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数据共享技术平台构想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进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科学数据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安全保障的作用更加显著,特别是科技创新直接源于科学数据的积累与应用。然而,科学数据作为一种新的战略资源和财富,只有被更多的人所共享,才能显示出其宝贵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自后现代思潮染指科学界以后,有关“现代性科学”和“后现代科学”的争论从未间断过。本文在驻足历史、解读经典的基础上,除了对“现代性科学”和“后现代科学”加以正名外,指认了“现代性科学”产生的真正缘由及其形上基础,因而科学朝向有机论、建构论、价值论和返魅化等后现代疆域布展,已成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的人文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研究萨顿的科学史观和瓦托夫斯基的科学哲学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科学的人文价值问题。文章认为,如果将人文价值看作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那种文化价值,那么,科学至少具有四种人文价值,即思想价值,智力价值,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就人文意义和人文价值而言,科学完全可以同最为典型的人文文化-艺术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4.
科学原创与科学积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匮乏的根本原因是科学积累上的弱势,就科学整体发展水平而论,中国科学正处在一个积累的,而非原创的时代,科学积累不单纯是知识的积累,它有着更广泛的社会学意义,积累是取得的原始创性成果的前提与基础,充分重视科学积累在原创性研究中的作用对我国的科学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论科学精神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认为,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要素,默顿从社会关系视角提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概念, 能作为科学文化的核心即科学精神的全部内容。本文对科学精神的研究从社会关系视角拓展到文化人类学视角,从文视角提出了科学精神的层次结构概念,认为科学精神是由认识论层次、1社会关系层次和价值观层次等三个层次构成的逐步递进的有机整体,而第一层次有着相应的具体规范,并由此构成科学文化的核心结构,本文最后就科学精神对科学  相似文献   

6.
先后有四十多人参加过西北科学考查团,他们在考察中做出了杰出的成就,给我们留下了大批的科学资料。为此,我们在这里对他们做一简单的介绍,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那个重要的科考团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分析了科学与文化的关系,指出:科学推动文化经历否定之否定的演化过程,即由自然文化经机械文化发展到人的文化在科学的基础上,文化由物质组织,制度到精神逐步生成。科学与文化属于不同层次,科学是要素,作为基础作用于文化;,文化是系统,作为整体对科学进行制约和选择。  相似文献   

8.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后的科学启蒙中,至少与《新青年》一样重要的《科学》杂志,从1915年创刊到1950年第一次停刊的35年中出版了32卷,369期,347册,千多名作者的近万篇文章,约3千多万文字。这3千多万文字包括了科学的理论、科学的应用、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社会建制等4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在整体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形象。因此,它所做的工作就是从科学的社会应用层面或器物层面(船坚炮利等技术产品)、科学的理论知识层面或解释层面(科学事实、定律、理论等)、科学的价值层面或精神层面(科学观念、精神、原则、方法等)以及科学的体制层面或社会建制层面(科学研究机构、科学传播机构、科学学会等学术组织及其存在和运作的社会支持系统)等四个层面去帮助中国人理解科学是什么的启蒙工作、普及工作。这是一种超越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启蒙、维新运动在知识层面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代表的激进派在价值层面启蒙的全方位的科学启蒙。  相似文献   

9.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国内外相继兴起过科学发现问题研究的热潮。这一研究热潮激动人心之处在于,它一反逻辑经验主义关于科学的发现与发明的二分法,将科学发现纳人哲学认识论的研究范围。这就抓住了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因为“科学方法论的中心问题有两个方面:如何发现和如何证明?”(江天驻)国内外探讨科学发现问题采取了大致相同的策略:国外“发现之友”们十分重视案例研究,因为他们遵循“科学实际上是怎样的”方法论原则(历史主义学派),而抛弃了“科学应当怎样”的方法论原则(波普尔)。国内学者则更明确地提出:先作案…  相似文献   

10.
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对立及其功能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宗教和科学关系在现象层面表现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没有一个恒定的模式。从本质上看,宗教和科学则存在世界现和方法论的对立。宗教神学本质上是以信仰超自然方量为核心的信仰主义体系,把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归结为神的意志和表现,而近代以来的实证科学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中断了自然和上帝之间的传统联系,只要科学继续沿着这一道路走下去,那么,宗教与科学之间就会存在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鸿沟。但是,宗教与科学的本质对立,只是就学科之间的关系而作的形式逻辑判断,并非对人所作的价值判断。人是决定宗教价值和科学的价值的主体和关键。无论是宗教还是科学,都是人类的“自我设计”,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从认识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等方面,我们将发现宗教和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人的客观需要的两种相互补充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的科学哲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的不同“定位”,强调研究范式的转变与惟一注重新论题的引进相比是更为恰当的。对于“现代科学”,特别是相关世界观的自觉反思被看成“后现代科学哲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就“后现代科学”的建设而言,又不应集中于某一种具体的观点,而应更加强调它的开放性,变化性和多元性。  相似文献   

