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模式等4个方面,对欠发达地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进行了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农村劳动力本地化转移模式的基本内容,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农村劳动力本地化转移所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并从政策支持、大力发展乡镇经济、提高劳动者素质等方面探讨加快农村劳动力本地化转移的措施.农村劳动力本地化转移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围绕宿豫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从领导重视、抓青年学生培训及在乡农民培训3个方面探索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论述昌黎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深入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困境的原因,提出有效的转移途径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建立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机制、努力搞好向外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等.  相似文献   

5.
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能力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水平,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条件,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基本路径之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加快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制使培训成为农民增加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创新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建立并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制,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政策,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呈现出新的特点.但由于存在农村劳动力技能低、农民进城务工具有较大盲目性、政府职能缺位等现象,又加之部分农民还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阻力很大.当前,政府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健全劳动力市场职能、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等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相似文献   

7.
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本文从研究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入手。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建设发展水平的分析,找出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的因素,进而提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加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过低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问题。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对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技能、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是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难点问题,也是我国如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河南作为农村人1:7占75%以上的农业大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尤为突出。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关系到河南省能否顺利搞好现代化建设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从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以及遇到的问题入手,找出河南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制约因素,并分析探讨当前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和对策,从而加快河南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期早日实现河南由农业弱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牛艳华  黄向球  李赛 《河南科学》2013,(12):2269-2274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实现健康城镇化的关键因素,也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前提.为探索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利用近几年来河南省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抽样调查数据,重点分析了县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具体特征、发展趋势及促动因素,并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面临的主要障碍,提出应重点推进户籍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及城乡就业制度创新,同时提升各级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建立城乡互通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这些措施促使县域农村转移劳动力能够真正融入城镇,进而使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11.
200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物价水平持续快速上涨。从2007年8月至2008年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超过6%,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明显。在全国CPI高位运行的同时,农村CPI一直明显高于城市CPI。这是由于农村市场的流通环节费用高于城市、农村市场价格基数较低、农村劳动力外流以及一些制度性的因素。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普遍低于城市以及城乡消费结构差异等原因,农村居民是物价上涨的最大受害者。  相似文献   

12.
2009年6月在山东寿光调查了778例(城市男性156例,城市女性150例,农村男性272例,农村女性200例)山东汉族成人的6项皮褶(面颊、二头肌、三头肌、肩胛下、髂前上棘、腓肠肌)厚度.分析了山东汉族成人皮褶厚度随年龄变化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男女同年龄组比较,总体来说,女性皮褶厚度高于男性皮褶厚度.(2)6项皮褶指标中,男性以肩胛下皮褶最大,而女性则以三头肌皮褶最大.(3)城乡对比显示,总体来说,城市组皮褶发育优于农村组.(4)与其他4个族群比较,总体来说,山东汉族皮褶发育优于布依族、俄罗斯族、乌孜别克族,逊于北京汉族.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相关分析和层次分析方法找出影响农村用电量的主要因素,将农村用电量归结为多变量输入单变量输出系统,采用离散线性动态系统模型对我国农村用电量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用电量年递增率为10%以上。  相似文献   

14.
采用“最高用水量法”对农村供水工程中的树枝状配水管网进行水力计算 ,简化了计算程序。此法曾应用于日本国无偿援助“贵州农村饮水供应改善项目”的 30 0多座农村水厂的设计和技术审批。应用表明 ,用“最高用水量法”进行水力计算所建的农村水厂配水管网运行效果与设计相符 ,能有效地控制和把握建设农村水厂的技术经济指标 ,是农村树枝状供水管网水力计算的简捷方法。  相似文献   

15.
山东汉族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78例山东汉族成人(城市男性156例、女性150例,乡村男性272例、女性270例)进行了12项身体围度测量,比较了城乡间的差异.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比较了山东汉族与国内的18个族群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如下:(1)城市男性围度的均数均高于城市女性;乡村男性围度的均数除臀围和大腿围略低于乡村女性外,其它均高于乡村女性.(2)城乡男性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和小腿围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乡女性腹围、小腿围、上臂围和前臂围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与我国18个族群比较,山东汉族各项围度值都偏大.(4)聚类分析和主成分结果显示,山东汉族与锡伯族等北方人群较为接近.(5)头围在各年龄组中的变化范围不大,躯干围度变化趋势一致,四肢围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躯干围度年龄组间的绝对变化值高于四肢围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以相对收入假说为经济理论基础,利用回归方法估计出我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883,即农民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将增加0.883个单位。然后采用了Panel Data对引起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农村居民消费差异的地区因素进行计算,得到结果:东部地区在总支出、食品、衣着、及居住、医疗保险、文教娱乐消费方面比中部、西部有较强的购买动机,在交通通讯消费方面西部地区有较强的购买动机。  相似文献   

17.
在叙述农村的变迁中我们要格外注意妇女所处的地位和她们的生存状态,相比男性来说,农村妇女在当代农村的转型中其心理状态更值得关注。农村妇女嫉妒情感的变化将对农村社会经济变迁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关注农村妇女的嫉妒心理情感的新变化及产生机制,提高农村妇女的幸福感,有利于和谐新农村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王欣  杨茂 《创新科技》2016,(3):21-23
近年来当局者把新农村的建设放在了重点位置。河南积极贯彻国家的政策,但对于河南的省情:地处中原,人口以及农业大省,农民比重大,外资及项目不及外向型经济地区的多,财政转移支付不及偏远省份多。现实下,河南城乡一体化的进度并不是特别理想。从某方面来讲,河南更像是早起中国的缩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实现河南城乡一体化更为困难。本论文从国家政策出发,通过分析数据,研究河南城乡一体化的现状,找出适合省情的细节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大规模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土地过度开发和占用浪费严重,农村劳动力流失打破了生态环境系统原有的平衡,乡村企业的发展导致农村工业污染日趋严重,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突出的生产生活污染问题.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必须转变思路和模式,统筹城乡生态环境治理,完善农村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农村生态文明管理体制和制度,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升级转型,保障农民主体地位以增强农村环境治理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20.
以金华市ETM(Enhanced Thematic Mapper)影像及国家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源,经图像识别与实地验证获得了金华市乡村聚落的空间信息,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金华市乡村聚落的空间聚集特征作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水系、道路、地形、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等因素都对聚落的空间集聚有重要影响.1)研究区绝大多数乡村聚落在局部空间上聚集,水系和道路控制了聚落的分布,聚落多沿水系、道路分布,距之越远,聚落数目越少;2)绝大多数聚落分布在海拔150m以下地势较为平坦的盆地底部,而在海拔大于150m的南北两侧的高山丘陵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相对较少,且绝大多数乡村聚落分布在坡度10°以下,乡村聚落随坡度的增加,聚落的分布逐渐减少;3)人文经济因素对乡村聚落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