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兰花,指兰科兰属植物中地生兰,即常见栽培的春兰、春剑、寒兰、建兰、墨兰、蕙兰、莲瓣兰等,其姿态秀美,芳香馥郁,被古人誉为“香祖”、“天下第一香”,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也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我国为兰花资源大国,兰花文化十分发达,但中国兰的产业化生产却起步很晚,  相似文献   

2.
荔枝是原产中国著名水平,人工栽培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二世纪荔枝名称已见诸文献。北宋初年(960年)已有第一部荔枝专著问世,到清代已有16部荔枝专著出版。这些专著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中国丰富的荔枝品种资源、栽培措施、先进的无性繁殖技术和保鲜方法。本文论述了荔枝名称的演变和栽培历史,评价了历代荔枝专著的科学价值,着重探讨了其植物学生态学生理学成就。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菊花谱录存世现状及主要内容的考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总结前人对中国古代菊谱存世状况和主要内容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古籍文献进一步考证了中国古代菊谱的存世状况和发展沿革的历史,并按照内容将其分为品种谱、栽培技艺谱、画谱、品类诗谱、综合谱五大类,发现各个朝代的菊谱都带有一定的历史阶段特点,反映了当时的菊花栽培技术水平和审美取向.据作者统计,中国菊花谱录历史上曾经出现68部,现尚存世47部.其数量为花卉谱录之最,存世状况良好,内容丰富,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野生花卉引种驯化和品种选育对于云南花卉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高山花卉在云南野生花卉资源中最具特色和开发潜力,历来受国内外园艺界重视.本研究小组自1996年就开始对一些野生花卉的前期研究工作,2001年2月,云南省科技部门将"高山花卉杓兰属和角蒿属植物的引种选育及栽培示范"项目列为"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立项支持,主要目标是对杓兰属和角蒿属植物的种苗繁育和规范化栽培技术进行研究,借助成花调控达到生产地与消费地分离的新型开发模式,优选出2~3种符合不同市场需求的高山花卉品种,进行栽培示范,为云南花卉产业提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提供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5.
生财小故事     
《科学大观园》2005,(11):72
组合花卉身价高广东省顺德市陈村花农将蝴蝶兰、凤梨、彩叶草等不同品种的花卉,巧妙搭配,组合成盆花销售,在市场上非常抢手,价格比单一花卉翻了几番。陈村是当地的花卉销售大村,在种植、销售花卉的过程中,华商们从艺术插花的工艺中获得了灵感,将花卉经过艺术包装后组合成各种造型的盆栽。一盆以菊花为主体,配以兰花及假山、小竹篱等衬托的“秋菊东篱”,在陈村花卉世界标价为380元;由金钱树、狼尾蕨、红掌、文心兰和凤梨组合在一起的盆花,价格更是高达1888元。1亩地养鸡1万只1亩地能养1万只鸡?这似乎是天方夜谭的事儿,在河北省保定市容城县农…  相似文献   

6.
《尔雅》是中国古代解释汉语词义的专著,也是中国第一部汉语辞书。从汉语术语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尔雅》进行深入的讨论和解析,提出《尔雅》不仅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术语辞书,也是中国第一部百科汉语术语辞书,其在汉语术语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是汉语术语史的主要研究资料之一。  相似文献   

7.
基于汉语术语学的《尔雅》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尔雅》是中国古代解释汉语词义的专著, 也是中国第一部汉语辞书。从汉语术语学的角度出发, 对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尔雅》进行深入的讨论和解析, 提出《尔雅》不仅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术语辞书, 也是中国第一部百科汉语术语辞书, 其在汉语术语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是汉语术语史的主要研究资料之一。  相似文献   

8.
杉木在中国的栽培历史简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杉木这一特有树种在中国古代的被认识和栽培的历史过程,以及在现代的继承发展和应用情况,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牡丹在中国传统名花中独领群芳,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在中国悠久的花文化历史长河中产生了众多的牡丹谱录。本文在总结前人对中国古代牡丹谱录研究状况的基础上,通过查阅古籍文献进一步考证了中国古代牡丹谱录的数量和存世状况。结果表明,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牡丹谱录共计41部,现尚存世16部,按内容可以将其分为品种谱和综合谱两大类。中国古代牡丹谱录的体例历代各不相同,主要包含序、正文、附记和跋四个部分。现尚存于世的16部古代牡丹谱录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对中国古代牡丹文化的研究以及现代牡丹的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宋代的牡丹谱录及其科学成就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牡丹栽培历史悠久,而春专著则始于宋。宋代产生了我国和世界上的第一代牡丹专著,累计数目达十几种之多。该文在对宋代牡丹谱录综合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它们在研究我国栽培牡丹的起源,发展,宋代的牡丹品种,育种途径,栽培技术,牡丹文化等方面的科学成就及春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塿土"是关中平原现代地表广泛覆盖的农业土壤,也是历史上对土壤资源持续利用与改良的产物。我国古代先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大量识土、用土、改土、养土的经验,并被广泛记录于古代农书及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中。文章通过对先秦至两汉时期古农书及相关文献中土壤信息的提取和整理,结合现代土壤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秦汉时期关中平原农耕土壤环境及其土壤资源的利用与改良。研究表明,秦汉时期关中平原地表土壤尽管为全国优良的土壤类型,但土壤质地不良,水分、养分供给不足,盐碱化等因素也导致了土壤的适耕性减弱。秦汉时期精耕细作的治土和治田过程使关中平原农耕土壤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在土壤质地、结构、水分、养分等方面均有所表现,促使了关中平原自然土壤向农业土壤的迅速转变。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宋代牡丹品种和数目的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代是我国古代牡丹品种的研究、培育和数目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宋代牡丹品种的数目,《天彭牡丹谱》(陆游,1178年)认为约有百个;该文比较研究了现存的一些宋代牡丹著作,经综合整理后提出有191个。这一数字更充分地证实我国乃是牡丹栽培品种分化、演变和多样性的古老中心。  相似文献   