12.
近代科学的传入与中国人对科学的误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世纪,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近现代科学,把科学祝为救国强国的工具,这种观念一直持续至今。但是科学从本质上说是求知活动,科学是在求知精神的激励之下发展起来的。尽管科学的成果可以是救国强国的工具,但是仅从工具价值的角度认识科学的意又是对科学的误解,这种误解妨碍了中国基础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科学精神是我们获得科学知识、正确评价科学技术成就的前提。个人如果缺乏科学精神,这个人不但得不到可靠的科学知识,甚至有可能把迷信、神秘主义、伪科学和经验判断作为科学甚至“超科学”来膜拜,或通过伪造实验数据等作弊行为来冒充最新科学,或把似真性的哲学等同于科学。一个民族如果缺乏科学精神,这个民族就没有认真学习先进民族的勇气和信心。由之,民族的文化就将走向封闭,甚至倒退。从历史的角度看,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缺乏科学精神的民族文化,不可能在世界民族文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4.
试论西方科学哲学介入经济学哲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就八十年代初西方科学哲学介入经济学哲学研究的状况提出:科学哲学对经济学哲学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进而剖析了西方科学哲学对经济学哲学研究的利与弊,认为:只有坚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考虑到人的特殊性,并对经济学的根本性质作出回答的科学哲学,才能成为一种合理的经济学哲学的基础,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哲学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科学哲学的后现代趋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后现代科学哲学意指的是科学哲学发展中的后现代趋向,而不是任何确定的“组织形态”或贴有标签的“理论模式”。事实上,它是一种“无形的”思想倾向或方法论趋向,它的存在性恰恰就在于这些倾向或趋向之中。本文将从对后现代科学哲学的现存性、趋向特征及其未来走向的分析和阐释中,揭示后现代科学哲学的历史地位、发展趋向和本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从莱斯阐释的科学与控制自然的关系中揭示了其中蕴涵的多重复杂的伦理关系与伦理内涵;其次,阐述了控制的伦理本性;丙者,从分析科学和控制自然内在悖论的伦理关系入手,阐述了莱斯关于人的活动的两个领域,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进而揭示了科学对控制自然的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戴维·霍尔依据看不见的手的机制来解释科学的成功。作者对于霍尔的科学成功的看不见的手的解释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挑战首先,霍尔没有提供使人折服的理由让人相信科学家主要受到了自我利益的驱动。其次,既然调节科学家的相互交往活动的做法和制度都是本着扩展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的目的而设计出来的,那么,一种看不见的手的解释似乎就显得不够充分了。作者认为,对于科学的成功,无论是传统的直接的解释还是霍尔的看不见的手的解释都是不完全的。为此,作者提出用一个被隐藏的手的解释来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18.
“科学价值”与“科学的价值”具有不同的含义。后者是一个以科学为价值客体的概念,指“科学(对于人和社会来说)有什么意义,它包含了科学的多种可能的价值系列或集合。“科学价值”则相反,它是一个以科学为主体的概念,是以科学的需要和尺度为标准所作的价值判断,其确切涵义应该解释为“对于科学的价值”或“在科学上的价值”,即(包括人和社会的活动在内)任何事物“对于科学来说的价值”或“在科学上的价值”,即(包括人和社会的活动在内)任何事物“对于科学来说有什么意义”,它们“是否适合于科学的尺度、满足科学的需要、为科学服务”。  相似文献   

19.
“时间性”的突现可以看成是20世纪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最重要的主题。时间引人自然,历史引人科学,是本世纪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最重要的理论成就。古典自然哲学建立在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古典科学的基础之上,其自然概念中基本上缺乏“时间性”这个维度。黑格尔就把自然规定为无发展的。爱因斯坦也不认为“时间性”对于物理实在有何本质的意义,他有过这样的话:“对于我们有信仰的物理家来说,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分别只不过有一种幻觉的意义而已,尽管这幻觉很顽强。”牛顿动力学方程中时间参数以平方形式出现,改变正负号对方程没有影…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转向:社会一历史的转向,文化的转向,后现代的转向。就现代主义科学哲学而言,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这是20世纪西方科学哲学发展的第一次转向。逻辑主义着眼于科学理论的逻辑分析,追求科学语言的清晰性和准确性,其代表为逻辑经验主义。波普尔及其学派可以看作是从逻辑主义到历史主义的过渡和中介。历史主义超越了传统的科学哲学作为“科学的逻辑”的定位,认为单靠逻辑的解剖刀必定歪曲科学,因而把焦点聚集在对科学的社会一历史考察上,更多地关注科学的实际发展,试图建立历史的模型,不可避免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