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从天赋人权的论点出发,猛力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大力宣传独立、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人权思想.从内涵上看,维新派的人权思想主要是对西方资产阶级人权观、西方近代社会、政治学说加以吸收和重新改造的结果.由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维新派宣扬的人权思想始终围绕中国救亡图存的主旋律,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政治色彩;同时,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和他们与生俱来的软弱性,这一时期的人权思想又具有不广泛性和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2.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运动。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企图通过和平改革 (也不完全排斥使用暴力 )的途径 ,在中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以期最终实现资产阶级的专政。这次革命 ,无论从理论的角度来看 ,抑或是从历史条件来看 ,都具有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只是因为历史的偶然性———维新派识人、用人的错误和袁世凯的叛卖 ,才使这次可望成功的革命运动功亏一篑 ,陷于失败  相似文献   

3.
戊戌前后,在社会生产的推动和“科学救国”思潮的激荡下,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其他志士仁人发动了一场旨在给中国引进并建立近代科学的群众性活动,作者称其为“戊戌新科学运动”。这场运动起始于1895年的公车上书,结束于1903年资产阶级革命的蜂起。在此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立学会、创报刊、译新书和编书目等活动,较为完整地把西方近代科学的优秀成果引入了中国并使之广泛传播开来,其中既有近代科学家在天文学、物理  相似文献   

4.
19世纪 60年代由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和 1 9世纪末由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 ,是中国人民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而做出的相应措施。由于当时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两次运动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 ,通过对这两次运动的发起、失败等因素的比较研究 ,发现它们之间既有许多不同之处 ,又有许多历史联系性 ,从中可以总结出深刻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这对于我国当今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无疑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戊戌维新派的阶级属性是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研究的问题。从维新派人物的言论与变法行动看,从其依靠的阶级基础看,从近代变法改良的历史演变的逻辑看,戊戌维新派都是属于封建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层、先进层,而不是流行的看法所言是资产阶级。戊戌变法亦非资产阶级性质的。  相似文献   

6.
“自强”思潮是伴随着“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而形成的自强自主、振兴中国的思潮,它萌芽于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经世派林则徐和魏源提出的“师夷工技以制夷”的思想。经过太平天国农民阶级领袖和洋务派的发展,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提出的“变法自强”、“振兴”中国为标志而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7.
洛克人权保护思想探析孙红军洛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西方人权思想的奠基者之一,他的人权思想对后来西方人权思想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自然状态下和政治社会状态下的人权保护两个方面对洛克的人权保护思想作一探析。在中世纪,人不仅...  相似文献   

8.
中华文化没有内生原创性的"人权"概念,近代中国人权思想的产生发展受到西方的个人主义的人权,集体主义的民族权和阶级权等观念的影响,又由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背景,受到同样源自西方的国家主权观念的制约。中国传统哲学土壤和近代历史实践,使中国人权哲学拥有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的人权价值观。近代中国人权哲学开辟了中国哲学的新方向,人权实现的中国之路建立在科学、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哲学观之上。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比分析了中西方人权思想的不同特征,认清了西方人权思想既有其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又有其时代的、阶级的局限性。笔者较为赞同米尔恩的最低限度人权观点。  相似文献   

10.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存在着自身所不能克服的弊端:一是政党间的倾轧和内部的纷争使得政府频繁更迭,直接影响政局的稳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实施;二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现象;三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可能避免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资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投机,这些弊端从根本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局限性和落后性。相比之下,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具有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保障国家政权机关既分工又协作,保障政策的连续性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的独有的政治优势;具有执政又兴德,为公职人员正确行使权力提供思想道德保证的独创的优势;具有保持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先进性的独到的政治优势,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1.
薛福成是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既有中学色彩,也吸收了西方的先进观念。本文从西学和中学两大背景入手,关注他的法律思想,引入法理学、现代化理论,分析他的国际法和刑法等观点,分析这些观点的进步意义和局限之处。他的法律观从总体上看,呈开放状态。  相似文献   

