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测定及分析甘蔗在不同收获时间蔗糖含量的变化,采用水处理甘蔗样品,采取高效液相色谱法,经Waters Sugar PakⅠ柱(6.5 mm×300 mm,10.0μm),Waters 2414示差折光检测器(RID)检测,流动相为高纯水,流速:1.0 mL·min-1,柱温:90℃,检测器温度:35℃.结果显示该法相对标准偏差(RSD)(n=6)<2%,回收率为95%~105%,蔗糖质量浓度为10~50 mg·mL-1.且甘蔗在不同的收割时间蔗糖含量变化较明显,基本在14:00~15:00时达到最大值.实验表明HPLC法能够较快且较准确测出甘蔗中蔗糖的含量.通过比较可知,甘蔗蔗茎中蔗糖含量是随着光合作用的强弱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密花翠雀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含量测定方法,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分离提取条件.以芦丁为标准品,采用NaNO_2-Al(NO_3)_3-NaOH显色-分光光度法,测得密花翠雀中总黄酮含量为8.957 7%,RSD值为1.37%(n=6),样品平均回收率99.35%.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乙醇体积分数为80%,提取温度70℃,密花翠雀样品的质量浓度为0.03g/mL,提取时间4h.  相似文献   

3.
通过控制变量法,逐一研究温度、浓度、时间、有机物(猝灭剂)等因素,在液体铀分析中对荧光强度的影响做研究验证。液体荧光法。主要结果 (1)样品pH值在3~5和7~9之间荧光强度比较稳定,而随着pH值的增加,荧光强度也不断增加。(2)溶液温度的变化对荧光强度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络合效率降低,直至完全失效。受条件所限,样品测量温度在(0~30)摄氏度之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不大。(3)溶液浓度极低时,样品中铀荧光强度和溶液浓度呈线性增加。由于WGJ-Ⅲ微量铀分析仪适用范围为(0~20)ng/mL,在测量范围内,仪器的荧光强度随着铀的含量呈线性增加。对于每台仪器的性能不同,建议测量时选择适合该仪器的测量区间范围,确保准确性。(4)对于大多数样品,加入荧光增强剂后的荧光强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降,到一定时间后达到平衡。个别样品的情况与之相反。(5)乙醇对荧光有熄灭作用,遇到这类样品需进行处理后再进行测量。(6)光源强度对荧光强度有直接影响。pH值的变化对溶液的荧光强度有很大的影响。pH在3~5之间荧光强度比较稳定。pH在7~9之间荧光强度最高。荧光增强剂荧光强度随着溶液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0~30)摄氏度之间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不大。样品中铀的含量在仪器测量范围内呈线性增加关系。样品中荧光强度在一定时间内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猝灭剂(乙醇)对荧光有猝灭作用。仪器光源强度对荧光强度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中花芥蓝为材料,设置T1(18/12℃),T2(24/18℃),T3(30/24'C),T4(36/30℃)4个不同温度处理.研究了温度对芥蓝蛋白质和核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T4处理最高,T1处理次之,T3处理再次,T2处理最低.随着温度处理时间的延长各处理样品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消长变化.茎端核酸,DNA,RNA含量随着温度升高而下降.随着温度处理时间的延长,各处理样品的核酸、RNA含量除T4处理持续下降外,其他三个处理下降后有所回升;而DNA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除T1处理下降后上升外,其他三个处理表现为降-升-降的变化趋势.低温可提高核酸的合成.维持核酸的稳定性.高温不利于核酸,DNA,RNA的合成,导致核酸含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5.
以戊二醛(Glu)胶联丙烯酰胺(AM)形成的软物质凝胶材料的成胶过程为模型,用超声衰减法检测不同浓度交联剂、温度及不同质量丙烯酰胺形成凝胶的成胶过程的微结构变化.同时用流变仪检测凝胶形成过程中粘弹性等参数的变化.实验表明:丙烯酰胺浓度、交联剂的用量和温度不同,丙烯酰胺形成凝胶的超声衰减系数及所需的时间也不相同,丙烯酰胺浓度越大,超声衰减系数越大,凝胶形成越快;温度越高,交联剂的量越多,丙烯酰胺凝胶形成所需的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6.
油田用吸水性树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以聚丙烯酸盐为主体合成的吸水性树脂是一种新型油田调驱剂,它是以丙烯酸、丙烯酰胺为反应单体,以N, 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并加入聚乙烯醇,在60 ℃下以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引发剂合成的吸水性树脂。研究结果表明:当交联剂质量分数在0.05%~0.10%范围内时,吸水性树脂常温25 ℃下吸水量较低(340 mL/g),而在高温90 ℃下吸水量则升高到645 g/g;当n(AM)∶n(AA)摩尔比在0~0.14范围变化时吸盐量也由5 mL/g提高到60 mL/g,这种吸水量依赖于温度而变化的吸水性树脂适合用作油田调驱剂。  相似文献   

