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介绍了天津某住宅小区应用水泥搅拌桩对不均匀场土软弱地基进行处理的实例,该实例采用了变参数变刚度整体调平沉降控制的设计思想,既解决了地基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又减少了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可能。同时也克服了在居民区中沉管灌注桩施工扰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于俊光  王秀利 《科技信息》2010,(21):J0194-J0194,J0383
强夯置换法是地基处理方法之一,它适用于处理碎石土、砂土、低饱和度的粉土与粘性土,湿陷性黄土、杂填土和素填土等地基。强夯置换法,适用于高饱和度的粉土,软一流塑的粘性土等地基上对变形控制不严的工程,在设计前必须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其适用性和处理效果。强夯置换法和强夯置换法主要用来提高土的强度,减少压缩性,改善土体抵抗振动液化能力和消除土的湿陷性。  相似文献   

3.
土挤密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设计与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特点,结合多层建筑的工程实际情况,介绍了土挤密桩复合地基的设计和检测工作,阐述了土挤密桩在多层建筑中处理厚度较大的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刘冬丹 《科技信息》2012,(35):I0366-I0366,I0422
振冲桩技术改善柔软土地基,改善土地基的高含水量、孔隙大、压缩性强以及土的不均匀性等工程特性使其具备良好的剪切特性、透水特性、土地基的动力等特性从而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力,减小空隙、沉降量,加强抗剪性使其具备强稳定性达到地基的质量标准。现如今不管在水利建筑地基,还是公路、房屋地基等建筑的软弱地基都在采用这种处理方法来使其软弱地基符合工程的设计要求。本文依据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振冲桩在处理软弱地基的方式方法.以及与其他地基加固方法相对比。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软弱土地基的危害,以及用换土垫层处理软弱地基的作用机理及设计要点,对类似的地基处理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迟俊德 《科技信息》2011,(34):410-410,412
湿陷性黄土区域,地基土湿陷性很大,故须进行地基处理。本文采用了四种施工工艺进行论证:换土垫层法、强夯法、夯扩灰土桩法、深层搅拌法,经过一系列的计算、分析,经对比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7.
通过工程实例,采用碴土桩对深厚杂填土进行处理,并运用现场及室内试验对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桩身密实度、桩间土挤密效果等进行检测,经处理后的复合地基满足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碎石桩作为处理软弱地基土的一种有效手段,往往需要对其试验效果进行分析。论文以秦沈线高填方地基处理工程为背景,介绍了碎石桩法加固软弱土层的现场试验,并对碎石桩处理后复合地基的加固效果进行了检测分析。包括碎石桩体和桩间土检测,最后综合动力触探测试及载荷试验检测结果得出,碎石桩对本工程软弱地基的处理能达到预期的加固效果,其复合地基承载力高于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9.
董华珍 《甘肃科技》2011,27(4):116-117,78
论述了水泥土搅拌法及其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方法,并将该方法合理应用于道路软基处理工程实例中,其结果表明,水泥土搅拌法在处理工期紧的软土地基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水泥土搅拌技术在软土地基的处理上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结合土挤密桩与CFG桩组成的多桩型复合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工程实例,讨论多桩型复合地基的设计方法,分析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并通过原位试验对复合地基处理黄土湿陷性的效果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工程设计,土挤密桩与CFG桩组成的多桩型复合地基能充分发挥桩和桩间土的优势,不仅可以消除黄土的湿陷性,而且能大幅度地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很好地控制地基沉降。  相似文献   

11.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灰土挤密桩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设计方法、计算过程及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的技术措施。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采用灰土挤密桩法进行地基处理,能够有效地消除其湿陷性,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12.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及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黄土的湿陷性评价方法,结合禹阎高速公路C16和C17合同段的施工实践,着重介绍了换填法、冲击碾压法、强夯法等湿陷性黄土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作用原理、质量控制及施工过程监测。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一工程实例,对孔内深层强夯法地基处理方案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这种复合地基的施工方法以及注意事项。通过计算分析与实测结果的比较,验证了在湿陷性黄土地区采用孔内深层强夯法处理地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根据对地质条件的分析,介绍了灰土挤密桩的设计方法,实验证明,该工程灰土挤密桩在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同时有效消除了地基土的湿陷性,达到了国家规范要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前高速铁路在基础设计方面存在两种主流方法,填方路基和桥墩路基。分析两种方式的利弊,阐述了经济效益好的填方路基处理前后其基本物理力学指标:密度、含水量、液限、塑限、粘聚力以及内摩擦角等的响应情况。讨论分析了湿陷性因素及经过CFG桩等处理后沉降的变化情况,阐明了基本物理力学指标之间的关系及湿陷性的影响因素和沉降的控制情况,为后期的研究提供本质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建筑物墙体开裂的原因,采用了水泥-水玻璃注浆加固方法进行加固,对其注浆范围、注浆深度、注浆材料、注浆工艺进行了设计,沉降及裂缝观测结果表明,利用该法消除了地基湿陷性,增强了地基承载力,地基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灰土挤密桩地基处理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桩距条件下灰土挤密桩检测结果的分析,从孔内夯实质量、桩间土的挤密情况、地基处理前后的物性指标的改变、地基土湿陷性的消除以及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等方面,综合评述了灰土挤密桩在处理建筑地基后的效果,得到的检测结论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有关条款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工程实例,指出<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第6.1.5条款中地基湿陷性与地基处理深度有矛盾,提出了确定场地湿陷类型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确保湿陷等级判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地基处理不当、基础设计不合理等原因都会造成建筑物不均匀沉降,给建筑的正常使用造成影响.以某不均匀高层建筑为例,详细介绍了该建筑所经历的两次基础加固过程,结合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两次加固的效果,并预测了未来两年的沉降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地层不均匀、地基土固结沉降增大桩基负摩阻力是造成本建筑不均匀沉降的原因,本项目上部结构施工完成三年后超孔隙水压力才基本消散;基础加固中基桩应选择合理的持力层,如桩长较短,即使桩数多,也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基础加固有一定的滞后效应,由于加固桩体施工对土体有一定扰动,故沉降不会立刻停止,而是在扰动停止后趋于稳定;沉降缝对于控制大规模不均匀沉降意义重大,设计时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20.
进行了国内外罕见的高层建筑超长桩箱基础的现场实测研究,实测研究证明:轴线桩的设计可以大大减薄箱基底板的厚度;高层建筑群桩基础对箱形基础的刚度是有影响的;桩箱基础的底板弯矩可按局部弯曲计算;温差引起的高层建筑箱基底板钢筋应力的变化不容忽视;常规设计的桩箱基础的桩间土从施工开始分担上部荷载的工作机理,应是桩箱(筏)基础的变形控制设计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