12.
《清议报》是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维新派在日本创办的重要报刊。许多维新派出于对清政府顽固势力镇压戊戌变法的痛恨,在《清议报》上积极宣传西方的自由思想,如天赋自由、政治自由等,攻击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专制主义。然而,维新派内部对自由的认识并不一致,康有为多次对梁启超等人对西方自由思想宣传的激进性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13.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维新派试图变革中国政体的一次尝试,它被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势力扼杀。通常认为恭亲王奕訢在戊戌维新期间思想相对保守。实际上在戊戌维新过程中,奕訢充当了一把协调各方面均衡存在的尺子,使守旧派和维新派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并存。奕訢在变法前对维新思想所持态度及其死亡对变法运动的开展甚至提前进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俞如先 《龙岩师专学报》2002,20(5):18-19,30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存在着自身所不能克服的弊端:一是政党间的倾轧和内部的纷争使得政府频繁更迭,直接影响政局的稳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实施;二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现象;三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可能避免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资产阶级政党的政治投权,这些弊端从根本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局限性和落后性。相比之下,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具有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保障国家政权机关既分工又协作,保障政策的连续性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的独有的政治优势;具有执政又兴德,为公职人员正确行使权力提供思想道德保证的独创的优势;具有保持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先进性的独到的政治优势,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中国大地上,人生价值问题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心。对这个问题,相当多的人,尤其是许多青年都以郑重的态度思考着。在十年动乱期间,人的问题成为理论的禁区,各种探索统统受到贬抑和非难。粉碎“四人帮”以后,在社会主义祖国蓬勃振兴的大好形势下,人们自然而然地要重新思考这个问题。由于西方资产阶级人生价值观的乘虚而入,也由于旧中国那些封建主义和殖民地色彩混杂的腐朽没落的人生价值观的死灰复燃,一些人对这  相似文献   

16.
1930年初,胡适等向国民党政府发起了颇具声势却昙花一现的人权运动,充分展示了他的人权思想,在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一时期胡适的人权思想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其渊源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个人主义,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思想以及美国的民主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7.
近代维新派文学家从政治改革的根本目的出发提倡文学改革,既提高了文学的地位,促进了文学理论与创作的发展,提供了时代特点鲜明的历史经验,又使文学过多地带上了非文学的色彩,在理论和创作上都留下了值得反思的教训。维新派文学家在文学与政治之间选择与判断的两难,反映了中国近代文学在中西古今交汇嬗变之际的艰难处境。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界围绕如何立国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这场论争是当时形势下进步与保守思想斗争的继续,是现代思想史上现代化与反现代化两种思想的首次正式交锋。分析考察这场论争,对于中国现代思想史及现代化思潮的研究,都大有裨益。一、论争的缘起20年代以何立国的论争,其产生是有深远的社会历史原因的。自近代以来,震惊于西方列强军事、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强大威力,地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士以及后来的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认识到中国的  相似文献   

19.
许建东 《高等职业教育》2006,15(4):54-56,59
色彩是艺术的重要语言要素。从直观地认识色彩,初步地运用色彩,到理性地分析、认知并不断地发展丰富色彩的知识,使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类在运用色彩的过程中主要经过了“自然思辨”,“科学思辨”,和“现代思辨,,几个阶段。东方和西方由于文化和哲学观的不同,色彩的发展有两条线:中国的发展感性、主观,西方的发展理性、客观。经过文艺复兴和后来的印象派的发展,色彩理论得到不断的完善,其后设计色彩的出现又丰富了色彩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戊戌变法期间 ,提出了一系列发展近代实业的思想和见解 ,形成了自己的近代经济观。其要点为 :谋求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提出了“定为工国”的口号 ;反对垄断政策 ,主张发展民营经济 ;反对闭关自守 ,主张利用外资和进行中外贸易 ;要求政府采取积极的经济措施 ,以推动实业发展。维新派的这些经济思想在推动当时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方面是起了积极的历史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