7.
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芦笋中芦丁的最佳提取工艺做了研究,找出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 g:30 mL,浸提温度为75~80℃,浸提时间为6 h,乙醇浓度为70%.采用紫外可见分光法检测芦丁的含量,不用加显色剂,直接以258 nm作为最大吸收波长,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芦笋中芦丁的平均含量稳定在2.62%左右,该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99.73%,标准偏差为0.97%.试验方法样品处理简单,准确度高,精密度好,很适合于芦笋中芦丁提取和测定.  相似文献   

8.
用溶剂法对金钱草多糖进行提取分离,研究并确定了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测定金钱草多糖含量的方法,测定条件为:DNS最佳用量为2.0 mL,最佳显色时间为5.0 min,最优的温度为沸水加热.对金钱草多糖样品平行测定6次,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98%.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2.52%~104.49%之间,检出限为0.022 mg/mL.  相似文献   

9.
自由基引发棉接枝丙烯酰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过硫酸钾为引发剂,研究了丙烯酰胺在纯棉织物上的接枝共聚反应,研究了轧余率、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反应温度时间和焙烘温度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得出了接枝共聚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轧余率为70%;丙烯酰胺的浓度0.6mol/L;过硫酸钾浓度0.35mol/L;反应温度为50℃;反应时间不超过2min;焙烘温度120℃,焙烘时间5min.利用红外、热重分析等对接枝织物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纯棉织物可以有效地接枝共聚丙烯酰胺,且接枝物的热稳定性明显升高,而白度无明显变化.图10,参9.  相似文献   

