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晚泥盆世石松植物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晚泥盆世代表性的石松植物做了归类总结,并分析了其生殖结构、根器官和解剖特征的分化.该时期的石松植物除了可归入石松目、原始鳞木目或广义水韭目的分子之外,还存在大量难以归入现有分类体系的分子.由于化石保存及性状的独特性,目前尚很难确定这些属种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分类学上的多样性.在性状层次上,无论是生殖结构、根器官、还是解剖特征,中晚泥盆世的石松植物都体现了高度的复杂性.这些植物既拓宽了对石松植物整个谱系的性状演化的认识,也暗示在进行谱系分析及分类时不仅要基于一些整体植物种或者接近完整的属种,而且必须重视众多卫星分类单元的系统位置以及它们的演化意义.  相似文献   

2.
广州地区前华夏植物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州地区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植物群计 2 3属 4 1种,以真蕨纲和种子蕨纲为主,石松纲居次,另外还有少量楔叶纲、科达纲及种子化石.按地层分布当前植物群可分为沙水岗组植物组合、龙江组植物组合及测水组植物组合.分析该植物群的组成特征,其性质属前华夏植物群  相似文献   

3.
勉县群为陕南勉县至紫阳一带早中侏罗世陆相含煤沉积;自下而上分为三个组,即洪水沟组、沔水组、堰河组.该群含有丰富的植物化石,该植物群是典型的南方型Ptilophyllum—Coniopteris植物群。根据沉积特征及植物化石分布规律分析,勉县群三个组的形成时代依次为:早侏罗世、早中侏罗世、中侏罗世。有趣的是,在沔水组中下部发现了有花植物中华木兰(Magnoliamiocenila),为研究被子植物早期起源历史提供了一份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内蒙古高原东部克鲁伦河流域的放牧退化草原作为研究对象,在植物功能群划分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类别功能群在放牧梯度上的垂直分异和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结果显示:在中度放牧条件下,水分生态型功能群和种子传播类型功能群的植物生长较好;在轻牧区,生活型功能群的物种高度最大;生育型功能群中,匍匐型植物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地上生物量的分布而言,植物水分生态型功能群中,旱生植物在中度和轻度放牧区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强旱生植物在强度放牧区优势明显;植物生活型功能群中,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不同放牧强度下都占有明显优势;生育型功能群中,丛生型植物在中度和轻度放牧区分布较广,重度放牧区中鳞茎植物占优势;从种子传播类型功能群来看,重力传播方式的植物在重度放牧区占绝对优势主。在中度放牧条件下草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最高。  相似文献   

5.
分析记述的Pseudomicroplasma—Cystiphylloides群落,保存于广西六寨中泥盆统东岗岭组生物礁基底层内;至少由十一大门类的49个居群组成;生物生活方式有六种;动物进食类型有四种;由三个营养级构成群落的营养结构;生物生活取食位置在垂向空间上具有四个层次;Pseudomicropasma、Cystiphylloides是优势生物和特征生物;底栖固着、悬食、中位生活取食层次、初级消费者营养级等为群落的主要生态特征。该化石群落所代表的原生群落,生存于中泥盆世吉维特期的早期,发育于水流畅通地势较为平坦的浅海陆棚环境(风暴浪基面以上的潮下带)。该化石群落的特征反映的是其原生群落中底栖动物群的生态特征。原生群落的消亡与群落演替有关。  相似文献   

6.
7.
陕西长武地区中侏罗世延安组孢粉植物群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陕西长武地区Ys4钻孔含煤地层中的孢子花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和地层层序论述了这一含煤地层的时代属中侏罗世早期。运用古地理分区及孢粉所代表的古植物生态类型,提出本区属湿润温带一亚热带气候与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四川龙门山地区D-C界线附近的微体化石新材料,计描述9属(1新属)、8种(4新种)、3亚种(新亚种)。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龙门山雁门坝泥盆系剖面下中统交界区划分出4个腕足化石带。依据现代终层学原则,将下中统界线确定在甘溪组顶部,以Xenospiriferfongi的首次出现为标志,此界线与国际界线层型相当。文中提出了在无指定化石带地区确定年代地层单位界线的方法。论证该段剖面沉积环境属泥质浅海陆栩。描述4个腕足动物新种。  相似文献   

10.
该文描述的菊石采自川西北龙门山地区的马鞍塘上三叠统马鞍塘组、黄莲桥剖面上三叠统汉旺组及汉旺青岩沟剖面的汉旺组。文中描述的菊石有4属7种,其中新种5个,它们是Protrachyceras acanthus sp.nov.,Protrachyceras deprati (Mansuy),protrachyceras aberrans sp. nov.,Pro-trachyceras tongkouensis sp.nov.,Trachyceras acanthus sp.nov.,Anatomites tongkouensis sp.nov.,Discotropites plinii (Mojs.)。  相似文献   

