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中学生心理困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的方法对160名农村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农村中学生在成长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是"学习困惑"、"人际交往困惑"和"人格发展困惑".(2)在学习方面感到困惑的问题是"学习困难"、"考试焦虑"、"厌学"、"学习压力"和"缺少自由时间".在"考试焦虑"和"厌学"方面,存在年级差异.(3)在人际交往方面感到困惑的对象是"父母"、"同伴"、"老师"和"异性".与"父母"的交往方面,存在年级差异.(4)在人格发展方面感到困惑的问题是"自我意识发展缺陷"、"情绪困扰"和"青春期困惑".在"人格发展困惑"方面,存在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2.
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对促进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逐渐成为促进江西经济发展的关键带动点,并成为京九(江西)产业带发展成长的支柱产业之一。在认真梳理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出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存在集群企业处产业链"低端"、龙头企业骨干作用发挥"弱小"、集群企业关联度"不紧密"、政策层面支持"不系统"等问题。借鉴国内外典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经验,提出了江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培育的对策建议,即在承接产业转移中"扩容"、在构建产业链式中"聚拢"、在完善技术协作中"合力"、在探索协同机制中"抱团"、在出台扶持政策中"助力"、在强化引入培育中"揽才"。  相似文献   

3.
"正己"即是"修己"、"修、养"自身,"正人"即是"亲民"、"安人"、"安百姓"。"正己"和"正人"虽然可以看作两种截然不同的实践,但是在理论上是可以统一的,而且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它们又可以看作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但是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正己"相对于"正人"都具有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4.
大家对修辞"比喻",在散文中的用法比较熟悉.也知道比喻又分"明喻"、"暗喻"、"借喻"等多种.那么,修辞"比喻"在近体诗中的运用如何?答案是大同小异.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小异"."小异",在近体诗词中大多用省略"比况词"--"象"、"是"、"成了"、"简直"等的方法,有时用"如"、"似"、"犹"等.  相似文献   

5.
在今天,"呆"读dāi,"待"读dāi和dài。在dāi音"停留"意义上,两字存在混用的情况。"待"字比"呆"出现早,先秦就有"待"字,而"呆"最初是"保"的古文,到元朝才有了"傻"的意义。在明清之前,"待"字的含义没有"停留"意义,明清开始才有此含义。"呆"字到明清也只有"傻"之类的含义,只是到了新中国建立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才出现了"停留"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时候,"呆"、"待"混用了。"待"读"dāi"是在与"呆"混用后,受"呆"的影响才增读"dāi"的。  相似文献   

6.
在汉字王国里,原本是没有"○"字的。1973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作为词条之一,开始有了"○"。从此,"○"被认定为是一个汉字。在"音序检字法"里,"○"被列在"L"字母中,拼音为"líng"。这个"○"主要用在年份中,比如二○○八年。然而,由于○字在电脑输入中  相似文献   

7.
"五陵"是西汉统治者在关中设立的五个陵邑,两汉时期地位特殊。"五陵"诗是唐代诗人感受"五陵"的沧桑变迁而书写的诗篇,在唐代的不同时期,诗歌呈现不同的风貌,各有侧重。然而,在"五陵"景色的描写中寄寓文人惆怅,在"五陵"王气的追述中展现爱国情怀,在"五陵"往事的回望中抒发人生思考,是唐代"五陵"诗基本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正民进党当局在去年底通过"促进转型正义条例",并于今年5月在"行政院"架构内设置"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后,岛内政坛频繁上演"转型不正义"政治丑剧。日前,台当局"促转会副主委"张天钦在内部会议中,点名声称国民党新北市长参选人侯友宜是"转型正义最恶劣的例子",密谋以"影射"方式对其进行选举操作,甚至提前自矜功伐,称"促转会已经升格变东厂"。张天钦甘为民进党"选举打手"的剖白,打破民进党苦心营造的"转型正义"代表"进步价值"的虚像,引发连锁政治效应。张天钦本人在舆论挞伐声中  相似文献   

9.
1.装备与管理的关系 装备与管理即通常所讲的"硬件"与"软件",随着安全整治深入发展,企业在"硬件"建设上均取得长足进步,为安全生产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在抓好"硬件"的同时有些企业却放松了"软件"的建设,甚至有些企业因"硬件"不足而在"软件"建设上采取消极等待态度.实践证明,管理跟不上去,再先进的装备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决不能放松"软件"建设,必须坚持"装备、管理、培训"三并重的原则,通过深化管理,强化培训,促进职工素质提高.  相似文献   

10.
书法欣赏中,"形"与"神"的把握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在具体的书法审美中又是不可分的,"形"是"神"存在的基础,但不是所有的"形质"都具有"神采"的美学意义;"神"为"形"的统摄,是保证"形"具有审美价值的更高标准,在书法欣赏中在审美层次上要逐渐推进,在明晰形制标准的基础上统摄神采意蕴,做到由形及神,技道兼顾。  相似文献   