10.
《贵州科学》2021,39(3)
目的:初步研究不同蒸制方法对莴比苷(商陆)总多糖含量的影响及动态变化。方法:采用趁鲜蒸制、烘干后蒸制、流水浸泡后蒸制的方法炮制样品,以总多糖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及苯酚-硫酸法,探讨不同蒸制方法及不同蒸制时间下,苗药莴比苷(商陆)样品中总多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莴比苷(商陆)不同炮制方法中总多糖的含量差异较大,生品及醋炙品总多糖含量分别为8.73%及8.60%,趁鲜蒸制不同时间样品总多糖含量为7.65%~10.67%,烘干后蒸制不同时间样品总多糖含量为6.99%~10.45%,流水浸后蒸制12 h样品总多糖含量为5.36%,其中以趁鲜蒸制12 h含量最高,为10.67%。结论:莴比苷(商陆)蒸制后,总多糖的含量有所变化,在一定蒸制时间内,含量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达最大值后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其安全性及炮制减毒机制奠定一定的前期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建立阿魏八味丸的质量标准控制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TlC法定性鉴别阿魏八味丸中丁香、肉豆蔻、小茴香和木香;采用GC法,CBP1-M25-025毛细管柱,FID检测器,载气为高纯氮,分流比为20:1.柱温:初始温度130℃,每分钟5℃升至160℃,保持5min;每分钟5℃升至200℃,以内标法同时测定样品中茴香醛、丁香酚和木香烃内酯的含量.结果:3批本制剂中丁香、肉豆蔻、小茴香和木香TlC鉴别均呈阳性;茴香醛线性范围0.02~0.12mg/ml,r为0.9995,丁香酚线性范围0.20~2.40mg/ml,r为0.9997,木香烃内酯线性范围0.04~0.20mg/ml,r为0.9995;平均回收率茴香醛98.25%(RSD=0.90%),丁香酚97.76%(RSD=1.00%),木香烃内酯97.89%(RSD=1.02%).结论:所建立TlC和GC方法可靠、灵敏度高、准确,为有效控制阿魏八味丸的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电弧炉粉尘直接还原回收新工艺中,粉尘中的锌被还原挥发进入气相并于收尘系统中被氧化,分离出这部分含锌较高的物料可采用传统的方法回收锌.而含锌物料中ZnO成分不断变化.为探索其还原过程的规律,首先采用化学纯ZnO进行CO还原实验,研究还原过程的有关规律,这一还原反应也是其它冶金过程中常见的和十分重要的反应.经实验研究发现,氧化锌还原速率与CO的浓度和温度有关,在还原温度为910~1200℃,CO浓度控制在15%~100%(体积分数)范围的实验条件下,建立了还原过程的动力学方程,确定了条件恒温下还原过程的动力学参数表观活化能为251.57kJ/mol,并与CO和CO  相似文献   

13.
为优化电导率法快速测定小麦中灰分的条件,选择河南产地小麦为样品,研究了超声波处理样品的温度、时间、样品粒度、料液比和pH等因素对小麦提取液电导率值的影响,并对同一品种不同贮藏时间和产地的小麦灰分含量与电导率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用响应曲面法对影响电导率测定的3个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响应曲面优化提取小麦粉的最佳条件为超声温度49℃±1℃,超声时间3.55 h,料液比1 g∶400 mL,灰分与小麦储藏时间关系曲线二次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762 2,产地和灰分之间相关系数为0.903 0.  相似文献   

14.
以采自昆明滇池的新鲜水葫芦为材料,以酸降解液中所含还原糖和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为指标,研究温度、酸质量分数、固液比和处理时间对稀盐酸降解新鲜水葫芦有机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还原糖含量的影响顺序为:温度酸质量分数固液比处理时间;对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影响顺序为:酸质量分数固液比处理时间温度.同时确定了稀盐酸预处理水葫芦的最佳条件为:酸质量分数7%,处理温度60 ℃,固液比1 g:3 mL,处理时间1.5 h,在此条件下还原糖和挥发性脂肪酸转化率达到4.4%和29.0%,与未处理样相比分别提高了628%和491%.可见,以此方式可提高水葫芦的生物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白芍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建立白芍中七氯、环氧七氯及滴滴涕异构体含量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中,样品以石油醚加丙酮在索氏提取器中提取,提取液以浓硫酸净化;采用DB-5(30 m×0.25 mm×0.25μ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分离样品;以GC-ECD检测农药七氯、环氧七氯及滴滴涕的含量(色谱条件:载气为N2(99.999%,1.5 mL/min);分流比为2.3∶1;进样器温度为200℃,检测器测试为330℃,柱升温程序是从100℃(保持0.5 min)开始以15℃/min升至200℃保持1.0 min),再以4℃/min升至240℃(保持7 min);方法的加标平均回收率为96.27%~100.3%,精密度为2.0%~6.9%。  相似文献   

16.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和桔梗中七氯及滴滴涕的含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建立了土壤和桔梗中七氯及滴滴涕异构体含量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以石油醚+丙酮在索氏提取器中提取,提取液以浓硫酸净化.采用DB-5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分离样品,GC-ECD检测农药七氯、滴滴涕的含量.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18×10-13~5.31×10-11g;敏感度为3.4×10-12~6.8×10-12g/mL;加样平均回收率为96.27%~100.3%(RSD为3.0%~6.5%).  相似文献   