11.
再论龙门山飞来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飞来峰广泛分布于推覆构造带前缘,规模巨大。多年调研查明,龙门山飞来峰在地层组成、内部构造及其与区域构造的关系等方面均很有规律,明显反映出其构造成因,并以滑覆作用为主,其形成与龙门山构造带的发展演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泰安寺-干沟-苍坪断裂是龙门山前缘推覆构造带中南段主滑面,文章详细描述了该断裂在宏观和微观上的构造变形特征。据断裂带与飞来峰压覆及切割关系和ESR年龄,表明断裂的形成应早于飞来峰的就位,而飞来峰就位后断裂又有过再次的逆冲活动。断裂的主要活动期为喜马拉雅早期,而在喜马拉雅中晚期进一步对其进行改造。充分反映该断裂具多期次活动的脆性逆冲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龙门山的中段,四川盆地西缘的逆冲断层起源于紧靠汶川-茂汶断裂西侧的变质“根带”。汶川-茂汶断裂代表一条20~25km宽的剪切带的晚期脆性变形阶段。该剪切带活动于大约200Ma前的印支期。在汶川-茂汶剪切带北西侧的松潘-甘孜褶皱带中,印支期的NE-SW向挤压形成D_1逆冲断层,并被NW向F_2直立褶皱所叠加。当松潘-甘孜褶皱带受到D_1-D_2期缩短时,相邻的四川盆地并没有发生变形。两个地区的差异应变被发育于D_3的汶川-茂汶左行剪切带所容纳。松潘-甘孜褶皱带中持续的NE-SW向缩短导致了龙门山地区的SE向挤压。这种SE向挤压引起沿汶川-茂汶剪切带发生局部地壳加厚和巴罗型(Barrovian-type)变质作用。汶川-茂汶剪切带的运动学特点由D_3的左行剪切逐渐转变为D_4的SE向逆冲。这种逆冲作用引起了变质地区的初步隆起,以及龙门山地区第一期推覆体的就位。在印支期变形的后期(D_5),岩石发生褶皱并被花岗岩体侵入。现在的汶川-茂汶断裂位置是在更晚的变形阶段确立的。这个阶段的变形可能导致了彭灌基底杂岩沿着映秀-北川断裂发生隆起。在这一事件中,汶川-茂汶断裂是作为一条具有显著左行走滑分量的脆性正断层活动的。这一事件可能对应于龙门山地区的第二期推覆体运动,并且可能发生于侏罗纪—第三纪之间,或者是在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14.
文章依据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将其划分为茂汶─耿达推覆构造带、映秀—大宝山推覆构造带、彭灌推覆构造带三个次级推覆构造带,并对各级推覆构造带主滑面特征、推覆体内部构造特征、显微构造特征及变形性质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次级推覆构造带在变形性质上依次为韧性、韧脆性、脆性,变形强度由强至弱,变形层次从深到浅,均经历了多次构造叠加复合作用。主要推覆期为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15.
龙门山地区泥盆纪海平面升降由三个准二级旋回叠加组成:第一个含S1~S3层序所对应的三个海平面升降旋回;第二个、第三个分别含S4~S10六个和S11~S18八个层序映射的三级海平面组合而成。海平面升降频幅样式可识别低频低幅、高频低幅、低频高幅、高频高幅四种类型,整个泥盆纪表现为早晚期低频低幅型,中期则以另外三种混合叠加为主。最高、最低海平面对比显示全球各大陆具不等时性,全球海平面升降规程则具相似性。  相似文献   

16.
依据龙门山中段中生代盆地的基底性质、沉积构造组合和构造变形,论证了川西拗陷是在印支期发育于扬子板块活动大陆边缘的弧背(前陆)盆地,前陆盆地的构造变形是经印支期构造变动和喜马拉雅期叠加改造形成的推覆构造;并讨论了龙门山中段中生代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讨论了白水河群中糜棱岩带的宏观与微观变形特征。研究表明,糜棱岩带内以韧性剪切变形为主,糜棱岩带外以压缩变形为主。糜棱岩形成时的差异应力条件为27.8~175.7MPa。这些糜棱岩是在晚元古代末期所发生的道冲推覆过程中形成的,其动力可能来源于古岛弧与扬子古陆的相互碰撞。糜棱岩化过程中的变质作用为一绿片岩相退化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