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通过引入进、出边交点的概念,深入研究了圆与凸多边形区域的重叠判断及重叠区域的确定问题,提出了一种新颖而实用的区域重叠判断与确定的快速算法,并给出了作出重叠区域的定理.  相似文献   

2.
张强 《科技与经济》2005,18(1):21-25
围绕区域科技中心的内涵及影响要素,参照国内外有关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广州科技中心地位测度评价的指标框架。运用这一框架就广州在广东省、泛珠三角和东南亚地区三级区域的科技中心地位进行了比较和评估.论证了广州在不同区域的科技中心地位状况及特色,总结了广州科技发展的主要优势和潜力,揭示了广州作为科技中心存在的主要缺陷、弱项和问题,提出了广州科技中心在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及未来进一步提升科技中心地位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3.
扼要介绍了区域规则地图编制方法,并从区域规则地图的功能,编制原则,内容选题及编制程序等方面,探讨了区域研究中科学而完备地编制区域地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宏观的研究视角,研究了区域发展成本理论及核算方法,并说明区域发展成本在经济发展研究中的主要作用。从区域成本差异这个新的视角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问题,既有利于宏观调控,进行有效投资,又有利于各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方优势、确定优势产业。  相似文献   

5.
区域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把区域复合系统分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4个子系统,并根据4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及相互之间协调运行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构建出区域的REES系统运行模式,从而设计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区域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用回归分析法确定各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
江西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概要介绍江西区域文化体系及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地理因素对江西区域文化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江西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人口迁移等地理因素对江西区域文化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数字区域的概念,以及数字区域建立的目的、技术基础及应用等。  相似文献   

8.
扼要介绍了区域规划地图编制方法,并从区域规则地图的功能,编制原则,内容选题及编制程序等方面,探讨了区域研究中科学而完备地编制区域地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就灰度图像的分割与目标提取问题,提出了一种快速区域生长和特征提取算法.该算法以水平线段作为区域的基本单元,用堆栈的方法记忆可能存在的禾生长区域的方向。因而区域生长速度快,不需要占用额外的图像缓存区,同时能方便地给出图像的拓扑性质及一些有用的特征.包括图像中物体的个数,每个物体的面积、内孔数、边界长、各阶矩及极点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西藏林芝地区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林芝地区恢复成立20多年来,林芝地区的区域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在前进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促进各县经济平衡、协调、快速发展,是林芝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大现实课题。本文介绍了林芝地区区域经济现状,分析了经济管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林芝地区区域经济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德振 《河南科学》2008,26(6):735-738
以郑州市大气环境容量核定为例,通过污染气象调查、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控制区确定等技术路线的实施,以A-P值法、EIAA模式预测法最终确定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12.
多源高斯模型下岳阳市的大气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岳阳市自然环境、污染气象特征、区域污染源分布,应用多源高斯模型,结合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计算90%日均值达标率下岳阳市大气PM10环境容量.研究结果表明,多源高斯模型能有效地应用于岳阳市的大气环境容量计算.  相似文献   