17.
真菌α-淀粉酶固态发酵工艺及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米曲霉ZLF13固态发酵生产真菌α-淀粉酶的培养基要求及发酵工艺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麸皮和适量淀粉为主要原料,添加1号复合无机盐,保持培养基水体积分数为60%~65%,控制培养温度30~34℃,发酵周期65~70 h.中试平均酶活力1 283 U/g.通过对其酶学性质的研究发现,米曲霉ZLF13所产真菌α-淀粉酶最适作用温度为55℃,最适作用pH值为4.8~5.4;65℃以上迅速失活.  相似文献   

18.
从攀钢高炉渣中提取分离TiO_2制备高钛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利用TjO_2对酸碱的稳定性,采用低温下酸解、熔融状态下碱熔的方法除去高炉渣中除TiO_2以外的所有可溶性杂质,从而制备出高钛渣。其具体方法是:将粒度为80目~200目的高炉渣用5mol/L~7mol/L的盐酸在60℃~100℃的条件下反应4h~8h,除去钙、镁、铝、铁等元素的酸溶性杂质,酸分解后的产物经过滤、酸洗后,滤渣与1:1.6~1:1.8的NaOH在600℃~800℃共熔1小时左右后用pH=11~13的NaOH溶液洗涤,使SiO_2以NaSiO_3的方式除去,从而得到二氧化钛质量百分比为70%左右的高钛渣。  相似文献   

19.
对黑小麦淀粉的颗粒性状、透明度、膨胀势、直链淀粉含量、冻融稳定性、糊化特性等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小麦淀粉颗粒较大,多呈圆球形或卵圆形,尺寸为5~25μm;总淀粉含量与对照小偃6号相当;直链淀粉和破损淀粉含量均高于对照小偃6号.黑小麦淀粉具有较好的膨胀特性,但透明度和冻融稳定性较差.黑小麦淀粉的起始糊化温度较高,峰值黏度为0.340~0.483Pa.s,其热糊和冷糊稳定性均比对照品种差,但加入NaCl和蔗糖均能提高黑小麦淀粉糊的热糊稳定性,减缓冷却过程中淀粉的老化,其中起始糊化温度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峰值黏度、回生值、破损值均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起始糊化温度、峰值黏度随着蔗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破损值和回生值却随蔗糖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另外,随着pH值的升高,黑小麦淀粉的起始糊化温度逐渐降低,峰值黏度、破损值和回生值急剧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活立木内部含水率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含水率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变化规律。【方法】在室外不同温度(-26Symbol~A@10 ℃)下采用时域反射计(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 TDR)对落叶松和小叶杨两种活立木进行检测,获取树内温度和电磁波传播时间的连续变化值,据此推导出不同温度下活立木的含水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活立木内部电磁波传播时间和含水率的昼夜变化,以及较长时间周期内随温度变化的规律,确定了环境温度与含水率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在1个昼夜时间周期内,含水率和树内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含水率变化略滞后一些,随昼夜平均温度的下降,含水率变化范围收窄; 在较长时间周期内,随日均树内温度的降低,活立木样本平均电磁波传播时间和含水率均呈下降趋势,落叶松电磁波传播时间变化曲线没有明显拐点,含水率变化曲线在-6.3 ℃之前变化率较大(14.75%/℃),之后趋于平稳(0.94%/℃),小叶杨与之变化相似; 树内温度和环境温度具有显著线性正相关性,二者线性模型拟合优度较高(R2=0.91),可以用环境温度预测树内温度; 树内温度与活立木含水率的关系分3个变化阶段,均呈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均高于0.71。【结论】低温环境下,以环境温度为研究点探究活立木内部电磁波传播时间和含水率变化是可行的,通过相关公式可以推导出活立木内部含水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