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丽琴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0,(6)
壮族民间叙事文学与壮族当代小说悲剧作品中 ,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悲剧形象 ,这些悲剧形象的审美特色呈现很大的差异 :在前者中塑造得最生动、最有特色的是英雄形象 ,人物性格单一 ,呈现出单纯明朗的美学特征 ;后者以描写具有优美品格的普通人为主流 ,人物缤纷繁杂 ,性格复杂多样 ,给人予繁富的美感 (英雄人物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汉族民间叙事有神话、传说、普通民间故事、史诗、叙事诗等多种体裁,它们主要以口头形式存在。也有部分散文叙事作品存在于书面记录中。汉族民间叙事以善恶报应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原动力,演化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信奈的多种故事类型。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妖魔鬼怪构成民间叙事的重要内容。此外,某些民间叙事作品格调低下,宣泄人们的阴暗心理。 相似文献
3.
侯健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8(1):23-25
《金笛》是一部流行于中国川、黔、滇苗族聚居区和越南、老挝、泰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苗族地区的叙事长诗。目前,没有一部叙事长诗像《金笛》那样,通过民间的传播方式在世界上广泛流传的叙事长诗。它的流传,与苗族的不断迁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研究分析,《金笛》不论其文学价值、艺术价值,还是美学价值,无疑是苗族的一部历史文化百科全书,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王芳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Z2)
壮族民间歌谣与歌圩源远流长,在壮族人民生活中有着多方面的功能,在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和新时代的冲击后,壮族民间歌谣与歌圩又在壮乡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边城》叙事方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斯炎伟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72-75
探索文学的种种不稳定因素决定了其叙事的流动性.但不论其如何变化,探索文学的叙事仍有一些基本的立足点和叙事特征.作为一种解构性叙事,它主要体现在对传统小说叙事规范的消解和对"深度模式"的拆除上;作为一种极具张力的叙事,它又往往在同一文本中并置两套截然相反的叙事语码. 相似文献
7.
霍俊国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4,17(2):21-24
文学是一个由语言场、形式结构场、意义场、形象场等共同构成的整体,阅读文学就其本质而言,应是观照文学整体,把握和体验文学质。复现和创造构成了复杂的阅读行为。阅读作为一种象征,它代表了人类复现和创造世界的两种能力的整合,意味着文学世界的永久性存在和文学被重新阐释的可能性的统一,理论家们对文学阅读的探讨就集中在对复现和创造的争论方面。 相似文献
8.
黄可兴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4,(6)
韦杰三的文学创作实践 ,以鲜明的时代色彩 ,抒发了对个性解放的向往 ,对自由、民主的追求 ,强烈的彻底的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 ,为壮族文学注入了现代化的气息 ;他广泛吸收古今中外文学的精华 ,在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为壮族文学与先进民族文学接轨搭建了一座桥梁 ,使壮族文学逐步走上现代化的道路。韦杰三对壮族文学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李存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09,1(2):5-8
地震文学是文学样式中一个独特的类别,在汶川“5·12”大地震发生之后,它与巨灾所引发广泛社会关注的高度契合形成了汶川地震文学特有的应激样式,同时,通过对生与死这一极端命题的思考,汶川地震文学表现出折射人性光辉、探索生存价值、融注和谐期盼等永恒深远的叙事主题,它将打破当下的文学格局,对一般题材的作品形成巨大冲击和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0.
葛水平怀着对底层的悲悯之心,把言说和表现的权利交给笔下的人物,展示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生存伦理和命运悲剧,同时,并不回避造成底层生存困境的社会体制的沉疴痼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重建了底层生活的美学意义。作家立足于民间文化立场,从日常化的生活经验出发,用饱满生动的生活细节,来演绎饮食男女的苦乐悲欢,其大俗大雅的民间叙事使作品充满了民间文化特有的诗意想象。 相似文献
11.
阳清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10):131-133,137
文学叙事首次出现于战国晚期,它有别于以歌谣为主体的抒情文学以及源于巫官文化的史传叙事,是故事性、虚构性和寄托性的有机整合。文学叙事的初步发展,标志着个体文学创作时代的来临。以辞赋文学为代表,屈宋首创的人神之恋是文学叙事的典型主题,人神之恋最初表现为“以性娱神”和“性梦之爱”两种叙事模式,文学叙事的本质和意义,最终决定了人神之恋的基本特征以及后来相关文学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2.
"现代派"并非是精神意义上的"伪现代派",而是真实勘探了"文革"后一代人的生存状貌,并进而追问个体命运的存在性内涵。因此"现代派"文学具有现代性的思想诉求。"先锋文学"接续了"现代派"文学的叙事衣钵,但后期走向了叙事极端:放逐意义,追求形式本体。精神实质到形式本体的叙事变化,深切反映了中国文学追寻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进程,并富有思想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春生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
本文探讨了以延安为核心的解放区小说叙事模式形成的渊源,认为这种模式的形成不仅与苏联的文学理论有关,而且与苏联小说的直接灌注有关,这种模式忽略了生活的无限丰富性,制约了作家的表现领域。 相似文献
14.
阐释了弗洛伊德关于梦的实质,即梦是一个充满含义的心理行为,它的动力始终是一咱渴望满足的愿望。梦的形成经历了凝聚、移替、象征和修饰加工过程。并阐释了弗氏关于梦与文学创造的关系,即梦艰给作家、艺术家以启示与创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素梦是人愿望的满足,而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把自己被压抑的本能冲动贯注到充满纪想的艺术作品中去。 相似文献
15.
16.
由于横断山的阻隔,形成了云南封闭半封闭的地理环境,也因此而形成了人环境中的意识横断,超稳态的化结构,多民族杂居带来的化融合,“慢半拍”的生活节奏和观念意识,形成了云南独特的边地生活和边地意识。“民间”不是专指传统农村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其意义也不在具体的创作题材和创作方法,“民间”所涵盖的意义要广泛得多,它是指一种非权力形态也非知识分子的精英化形态的化视界和空间,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审美风格等方面。从民间吸取生活理想与国家意志所提倡的理想不一样,民间的理想不是外在于现实生活的理想,它是同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和对苦难的深刻理解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7.
《金瓶梅词话》中几类人物类型化性格的表现及其历史成因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同时又是由市民文学的价值现和审美趣味所决定的,是一种长期累积形成的写作程式和思维惯性。因此,能否成功摆脱这一惯性约束,是衡量我国传统叙事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司文会 《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10,(3):25-27
新历史主义批评突出强调史学与文学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关系,汤普森对《伦敦》的新历史主义解读,清楚地展示了文学叙事与社会历史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借鉴汤普森的做法,探讨新历史主义理论及其批评手法,可以从新的视角考量新历史主义批评、发展布莱克及《伦敦》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9.
考察闵凡利的小说创作可以发现,闵凡利在审美追求上建构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审美乌托邦,在现实关怀上专注平常小人物的生活点滴,在审美与生活之间找到了想象与现实的平衡点。在冷静的审美空间中,佛是智慧的集中代表,既无处可求,又无处不在,是作品审美空间的坐标;莲花具有多元的象征意义,构成了小说审美空间的亮点;“善州”是经常出现的一个特定区域,成为故事发生和人物出场的重要平台。在小人物的底层叙事中,清官是重点塑造的对象,表达了作家希望通过清官政治实现政治文明的意愿;小人物、生活琐事等常被忽视的人与物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表现出独特的文化风情。 相似文献
20.
李锦发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4):25-27
在现代化进程中,丫口村壮族的部分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了下来,并与现代社会相适应,而部分传统文化因失去了其生存环境正在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