11.
作为明代道教美学思想的代表,张宇初的文艺美学思想中不乏辩证成分,在"文质"关系和"虚实"关系方面都留下了一些精辟之见。在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张宇初认为"华"与"质"各有其长处与短处,处理文质关系最理想的方式是由"华"反"质",达到"文"与"质"合乎自然的和谐;在"虚实"关系问题上,张宇初从哲学思辨的角度进行了论证,认为应以"虚"为本、"实"为用,在文艺作品中做到"虚实"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2.
周易》中"在 L"、"于 L"、"自 L"格式,都表示主语动作行为的处所,是处所功能的承担者.文章对三种格式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在"虚化较"于"、"自"为迟,虚化后与"于"有共时重叠使用的时期;"在"、"于"、"自"都不能脱离处所词而存在,是名词性非宾语的标记.  相似文献   

13.
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教学误区,根据教学实践,在"单音"、"哼名"、"低音"、"性质"、"节奏"、"视唱"方面总结了纠偏与练习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纠正练习中的弊端。  相似文献   

14.
羊年话羊     
<正>2015年是中国农历的乙未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羊年"。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羊往往被人们视为美好兴旺、吉祥瑞兆的象征。在汉字中,很多吉意的字眼都与"羊"有关,比如在我国古时"羊"与"祥"是相通的,在古代器物上,一般"祥"铭都写成"羊",表示吉祥如意,象征兴旺发达。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羊部》云:"羊,祥也。从羊,象头角足尾之形"。而《示部》"祥"下说:"福也。从示羊声,一日善。"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人民心目中,"羊"不啻是"吉祥福善"的语源和字根。  相似文献   

15.
喜洲白族传统民居作为深受汉文化影响的民间建筑,蕴涵着丰富的"礼"教意蕴。"礼"教之根本要旨是辨尊卑、别名分,它在喜洲白族传统民居中可以分为"外向礼制教化"与"内向礼制教化"。其中"外向礼制教化"要求不同家族的民居在门楼、照壁、间数、屋顶等诸多方面严格遵循不同的建筑规格,从而标识出家族集体在等级社会中的身份与地位;"内向礼制教化"是"外向礼制教化"的延伸,其实践表现为在建筑空间中对"合"、"方"、"中"、"正"等一系列主题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汉日维度形容词"粗、细"在空间实指义和引申义上有共通语义,但也存在意义用法不对称,语义引申机制不一致的情况。在语义引申意中,汉语"粗"往往用于表示贬义,"细"表示褒义;而日语中,"太い"一般表示褒义,"細い"表示贬义。在句法上,汉语"粗、细"用法有对称性,即能用"粗"的基本也能用"细";而日语的"太い""細い"除了在条形物和人体部位上的对称性外,在其他名词上多呈现"细"能用而"粗"不能用或者极少用的非对称性倾向。同时,它们在做状语的用法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对称性,"细"使用频率远高于"粗",并且它与"開く/開ける"等动词的搭配是汉语所没有的语用方式。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人们称由"反质子"和"反电子"等"反粒子"构成的物质为"反物质"。然而,这些"反"字开头的东西,不是逻辑错误,就是不存在。在对物质进行分类和命名时,应遵循在大类名词之前加特征词的命名方法。应将"反物质"更名为"异构物质"。  相似文献   

18.
杨凯 《华东科技》2015,(2):54-56
<正>在吴强的理念里,中国梦与教育梦相辅相成。"好人"一家时值晌午,敲开"火柴人"的大门,迎接记者的是一名"火柴姐姐"——这是之后"火柴爸爸"吴强介绍给我们的称呼,在"火柴人"团队里每一个人都好像家庭的一员,他们的称呼是"火柴爸爸"、"火柴妈妈"、"火柴哥哥"、"火柴姐姐"等等。所以在采访吴强的这一行中,留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正是他们的温馨氛围,可以说这是一家最像"家"的创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在分析"个人"与"民族国家"问题进行了概念同一的关联,忽视了在"个人"与"民族国家"之间丰富微妙的曲折表现。文章在对五四时期对于民族国家构想的现代性的分析中,梳理了"个人"面对道路选择时独立的心理体验,从而有助于厘清五四时期"个人"与"民族国家"之间复杂的关系维度。  相似文献   

20.
台湾当局统独政策的国家认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国家认同观的视角看待台湾当局两岸统独政策是研究台湾政治发展和两岸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国家认同观下,蒋介石、蒋经国时期形成了"两岸统一"政策;在"台湾定位"国家认同观下,李登辉时期制定了"两岸分治"政策;在"台湾"国家认同观下,陈水扁时期推行了"台湾独立"政策;在走向"一个中国"国家认同观下,马英九时期确立了"两岸终极统一"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