.而对于严重富营养化的湖泊,生态系统最终的演替趋势则是从浮游植物为主的自养型湖泊转化为以微生物、原生动物等为主的异养型湖泊.  相似文献   

18.
陈钦巒 《科学通报》1964,9(3):277-277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第一次校际地貌学术討論会于1963年12月17—24日在南京大学召开。参加这次会議的有正式与列席代表共73人,收到論文117篇。会議检閱了最近两年来我国地貌学研究,特別是高等学校地貌学研究的成果。这次会議按論文的性貭分为:河流地貌与区域  相似文献   

19.
<正>定量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现状是实施区域碳汇管理、减缓气候变化行动计划的基础.因此,定量研究全球以及不同国别的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在各种碳库或生态学过程中的利用与分配规律,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强度的空间格局和动态变化,不仅是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增强全球和国别温室气体管理的重大科技需求.  相似文献   

20.
生态系统是由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非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会与环境相互作用,也会与其他生物相互作用.一个种群规模的变化会影响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其他生物,这在捕食者和猎物的关系中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