13.
大气环境中以PM2.5污染问题最为突出。由于无线传威网络的迅速发展为大气环境的实时监测提供了便利条件,于是提出对PM2.5污染状况进行监测。首先,以大气光谱吸收原理为基础,将谐波检测技术与双光路差分法结合后对气体中的PM2.5颗粒浓度物进行检测。由于气体中颗粒物对光谱吸收受波长影响,通过利用激光器的调频特性对发射光源进行调整,获取的输出光信号与调制频率相关,从而得到谐波分量信号中的大气PM2.5颗粒物浓度。其次,运用无线传感网的网络路由器将信号传输到监测终端,并利用人工鱼群理论对目标区域的网络覆盖率、未休眠节点及系统能耗等进行优化,达到有效采集PM2.5浓度信号以完成污染状况监测的目的。实验证明通过对大气环境PM2.5污染状况的有效监测为雾霾治理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空气细颗粒物(PM2.5)引起的大气污染现象频发,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结合国内外研究,综述了PM2.5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控制对策的相关研究进展.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一次颗粒物、一次颗粒物与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相互作用形成的二次颗粒物是PM2.5的主要来源.长期暴露在PM2.5环境中,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及免疫系统的健康造成伤害.PM2.5还会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针对中国PM2.5的污染现状,提出了PM2.5污染的控制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气污染的研究现状和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我国大气污染的概况、研究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在预测大气污染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气污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采暖季室内外细颗粒物关系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4 年2-3 月和11-12 月对室内外环境中细颗粒物进行采集和分析, 研究通风条件、大气污染水平以及温、湿度等因素对细颗粒物室内外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 通风条件和大气污染水平是影响细颗粒物室内外关系的重要因素, 对细颗粒物的 I/O、室内外相关系数、细颗粒物的渗透因子以及大气细颗粒物对室内的贡献率均有影响, 通风条件越好, I/O 越高, 室内外相关系数和室外贡献率也越大; 随着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的升高, 细颗粒物 I/O 比值有升高的趋势, 且其波动范围逐渐减小, 室内外细颗粒物之间的相关性逐渐增强, 室外贡献率逐渐增大, 但增速逐渐减缓。温、湿度均对细颗粒物室内外关系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以北京、青岛、兰州、乌鲁木齐、南京、厦门、广州、重庆、昆明、武汉10个典型城市城区空气质量为研究对象,主要利用2004年的空气质量公报数据研究分析这10个城市的PM10、NO2和SO2的污染状况和污染差异。结果表明南方城市总体的污染程度轻于北方城市,厦门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最佳,城市大气的污染程度与其地理位置、气象和地形条件、能源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都有很大关系。最后针对城市大气污染的特点提出了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8.
大气沉降对茶叶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大气沉降对茶叶重金属积累的影响,选择了2个有明显污染源(分别受交通污染和工业污染影响)和1个无明显污染源(主要受大气循环物质沉降的影响)的3个茶园,采用覆膜和露天对比研究了茶叶中重金属Pb、Cd和Cr的积累状况。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大气沉降对茶树新叶的重金属积累影响较大,对老叶中重金属积累的影响较小;交通污染对茶叶Pb和Cd积累有明显的影响,工业污染对茶叶Pb、Cd和Cr积累有明显的影响,影响程度随距离公路或工厂距离的增加而下降;无明显污染源区大气沉降对茶叶Pb积累也有一定的影响,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下降。覆膜后,交通污染区新叶中Pb和Cd和Cr积累分别降低了27%-46%、21%-36%和13%-33%;工业污染区新叶中Pb、Cd和Cr积累分别降低了22%-44%、23%-32%和24%-29%;而无明显污染源区新叶中Pb含量下降了13%-19%。结果认为,大气沉降是茶叶重金属的重要来源之一,控制茶区大气污染和避免在大气污染区种植茶叶对减免茶叶重金属积累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主要城市大气气溶胶中的TSP和PM10污染特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尉卿 《河南科学》2004,22(5):714-717
大气气溶胶中的颗粒物(TSP、PM10)是大气污染物研究的主要对象.本文论述了我国北京、重庆、贵阳、济南、郑州等城市的大气气溶胶的特征一讨论了河南省东、西、南、北、中几个重要城市大气气溶胶中的TSP和PM10对环境空气的污染状况;分析了河南省城市环境大气气溶胶中TSP和PM10污染特性。  相似文献   

20.
石家庄市秋冬季大气环流型下的气象和PM2.5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石家庄市2013—2018年秋冬季(当年11—12月和次年1—2月)11种大气环流型天气条件下的地面和垂直气象特征, 归纳出5类大气环流条件, 并结合气团传输轨迹和PM2.5浓度监测数据, 探讨大气环流条件与石家庄PM2.5污染的关系。在5类大气环流条件中, 第I类(NW型和N型, 天数占16%)的扩散条件最好, 以西风和西北风为主, 风向比较稳定, 风速大, 边界层高度高; 第II类(NE型, 天数占9%)和第III类(E型和SE型, 天数占12%)的扩散条件次好, 近地面风向分别以北风和东北风为主, 风速较大, 前者边界层高度中等, 后者边界层高度低; 第IV类(A型, 天数占37%)的扩散条件较差, 近地面风速较低, 同时边界层高度低; 第V类(UM型、C型、S型、SW型和W型, 天数占26%)的扩散条件最差, 近地面风速很小, 风向变化大, 边界层高度低, 低层大气逆温明显。不同大气环流条件下气团的传输路径存在差异, 对石家庄地区PM2.5污染产生潜在影响的区域随之不同。石家庄市秋冬季的PM2.5污染与不同环流型的扩散条件密切关联, 第V类大气环流条件下最易发生PM2.5污染, 污染发生频率在78%~96%之间, 重度及以上级别污染发生频率均在55%以上; 第IV类大气环流条件下的污染状况变化相对缓慢, 但连续的第IV类大气环流天气多带来PM2.5污染持续累积; 第I类大气环流条件下发生污染的频率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