13.
在对天地相对尺度的认识上,中国古人传统上认为地的大小可以与天相比拟.但东汉王充通过对在不同地点观察太阳出没时的大小及北极星方位的变化情况的分析,却明确提出了"地小居狭"的主张.王充的论证方法与托勒密是相通的,而思想根源则与其重视量的概念的思想方法有关,但他的观点长期被人们所忽略,未能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古希腊哲学家泰奥弗拉斯特是亚里士多德的大弟子,不论是其学术成就还是人生轨迹都深受导师影响。作为吕克昂第二任管理者,他投身于亚里士多德的学术与教育事业,勤勉教学,潜心研究,同时努力改善学校的基础建设,真正将漫步学派发扬光大。在西方植物学史上,泰奥弗拉斯特因其两部存世植物著作被誉为"植物学之父";书中远超前人的植物知识为之后18个世纪的植物研究奠定了发展基调。身为一代学术大家,泰奥弗拉斯特尊师重道,著作等身,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5.
石黄和雄黄,既是中国传统的药物原料,也是传统的矿物颜料。中国利用这些矿物治病、炼丹药、涂饰物品和作画的历史是很悠久的。一些讲中国科学史的书,常常提到这两个名称,并把它们当作一种矿物,以为毫无分别。根据古文献中对石黄与雄黄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的描述,它们无疑是两种不同的矿物,雄黄应是鸡冠石,即二硫化二砷(As2S2),石黄应是属于铬合物的铬酸铅(PbCrO)。用作涂绘的颜料,因消耗量比较大,大多容易采集且价格便宜,唐以前雄黄较石黄昂贵稀少,故用以充当涂料的多为石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妇女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很大的进步。古代妇女虽然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做出伟大贡献,但由于地位低下和缺乏教育,极少能够参与科技活动,对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作用相当有限。在我国引进和移植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阶段,女性最先投身于医学领域。  相似文献   

17.
在对古代典籍中关于恒星亮度、亮变记载全面整理的基础上,对恒星亮度梯度记录作了详细的分析,证明中国古代也有类似6等级的亮度分级方法;对古代所有提到"消失"光变描述的星官,作了现代变星的对比证认,证明这些记载描述的都是大气消光现象,而非古人注意到了星官中有变星存在;对全天三大变星--大陵五、造父一、蒭藁增二的古代光变描述的全面分析,证明中国古代对这三颗最著名的变星都没有明确的光变记载;经全面分析古代记录,得出中国最早的变星记录出自<明史·天文志>载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井宿七的光变记录,其时代虽然较晚,仍然比西方最早的变星记录早了200年.  相似文献   

18.
社会生物学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进化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社会生物学一问世就在西方学术界乃至社会引起激烈争论。而在我国,对它的反应则没有那么强烈。由于缺乏博物学传统,社会生物学遭遇了和它的先驱达尔文进化论类似的经历,其涉及的学术领域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薄弱,因此对它关注较多的反而是哲学和社会科学界。社会生物学真正的学科意义被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争论所掩盖,它进入中国并不是科学发展的自然结果,围绕它的争论更多的是当时社会历史背景在我国学术界和思想界的反映。  相似文献   

19.
盈不足方法是古代数学中一项具有一般性的重要方法。通过将《算数书》和《九章算术》及其他文献结合起来,探讨它在中国上古时代的形成与流传。认为:先秦时期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某种东西过多或过少的情况,为了得到合适的数量,人们通过运用比、比例和分数的知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盈不足方法。这种方法及其应用形成了先秦数学的一个科目——盈不足,并记载于《九章算术》在先秦的祖本中。受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先秦到汉代的学者们根据需要设置了很多盈不足问题。《算数书》中的盈不足问题即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